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芬
(沈陽急救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6)
心臟病是臨床中常見疾病,心臟病的主要特點是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對患者正常生活產(chǎn)生嚴重不利影響。心臟病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的擔憂通常會存在恐懼和焦慮等不良情緒,患者情緒容易出現(xiàn)較大波動,進一步降低患者心臟功能[1]。因此,對于心臟病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促進疾病的恢復。本次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對心臟病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心臟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診斷均符合心臟病相關診斷標準。所選患者中已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嚴重軀體疾病患者。本次研究已征得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同意,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次研究。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0.3±2.6)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6±1.8)年;研究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62.3±2.9)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4±1.5)年。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組間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每天檢測患者體溫、血壓、脈搏等基本生命指征,做好病房護理。在患者飲食方面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和生活習慣為患者制定健康的食譜,膳食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的量應嚴格控制,膽固醇每天的攝入量應<300 g,每日鈉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8 g,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颊咦≡航邮苤委熎陂g指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可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慢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每次半個小時為宜。
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①焦慮心理護理。焦慮是心臟病患者常見負性情緒,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的擔憂通常會過分焦慮,住院期間心情不佳,影響正常治療。對于患者的焦慮情緒,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詳細介紹其病情,告知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法、治療目的等,消除患者疑慮。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需耐心解答,讓患者對治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2]。②恐懼心理護理。心臟病的發(fā)生具有突發(fā)性,發(fā)生后病情具有危重性,治療不及時會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患者會產(chǎn)生一定的恐懼情緒,對疾病具有畏懼感??謶智榫w會嚴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承受較重的心理壓力,無法正確面對疾病。對于患者的恐懼情緒,護理人員詳細向患者介紹心臟病的發(fā)生機制以及當前治療的主要措施,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3]。③過激心理護理。心臟病患者因疾病發(fā)作住院后,當患者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后會發(fā)生過激反應,情緒激動,血壓等指標升高,臨床治療中也難以完全配合患者治療。因此,對于患者的過激心理,對患者實施護理時需注意護理的方式,言語應溫柔,態(tài)度應和藹,盡量讓患者情緒保持平穩(wěn),患者情緒穩(wěn)定后再開展下一步治療和護理。④孤獨心理護理[4]。心臟病患者發(fā)病后因疾病的影響心理負擔會加重,心理上會更加閉塞,不愿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另外,患者住院后由于環(huán)境的陌生和醫(yī)院氛圍的影響,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孤獨感,部分患者可能因此產(chǎn)生抑郁癥。對于有孤獨感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積極引導,在病房安排上,可讓患者與性格開朗樂觀的患者在同一病房。醫(yī)院方面可定期組織患者交流會,讓患者間進行充分的交流,使患者在不同病友間尋得安慰?;颊呒覍俜矫鎽o予患者積極支持,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對治療更加樂觀,有信心。
1.3 觀察指標: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焦慮和抑郁情緒進行評定,評分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做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護理前,對照組和研究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58.6±3.4)分、(59.4±4.1)分,抑郁自評量表為(59.4±3.7)分、(60.1±3.5)分;護理后,對照組和研究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為(54.6±4.1)分、(42.8±3.3)分,抑郁自評量表為(53.8±3.1)分、(41.8±3.5)分。兩組護理前,抑郁和焦慮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有改善,其中研究組焦慮和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有3例患者發(fā)生心律失常,3例患者心絞痛,2例發(fā)生心力衰竭,1例發(fā)生卒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5.7%;研究組1例發(fā)生心律失常,1例發(fā)生心絞痛,1例發(fā)生心力衰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6%,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心臟病作為心血管疾病病情具有復雜性,不同心臟病類型治療難度也有所不同。心臟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發(fā)病后心理上通常會存在較大壓力,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負性情緒,對疾病的治療和恢復會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因此,心臟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有必要給予一定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糾正不良情緒,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和接受治療[5]。
心臟病患者常見的負性情緒有恐懼、焦慮、孤獨、過激等,這些負性情緒的存在使患者難以保持正常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接受治療[6]??謶智榫w會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進一步增加心臟負擔,焦慮情緒會使患者神經(jīng)始終處于緊繃狀態(tài),患者無法真正獲得休息,孤獨情緒會使患者對外界更加閉塞,不愿與他人進行溝通,患者社交進一步受到影響,過激則會使患者過于激動,血壓、心率等均會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因此,對于患者的這些負性情緒需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積極疏導患者,讓患者對疾病形成正確的認識,以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另給予心理護理,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也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心理護理在心臟病患者護理中的有效性,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馬艷.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4,35(1):190-191.
[2]吳鳳玉.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13,26(4):232-232.
[3]王永榮,鄧疆燕,管學云,等.心理護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6):22-23.
[4]李進英,張嵐,韓希文.心理護理對6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影響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3,32(22):162-162.
[5]林曉黎,梁秋霞.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10):1637-1638.
[6]程霞.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