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海門實驗初中提出“四讓”理念,大膽實踐,圍繞“讓學”課堂,推動以“讓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及評價機制的建設,在行動中逐漸調整、修正、豐富學校的“讓學”課堂文化。
一、“讓學”課堂的內(nèi)涵解讀
海門實驗初中“讓學”課堂的理念,就是“讓而有序,學而生慧,慧而成能”。
“讓”是教師位置的變化,重心的轉移;“讓”是教師巧妙的誘導,耐心的等待;“讓”是學生思維的激勵,人文的滲透?!白尅狈譃樗膫€層面:一是時間層面的“讓時間”,二是空間層面的“讓講臺”,三是操作層面的“讓機會”,四是情感層面的“讓精彩”。
“學”是學生自覺的行為,美麗的發(fā)現(xiàn);“學”是學生內(nèi)化的過程,自由的展現(xiàn);“學”是學生神圣的責任,智慧的閃現(xiàn)。
只有“讓學”,才能讓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時時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努力實現(xiàn)“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美好愿景。
二、“讓學”課堂的基本范式
海門實驗初中積極探索,不斷實踐,錘煉“讓學”課堂的校本化課堂教學范式,并最終確定了“6+3”“讓學”課堂基本范式:
1.學生層面:前置學習+自學反饋+合作學習+展示分享+分層訓練+反思總結
前置學習—借助“學程單”,以問題來復習、預習哪些內(nèi)容,復習、預習到什么程度,困惑在何處,為解決新知掃清障礙作必要的知識、方法等準備。
自學反饋—進行獨立思考,完成對學習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和知識的梳理;教師采用抽批或抽查等形式,檢查收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或困惑。
合作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通過生生交流,實現(xiàn)對知識的生成、答疑、互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
展示分享—在自主展示學習成果的同時,分享他人的學習體驗。
分層訓練—圍繞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基礎問題、易錯點等當堂訓練,分層推進。
反思總結—及時記錄思維火花,每課、每日、每周或每月一反思,使反思經(jīng)常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
2.教師層面:問題驅動+導學釋疑+適時評價
問題驅動—重視營造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再把問題帶到課外;每個合作探究的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fā)性、趣味性,還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能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課堂討論的欲望。
導學釋疑—對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要有針對性地、簡明精當?shù)剡M行點撥,并配備適當?shù)淖兪骄毩曈枰詮娀?。要留給學生提問的空間和余地,讓學生多追問,教師可不直接給出答案,而讓其他學生幫忙解決,教師僅僅做必要的指導。
適時評價—對學生展示的內(nèi)容、對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等適時點評,多鼓勵、多肯定,言簡意賅,恰到好處,點石成金。
三、“讓學”課堂行動策略
“讓學”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情,我們重點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1.前置學習研發(fā)
前置學習是將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并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
學程單研發(fā)—更加貼近學生發(fā)展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
板塊設計:預習作業(yè)—課堂探究的主問題—課后作業(yè)。
操作要領:指導學生做好新授知識的閱讀(文理科都要閱讀)。首先,提供一定量的問題,驅動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形成對知識的第一次學習體驗,并適當?shù)卣砗腿c勾畫。其次,讓學生將一些不理解或困惑之處做上記號,暴露的問題也便于教師及時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起點,為課堂的教和學做足準備。
主要功能:這樣既有效地延展了課堂,將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提高了課堂的容量;又將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重組引入課堂,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周末任務型自主學習單研發(fā)—更加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自主探究和提升需求。
板塊設計:復習(含復習內(nèi)容、復習要求、復習方法、分層練習)—預習(含預習內(nèi)容、預習要求、預習方法、分層練習)—完成情況記錄。
操作要領:學生在雙休日完成,既系統(tǒng)復習了本周的知識點,又預習了新知,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習題進行鞏固和拓展,從而主動完成自主學習。
主要功能:確立了明確的學習方向,有效地指引學生按照正確的方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總結、探索。
2.合作探究研發(fā)
小組的機構:建立固定的學科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個性化的名稱,每個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固定號碼??梢愿鶕?jù)不同學科的需要,靈活變化座位。
合作的時機:小組活動時機的選擇和充分開展一直是課堂的難點。40分鐘的課堂上小組活動不宜多,有效地開展一次小組大活動即可。一次充分的交流、討論、匯總至少需要8分鐘左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驅動學生的閱讀、理解、質疑,讓學生知道該組的學習目標,并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
合作的要求:合作探究必須要有明確的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必須積極參與。通過組內(nèi)的分享或互助,匯報思考、點撥疑點、交流情感,在智慧的碰撞中對接、融合,達成共識,從而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獲,促進共同進步。
合作的展示:可以小組集體展示,也可以是組長指定、組員自薦、按照固定號碼等。
合作的評價: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進行適時評價。
合作的反思:反思合作的價值和效果。
3.十大校本課程體系研發(fā)
課堂的發(fā)展離不開課程資源。課程研發(fā)以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生命成長需要。
十大校本課程研發(fā)體系包括:學科拓展課程、書香系列課程、藝體系列課程、社團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德育課程、節(jié)日課程、成長儀式課程、班級網(wǎng)絡課程、心理健康課程。
在此基礎上評出了十大校本卓越課程:凌云文學社、演講話劇課程、數(shù)學探究課程、英語口語課程、QQ動漫課程、花樣體育課程、校園秧歌課程、生物DIY社團、手繡課程、儀式課程。
漫步校園,一縷縷濃郁的書香之氣撲鼻而來,一陣陣典雅的文化氣息浸潤全身,讓我們一起期待全校師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歷練中,積累豐富的知識、情感和理性,眼睛越來越清澈,思想越來越飽滿,生命越來越豐富。
成劍峰,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2006至2009年連續(xù)四年受江蘇省海門市委、市政府嘉獎,并記三等功一次。從教以來,他先后榮獲“南通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好校長”“南通市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海門市優(yōu)秀校長”“海門市功勛校長”等榮譽稱號。2011年獲評海門市“五四青年獎章”。他撰寫并發(fā)表了多篇省市級論文,如《農(nóng)村初中“三自”教育文化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豐盈課堂讓學文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集團化公益助教成為農(nóng)村孩子的幸福魔方》《亮出六大新平臺,促進集團師資融合發(fā)展》等,同時由他主持的省級課題“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師資均衡機制的實踐研究”亦申報成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