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錯題讓老師心煩,學生的“亡羊補牢”式訂正和教師的“亡羊補牢”式錯因分析和后續(xù)性彌補可起到一定效果。但追本溯源,學生出錯的終極原因還是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的不完美。多年在一線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探索欲望,經過多次的課堂教學嘗試,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修正和改善,借助“模型法”可以比較順利地解決浮力教學中存在的諸多難題。
關鍵詞:錯題(易錯題);模型法;逐個擊破
每年金秋,我們初中科學教師在進行《浮力》的授課過程中,常常難于達成完美的教學效果。學生經常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當老師對錯題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講解時,仍有學生時而清醒時而迷茫。面對學生的錯題,大多數(shù)老師或許是這樣做的:在錯題上打叉、讓學生機械式的抄寫訂正并重做、繼續(xù)用“題彈”轟炸、一遍一遍地耐心講解。即便這樣的亡羊補牢,學生的表現(xiàn)還是會令老師失望與無奈。
學??茖W教研組正在進行關于《初中科學錯題收集與運用的實踐研究》的省級教研課題,課題組成員指導學生收集典型的易錯題,并對典型錯題進行錯因分析,尋求錯解原因和學生知識與能力方面的不足。下面是老師對一道浮力易錯題的歸因分析:典型錯題在遠洋輪船的船舷上,都漆著五條“吃水線”,又稱“載重線”。如圖所示,其中標有W的是北大西洋載重線,標有S的是印度洋載重線。當船從北大西洋駛向印度洋時,輪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關系,有()
A. 浮力增大,ρ1=ρ2B. 浮力減小,ρ1=ρ2C. 浮力不變,ρ1>ρ2D. 浮力不變,ρ1<ρ2典型錯解A. 浮力增大,ρ1=ρ2。錯因分析學生知道求解浮力的多種方法,但對求解浮力的方法缺乏一定的選擇能力,相對而言,他們比較熟悉阿基米德定律,而在使用阿基米德定律求解浮力時又不會綜合考慮ρ液和V排,學生依據(jù)阿基米德定律判斷浮力的大小,認為V排大,浮力就大。正確解答C分析過程輪船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輪船受到的浮力F浮=排開液體的重力G排=輪船和貨物共重G。輪船從北大西洋駛向印度洋時,因為它是漂浮狀態(tài),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變。F浮=ρ1gV排1=ρ2gV排2。因為V排1
若把輪船看成是密度計模型,密度計漂浮在不同液面上,受到的浮力不變,密度計上的刻度特點是“上小下大”,所以W在S下,ρ1>ρ2。錯解原因找到了,學生也體會到自身的解題錯誤,對浮力的相關知識有了更深的領會,收集典型易錯題并進行錯因分析,效果還是明顯的。學生的錯題既暴露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同時又反饋了老師的教學效果。有些題目,老師講過了,學生改過了,仍然出錯,說明沒能從根本上理解知識點。因此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幫助學生建立錯題集,將積累的錯題作為學習素材用于學生日常學習,作為知識漏洞查找和鞏固性復習的典范和模板。然而,這或多或少有點像“亡羊補牢”,是一種后續(xù)性的彌補。
美國當代教育家、“反思性教學”的重要倡導人唐納德·舍恩的反思實踐和反思實踐者的思想給我們教學工作者深刻的啟示:“立足于特定的教育情境,解決特定情景中的問題,在行動中進行反思,獲取實踐性學識。”追本溯源,學生出錯的終極原因還是在于教師的教學,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
浮力部分內容綜合性強,概念本身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對于初二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加上一些非科學的經驗和觀念干擾學習正確的知識,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如何降低難度,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修正和改善至關重要,建立“模型法”可以比較順利地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復雜的對象和過程,我們可以先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模型,再研究模型,通過模型思維進行推理,“模型法”以其撇開次要因素、突出事物重點、體現(xiàn)事物本質的優(yōu)點,成為科學教學中學生和研究對象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中介。
根據(jù)教學內容建構模型有助于使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理清知識脈絡,易于探尋科學規(guī)律。
《水的浮力復習課》教案片段——借助“模型法”,逐個擊破。教學過程教師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
激趣引入“大黃鴨‘游進臺灣基隆港,陪游客過圣誕、迎新年!”引出課題。知識回顧
溫故知新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水的浮力知識,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你能說出哪些有關浮力的相關知識?板書:構建浮力知識體系。學生(完成任務單一)回答浮力的相關知識。實驗質疑
合作探究求浮力的大小有不少方法(常用的三種),對于不同的情景,我們該怎樣選擇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實例】你能求出雞蛋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嗎?學生回答方法:稱重法。教師啟發(fā),漂浮時G′=0N??梢杂梅Q重法,也可以用狀態(tài)分析法。
【再問】該怎樣選擇求浮力大小的方法呢?
歸納:(1)分析公式的特點;
(2)根據(jù)情景直接或間接給出的已知條件?!緦W生演示實驗】
學生演示時,讀數(shù):G=0.3N。發(fā)現(xiàn)雞蛋漂浮在液面上,學生難于解決。建構模型
我學我用如何選擇合理的方法比較浮力的大呢?我們可以嘗試用模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模型一“同一雞蛋漂浮在兩種不同的液體中”。
師:那么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也可以用上述模型來構建和解釋呢?我們可以運用思維的力量將它轉換成另一個模型。
引出:(1)密度計:同一密度計漂浮在不同液面上,所受浮力哪個大?(2)輪船:同一艘輪船從長江駛向大海(或從大海駛向長江),所受浮力哪個大?學生思考,回答比較甲乙兩種情況下,哪個雞蛋受到的浮力大,選擇哪種方法(公式),并說明理由。F甲=F乙,狀態(tài)分析法。
要求學生說出:選擇哪種方法(公式),并說明理由。模型二“兩個不同的雞蛋漂浮在同一種液體中”。
師:那么生活中有沒有一些情景也可以用上述模型來構建和解釋呢?
引出:(1)空的貨輪與滿載貨物的貨輪停在同一片水域中,所受浮力哪個大?(2)浮力秤(青少年創(chuàng)新發(fā)明):沒有重物時與稱重時,F(xiàn)1
師:那么生活中有沒有一些情景也可用上述模型來構建和解釋呢?
引出:(1)大魚和小魚在水中,哪條魚受到的浮力大?(2)湯圓:生的湯圓和熟的湯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學生思考,回答比較A、B哪個雞蛋受到的浮力大,選擇哪種方法(公式),并說明理由。FA 學以致用建立模型,我們還可以分析物體的沉浮情況。 為什么生的湯圓在水中下沉,而熟的湯圓在水中可以上浮? 師:那么,用什么辦法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呢?使下沉的物體上浮呢?學生分析: 增大浮力(增大液體密度或增大V排)或減小重力,并各舉實例加以說明。小結教師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歸納。學生敘述本節(jié)課的收獲。【相關鞏固性練習】確實,錯題正是學生學習科學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十分寶貴的一種“有利教研學”的資源。一方面教師通過錯題分析反思自身教學,教師要善抓“錯題點”,可以歸類追因,尋求對策,可以糾錯研錯,反敗為勝,還可以反思教法,反思當下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弊端,改進自身教學,找出錯誤源頭,關注學生出錯過程的體驗,討論糾錯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另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錯題集,將積累的錯誤題作為學習素材用于學生日常學習,漏洞查找和鞏固性復習,促使學生反思自身的學習行為,正視自己的失誤和缺點,時時對自己加以警戒,培養(yǎng)嚴謹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學教方式。錯題可以成為教師開發(fā)教學資源的寶貴探點,我相信,由錯題所引發(fā)的遠不止如此,由錯題所引發(fā)的將會是一場對教學的深刻反思和變革。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魏興宇,賈潤桃.“錯題本”——減負增效的著力點[J].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4,(20). [3]熊川武.說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4]王維林.數(shù)學錯題及錯解題的教學價值[J].教學與管理,2009(6). [5]孫桂珍.初中生錯題管理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作者簡介: 張建權,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湖州市馬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