譚潔琦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教學存在問題,提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合二為一的數學實驗課堂教學模式,并從“課前”、“課堂上”和“課后”進行了簡單闡述:探討了針對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課程多元化過程性評價考核方式。
【關鍵詞】數學實驗 高職數學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數學實驗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的推動下開設起來的課程,它是指在現代教育理念(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基于問題式學習理論)指導下,借助數學軟件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自主探索和研究數學應用問題的實踐過程。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方式,而是強調以學生動手為主。針對高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往往優(yōu)于其文化基礎能力等特點,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興趣,能加深學生對數學中較為抽象概念的理解;借助數學軟件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模式受到高職數學教師越來越多的重視。
1目前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推行“工學結合”培養(yǎng)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學課程一般只開設64課時左右,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先數學課程學習,方式還是傳統(tǒng)授課,課程結束后開設數學選修課,選修課重點講解數學軟件在高等數學課程中的應用。這樣開設的好處在學生此時基本都已具有高等數學準備知識,便于開展數學實驗,但不利于這種模式受益僅限于選修了這門課的學生。二是數學實驗放在章節(jié)復習后,學習主以借助數學軟件解答習題為主。這種模式看似很好的解決了高職數學課時有限的的問題,但有限的時間師生們大多集中在關心如何借助數學軟件解答習題,至于借用數學軟件展示數學思想感覺力不從心。三是以數學軟件的形式開設數學教學,課堂過程中輕運算,重軟件的應用。這樣開設看似給人數學就是“工具”,但其實它忽略了怎么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一關鍵步驟,也就是缺少對學生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環(huán)節(jié)。
綜上分析,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有待于改進,可以通過探討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高職數學教學方法和數學課程考核方式來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方法
針對上述分析,筆者課堂實踐中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采用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合二為一的數學實驗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效果,主要分為三過程。
2.1課前
針對每次課內容,課前教師做好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課堂教學要素分析表,除了書寫好教案外,還要根據要素分析表,將教輔資料上傳網絡教學空間,引導學生儲備本次課所需相關知識,相關知識包含數學軟件相關命令、程序。
2.2課堂上
課堂上以引例方式導入新知識點,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和教師的互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歸納、猜想的過程。課堂中,學生始終要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穿針引線作用,知識點中的抽象借用數學軟件直觀展示給學生,學生自己同時也可操作軟件。如筆者在講授“定積分的應用”一節(jié)內容時,首先借助數學軟件回憶展示定積分概念中求解曲邊梯形的數學思想,導入新知識點一“微元法”,同時請學生觀察并比較“微元法”和“定積分概念”的異同點,歸納出微元法中求平面圖形面積的“X型”、“Y型”積分法。接著由學生類比猜想出旋轉體體積的求法,教師給出圓錐,學生以“X型”、“Y型”積分方面開展驗證性實驗。最后,給出一個“微元法”的課堂模型進行訓練,模型中的分析、假設、建模、求解以及進一步分析,均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的計算問題只要求學生掌握方法,求解可由學生操作數學軟件完成。
2.3課后
要求學生以3至5人為一小組,復習鞏固本節(jié)知識點,根據教學目標適當的布置課外任務。如在“定積分的應用”章節(jié)中,要求完成一篇以“微元法”為主題詞的作品,可以是個PPT,也可以是一篇有關微元法應用的小論文或者就是課堂模型的進一步討論等。一周后,進行作品評價。
3多元化過程性評價考核方式探討與實踐
現行數學課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時考勤考核、課堂表現考核、作業(yè)考核、期中考試、期末考試5個方面,平時成績占40%(包括考勤、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期中考試各占10%),期末考試占60%。基于數學實驗平臺的數學課程考核原則是沿用這些指標,但指標的權重有所改變。課程考核將采用課堂上基礎知識與綜合應用能力相結合的原則,強調以多元化過程性評價為主,內容鼓勵創(chuàng)新,肯定學生的發(fā)現。筆者在實踐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過程性評價(40%)。課堂出勤(10%),平時上交的作業(yè)(10%),章節(jié)總結考核(10%),以組為單位積分課堂回答問題、聽課情況(10%)等為依據評分。其二,終結性評價(40%+20%)。這中以閉、開卷相結合。閉卷(40%)主以本學期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考核。開卷(20%)主以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考題具有開放性,以組為單位,讓學生利用大約二周時間,梳理、總結本課程主要內容,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數學應用問題,上交一篇小論文(論文的格式要求參照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論文),然后組織學生代表集中進行評價,評價中要求學生談選題的思路、解題過程、收獲感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