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高翔 西安音樂學院
高師聲樂教學質量的高低,是直接影響中小學聲樂教師培養(yǎng)的主要因素?!胺D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自其引進以來,在我國發(fā)展良好的同時,也逐步被社會各界所認可與褒獎。而在眾多音樂教育實踐者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中,“翻轉課堂”在高師聲樂中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教學時空的異步性、教學內容的分解性和教學過程的再現(xiàn)性。“翻轉課堂”模式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既切合了聲樂教學的實踐性特點,也有效地改善了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的弊端,提升了教學效果。借此,筆者主要對“翻轉課堂”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與分析,以便更好地彌補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弊端,并提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質量,提升“翻轉課堂”在高師聲樂中的優(yōu)勢和實施路徑[1]。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諸多國家便開始探索廣播電視教育。這不僅給視頻教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鋪墊,同時也給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美國兩位化學教師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于2007年開始使用視頻軟件錄制教學內容,以便給學生補習。由此,一種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便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從當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情況來看,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清晰明確的教學信息、學習流程的重新構建,方便快捷的復習檢測等均是“翻轉課堂”最為顯著的特點[2]。
聲樂教學作為一門歌唱教學內容,它的誕生和發(fā)展與聲樂密切相關。聲樂亦稱藝術歌唱,是一種將歌喉科學化和語言藝術化相結合,繼而塑造出鮮明生動、悅耳動聽的聽覺形象的過程。高師聲樂教學是一門將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帶有綜合性色彩的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較多問題:一是聲樂教師各自為政現(xiàn)象嚴重,甚至出現(xiàn)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詆毀的情況。而導致這一因素的根本原因,與教師教學方式的不思進取、學校教學質量的陳舊保守、學生學習習慣的敷衍了事等存在較大關系。二是重技能、輕理論、輕實踐:聲樂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互依存且重技能的藝術門類,它不僅要對聲樂發(fā)聲技能進行嚴格的訓練,還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當作基礎,以支撐技能掌握。但在當前高師聲樂教學中,由于這種重技能、輕理論、輕實踐等傳統(tǒng)觀念的干擾,雖然學生能掌握較好的聲樂技能,卻失去了理論與實踐的支撐,最終造成無法正確理解和掌握聲樂作品的真正含義與價值[3]。
從聲樂教學的發(fā)展來看,雖然各個地區(qū)對聲樂教學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依舊未能找到聲樂教學的理想模式,繼而阻礙了聲樂教學的全面發(fā)展。正因為不良的教學背景,給“翻轉課堂”的引進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加良好的社會基礎。其中,“翻轉課堂”在聲樂教學中的優(yōu)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全面推進“翻轉課堂”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有效地繼承傳統(tǒng)聲樂教學中的優(yōu)勢,繼而為高師教師設計和開發(fā)“教學視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有效地輔助學生學習。二是“翻轉課堂”的全面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三是“翻轉課堂”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的全面推行;常規(guī)聲樂教學主要分為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翻轉課堂”通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重構,讓學生課前進行“信息傳遞”,將“吸收內化”在課堂上完成,最終實現(xiàn)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
將“翻轉課堂”應用于高師聲樂教學中,是新課改成功的一項有力證明,它不僅有助于高師聲樂教學整體效率的提升,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極為有利。因此,在當前的高師聲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升聲樂教學的實際價值,除了要注意吸收和歸納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優(yōu)勢外,還必須科學地應用“翻轉課堂”,最終促進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