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一種臨床常見健康問題,發(fā)生在進展性衰退或嚴重創(chuàng)傷導致的牙齒內神經死亡時。牙根末端周圍組織發(fā)炎,會引發(fā)急性疼痛,且疼痛隨咀嚼而加劇。如果牙痛不進行治療,細菌會感染死牙并導致牙膿腫,引起腫脹和彌漫性感染,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針對此類牙痛的推薦治療方法為去除壞死神經和細菌,通常選擇拔牙或根管治療。只有發(fā)生從牙齒開始的嚴重感染時才應開具抗生素,但也有部分牙醫(yī)會為無彌漫性感染跡象的急性牙科疾病患者開具口服抗生素。
在Scientific Databases中檢索到2項相關試驗,涉及患者62例。2項試驗均在美國的大學牙科學院進行,并評估了在局部麻醉下行第1階段根管治療后,口服抗生素對減少疼痛和腫脹的作用。2項試驗中使用的抗生素均為青霉素VK,所有參與者均服用止痛藥。結果顯示:在根管治療第1階段時,口服抗生素患者的牙齒疼痛或腫脹癥狀,與服用止痛藥和安慰劑(假性治療)患者相比,無明顯差異。1項試驗報告了不良反應:術后,1例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出現腹瀉,1例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出現疲倦和精力減退。
最大限度地減少不適當的抗生素處方,是限制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發(fā)展的關鍵。但該2項試驗的樣本量較小,且未排除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的情況。因此,該證據的質量較低,目前尚缺乏足夠證據證明服用抗生素對存在根尖周炎或急性根尖膿腫癥狀成年人的作用。
(原文見:https://www.cochrane.org/CD010136/ORAL_the-effects-of-antibiotics-on-toothache-caused-by-inflammation-or-infection-at-the-rootof-the-tooth-in-ad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