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林,董慶海,王涵,譚靜,林紅強,李平亞,周柏松
(吉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中心,長春 130021)
炮姜(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為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根莖干燥品的炮制加工品。為了改變其藥性及擴大臨床適用范圍,臨床常用干姜、炮姜和姜炭等炮制品。炮姜是干姜經砂燙法制得的炮制加工品,其味辛,性熱,歸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之功,用于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等癥[1]。炮姜藥理作用廣泛,臨床應用較多。本文通過對炮姜藥材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研究進行綜述,為進一步開發(fā)藥用炮姜的藥理及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藥典》2015版規(guī)定的炮姜制法:取干姜(Zingiberis Rhizoma),照燙法(通則0213)用砂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1]。目前,關于砂燙法的具體時間、溫度以及炮制過程對炮姜中化學成分變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影響的研究文獻報道甚少。韓燕全等[2]對砂燙法適宜的時間及溫度進行了研究,分別采用180℃、185℃、190℃、195℃、200℃等 5 個溫度條件,每個溫度下分別炒制6min、7min、8min,共得到15份樣品,然后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3種成分含量為指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UPLC)法分析15份炮姜樣品的特征指紋圖譜,來研究炮姜的炮制工藝,最終確定炮姜砂燙炮制溫度以195℃、炮制時間以7min為宜。徐曉青等[3]采用砂燙法制備15份炮姜樣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法對15份不同炮制溫度和炮制時間的炮姜樣品中姜酮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炮姜中姜酮含量隨著炮制溫度和時間的變化明顯,以炮制溫度為200℃、炮制時間為6min時樣品中姜酮含量最高,提示在炮姜的質量控制和炮制機制研究時,應考慮將姜酮作為參考指標之一。
韓燕全等[4]建立了17個不同產地生姜、干姜和炮姜的UPLC指紋圖譜鑒別方法,比較了生姜、干姜和炮姜指紋圖譜的差別,結果表明,17個不同產地的生姜、干姜和炮姜的指紋圖譜相似度均較好;生姜、干姜和炮姜之間指紋圖譜差異明顯,分別有16、22和20個共有色譜峰,為生姜、干姜和炮姜的質量控制提供了依據。韓燕全等[5]利用HPLC法同時測定14個不同產地炮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及姜酮5種姜酚類成分含量,發(fā)現5種姜酚類成分的含量差異明顯,表明在進行炮姜的質量控制及炮制工藝研究時,應考慮選擇多種成分為指標,尤其是將姜酮、姜烯酚這些炮制中明顯變化的成分列入研究指標,對于全面評價炮姜藥材質量十分必要。
謝常瓏[6]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對炮姜的成分進行了鑒定和分析,共鑒定出了31種揮發(fā)油成分;干姜炮制成炮姜后,新產生了對傘花烴和欖香醇2種成分;檢測到的揮發(fā)油中多數為萜類化合物,主要為單萜類;炮姜揮發(fā)油中相對含量較高的組分依次是莰烯、檜烯蒎烯等。姜黃烯、龍腦、桉葉油醇石宇華[7]采用氣相色譜-質譜的方法對炮姜揮發(fā)油成分研究分析,檢測出18個峰,鑒定出15種成分,炮姜中揮發(fā)油成分多為倍半萜類成分,與干姜相比,增加了氨基甲酸銨鹽和3-甲基-5-(2,5-二甲基)苯基-丁酸2種成分。趙宏冰等[8]報道了炮姜有24種成分,與其它炮制品相比,炮姜中新產生了 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3,9(11)-二烯-10-過氧化物、蓽澄茄油烯以及桉葉二烯和 -紅沒藥醇等成分。
張永鑫等[9]利用HPLC法同時測定生姜、干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5種姜辣素的含量,結果表明,從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中的6-姜酚、8-姜酚、10-姜酚相對含量逐漸降低,6-姜烯酚的相對含量逐漸增高,姜酮僅在炮姜、姜炭中存在,且在姜炭中含量有所增加。王維皓等[10]采用HPLC特征圖譜分析法對生姜、干姜及其不同炮制品進行了研究,鑒別出了6-姜烯酚、6-姜辣素和姜酮3個成分的色譜峰,從生姜到干姜、炮姜、姜炭的炮制過程中,6-姜烯酚在逐漸增高,6-姜辣素逐漸降低,姜酮僅在炮姜和姜炭中出現,且炮姜中含量高于姜炭。張科衛(wèi)等[11]報道了同產地炮姜中多糖、總酚、黃酮的含量均高于干姜,但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的含量明顯低于干姜,而6-姜烯酚的含量明顯高于干姜,但是不同產地的干姜、炮姜中化學成分含量差別較大。
趙素霞等[12]對生姜、干姜及其炮制品多糖含量進行研究報道,多糖含量從高到低為干姜>炮姜>姜炭>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生姜多糖含量分別為14.52%±0.11%、9.48%±0.17%、3.51±0.09%、1.30%±0.02%,說明姜不同炮制品的多糖含量有顯著性差異。
蔣云福等[13]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炮姜、高良姜及干姜中 Ca、Fe、Cu、Mn、Zn、Cd、Pb 等 7種微量元素的含量,結果顯示,炮姜中Fe、Cu、Zn、Cd的含量較高,干姜中Ca的含量最高,而高良姜中Mn、Pb的含量遠遠高于炮姜和干姜。
吳建華等[14]報道,煨干姜和炮姜水煎液可顯著縮短小鼠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而姜炭水煎液僅可顯著縮短小鼠出血時間。吳皓等[15]研究表明,炮姜、姜炭混懸液、醚提物、水煎液均有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的傾向。
吳皓等[16]報道,干姜、炮姜水煎液對大鼠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fā)胃潰瘍、幽門結扎型胃潰瘍及消炎痛型胃潰瘍4種實驗模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炮姜水煎液對大鼠應激性胃潰瘍、醋酸誘發(fā)胃潰瘍、幽門結扎型胃潰瘍具有明顯抑制作用,而對消炎痛型胃潰瘍無效;而干姜則無此活性作用,可能是干姜經炮制后其某些水溶性化學有效成分才能析出所致。
陶智怡[17]采用MTT,3H-TdR摻入法,研究了干姜、炮姜、姜黃、高良姜煎劑以及姜類中藥含藥血清對胃癌SGC-7901細胞、肺癌A549細胞的體外生長抑制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炮姜水煎劑及其炮姜含藥兔血清對胃癌SGC-7901細胞、肺癌A549細胞的體外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及干預細胞增殖周期可能為抗癌作用機制。
李田葉等[18]應用二極管陣列高效液相色譜法對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的姜辣素物質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DPPH、ABTS、羥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還原力和抑制脂質過氧化的能力5個指標來評估其抗氧化能力,發(fā)現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的姜辣素類物質具有較高的DPPH、ABTS、羥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較強的還原力和脂質過氧化能力,并且總姜辣素濃度與抗氧化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姜辣素是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主要的活性成分。
目前,國內、外學者大量研究證實,姜酚具有抗炎、抗氧化、降壓、強心、抗血小板、降血脂、抗腫瘤等廣泛藥理作用[19]。劉鑫等[20]從生姜中提取出的8-姜酚和10-姜酚具有明顯的抑制腫瘤細胞活性作用,尤以10-姜酚作用最強,其機制可能與其影響MAPK通路中ERK、P38磷酸化水平,導致細胞G1期阻滯有關。翟興月[21]報道,6-姜酚對H2O2造成大鼠胰島細胞(INS-1)DNA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表明其具有抗氧化作用,6-姜酚可能通過“溶酶體-線粒體”途徑,并作用于ATM-p53基因通路發(fā)揮其對INS-1細胞的保護作用。劉偉等[22]研究發(fā)現,姜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痢疾志賀氏菌、釀酒酵母和黑曲霉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機制需進一步研究。劉斌等[23]報道了 6-姜酚能促進體外培養(yǎng)的MC3T3-E1成骨細胞增殖與骨向分化,可能為其防治骨質疏松的機制之一。孫承銘等[24]研究發(fā)現,將6-姜酚腦室內注射能夠減小小鼠腦梗死體積,保護腦缺血模型小鼠。曾慧蘭等[25]研究發(fā)現,6-姜酚能通過提高細胞內活性氧(ROS)和降低線粒體跨膜電位從而誘導白血病細胞株K562及MOLT4細胞凋亡。盧靜等[26]對8-姜酚處理小鼠脾淋巴細胞和脾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8-姜酚對脾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及其經活化后的增殖與吞噬作用均有抑制作用。
夏久林[27]臨床研究表明,炮姜與參三七、棕擱炭等復方使用,可治療胃絡受傷、吐血紫黑等,具有止血的作用;與艾葉、當歸、阿膠復方使用,可治療沖任不固、崩中漏下;與白術、木香共同使用,增強暖中止瀉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虛寒、運化不健、寒邪中阻、大使泄瀉等。朱西杰等[28]臨床研究發(fā)現,炮姜與柏葉、當歸、黨參、黃芪等配伍治療脾胃虛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癥見血色黯淡、手足欠溫、舌淡、脈細者;炮姜也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瀉痢,如中寒水瀉、血痢不止等癥狀。
雷解宇等[29]利用參苓白術散加炮姜治療化療誘發(fā)的腹瀉28例,結果表明,腹瀉消失26例,腹瀉基本消失1例,無效1例,其有效率高達96.4%,效果甚好,并發(fā)現其具有劑量效應關系。
馬曉紅等[30]對化瘀固沖方(桃仁、紅花、當歸、炮姜、川芎、益母草、連翹、香附等)治療流產后出血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將15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8例,對照組采用肌肉注射縮宮素治療,治療組采用注射縮宮素加服用化瘀固沖方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痊愈73例,總有效率96.2%;對照組痊愈62例,總有效率87.1%,說明注射縮宮素加服用化瘀固沖方對流產后出血治療效果甚好,由于產后多寒,此方應用炮姜入血后有散寒、溫經止痛功效。黃東云等[31]以膠艾湯(阿膠、炒艾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甘草)加炮姜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臨床效果甚好;以炮姜加完帶湯(炒白術、炒淮山、黨參、白芍、車前子、蒼術、陳皮、炒芥穗、柴胡、甘草)治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治療效果良好。
李鳳玲[32]對加味生化湯結合藥物流產的效果進行研究,將120例藥物流產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服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觀察組服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2h后加服加味生化湯(當歸、川芎、生地黃、赤芍、益母草、桃仁、紅花、茜草、炮姜、牛膝、黃芪、炙甘草),結果表明,觀察組完全流產率為97.0%,對照組為83.0%,并且加味生化湯配合藥物流產可減少刮宮率,加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復正常,縮短陰道流血時間,減少陰道流血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蘇素素[33]采用益母生化湯治療無痛人流后陰道出血患者,將9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服用宮血寧,治療組服用益母生化湯(益母草,當歸、桃仁各,川芎,甘草炙,炮姜),28d后,結果表明,治療組痊愈29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8%;對照組痊愈14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0.0%。表明益母生化湯治療無痛人流后陰道出血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余信恭等[34]利用炮姜加雙氫克尿噻治療小兒秋季腹瀉36例,顯效者19例,有效者15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達94.4%,臨床效果頗佳。臨床上也可利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太子參、茯苓、炒白術、薏苡仁、車前子、桔梗、陳谷、麥芽、炮姜、甘草)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效果甚好[31]。
潘穎等[35]采用陽和湯加味(熟地黃、鹿角膠、肉桂、麻黃、白芥子、炮姜、當歸、白芍、甘草、蜈蚣)治療雷諾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吳小明[36]采用陽和湯加減治療雷諾氏病、卵巢囊腫及乳腺增生,效果顯著。
任新英等[37]研究姜在方劑中使用,由熟地黃、肉桂、白芥子、炮姜、生甘草、麻黃、鹿角膠組成的方劑陽和湯,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效。主治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陰寒證者;由當歸、川芎、甘草、炮姜、桃仁、熟地黃組成的方劑生化湯,臨床用于治療產后宮縮疼痛、子宮復舊不良、胎盤殘留等產后血虛寒凝、淤血內阻者,方中炮姜有發(fā)汗、驅寒、健腎之功效。張宏武等[38]報道,在采用炮姜為代表的方劑,有用于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霍亂轉筋的附子理中丸;有用于治療肺痿的甘草干姜湯(該方對于治療慢性口瘡療效也很好);有用于治療產后受寒、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的生化湯;也有可治療脾胃虛寒便血的艾葉丸。
炮姜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臨床應用廣泛。應建立全面的炮姜藥材的質量控制標準,2015版中國藥典一部規(guī)定炮姜的鑒別與含量測定均以6-姜辣素為檢測指標,但是對其質量控制并不全面,應該從整體角度考慮,應該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及姜酮為檢測指標,并非只檢測炮姜中一種有效成分,應建立全面的分析標準,保障炮姜藥材安全性。炮姜揮發(fā)油成分報道中,揮發(fā)油含量或成分有所不同,可能由于炮制的工藝、時間和溫度不同,也可能因為姜的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目前,對于炮姜藥理活性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甚少,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炮姜中有效成分與其生物活性的關系,借助現代分析技術對炮姜中成分進行分子水平研究;應對炮姜炮制工藝的溫度、時間及其有效成分含量變化進行深入研究,使其炮制工藝更加標準化,確保炮姜藥材有效成分的保留;炮姜具有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之功效,應將炮姜與生姜、干姜中有效成分及藥效進行對比研究,明確物質基礎及其構效關系,為炮姜更好地的應用于臨床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