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摘 要:圖示法具有直觀、形象、生動、明確的特點。圖示教學法,是指將教師在教學中就某一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設計成相應的圖示在黑板上,采用圖示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把復雜的內容和多種材料中的化學知識理出頭緒,達到簡化、理解、概括和記憶、應用的目的。
關鍵詞:圖示教學法;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一、圖示教學法在初中化學知識歸納中的應用
物質分類的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酸、堿、鹽化學性質的系統(tǒng)學習非常重要。但物質分類的知識貫穿初中化學教材,顯得零散、分散。為了突出、突破這個難點,我從初三化學第二單元開始就給學生一張圖——一張物質分類圖——一張需要學生通過一年的化學學習來逐步完成的物質分類圖。圖中空格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填充,通過這張圖學生能弄清關鍵性概念及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教學中,每學一種物質,我設計一個活動,具體做法如下:當學習到“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時,我給學生一個圖示。此時學生已學習了空氣的成分,我讓學生給空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分家”。當學習到“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時,我讓學生把物質分類圖繼續(xù)補充。此時學生已學習了空氣的成分、氧氣的化學性質、自然界的水。學生接觸了更多的物質,我把常見的物質整理出來,讓學生給提出的物質繼續(xù)“分家”。當學習物質化學式書寫時,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把分類圖中的單質分得更細: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教會學生書寫純凈物的化學式,同時讓學生再次理解純凈物才有統(tǒng)一的化學符號——化學式表示。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學習,循序漸進地滲透知識,學生就容易掌握物質的分類,就會判定物質的類別,學完新課在學生的腦海中就逐漸形成一張物質分類大表(見圖1)。
學生通過圖示能把原本模糊不清、混亂的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清,把零散、抽象的知識梳理歸納成直觀的圖像。學生通過圖像對一些知識進行概括,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完整的形象,具體、直觀,使人一目了然,促使學生獲得清晰的感知,幫助學生抓住教材重點,突破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利用圖示教學法,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能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變厚,能將課本知識點連成線,知識線結成知識網(wǎng),形成知識體。在復習時教師利用圖式教學法通過適當綜合,將零散的化學知識、復雜的化學內容整理成圖表,使之形成知識點→知識線→知識網(wǎng),幫助學生將知識聯(lián)點成線,織線成網(wǎng),結網(wǎng)成面,延面成體,還知識點以本來面目,讓學生全方位地看到其原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綜合,從而利于學生掌握有規(guī)律性的化學知識,并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圖示教學法在講解純文字題時的應用
有些化學試題是純文字描述,字多,敘述冗長,信息點多,一時難以理順各種關系。學生看到這樣的題,不愿去思考。在講解此類題時,我充分利用題目所給的信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有效信息,并引導學生將有效信息圖示化,使題意簡明清晰,過程具體形象,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化學知識間的關聯(lián),為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從而發(fā)現(xiàn)解題的途徑。
例:有鐵、鹽酸、燒堿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四種物質,根據(jù)要求寫出有上述四種物質作為反應物的化學方程式各一例。
(1)反應前后溶液總質量不變的反應:_________。
(2)反應前后溶液總質量增加的反應:_________。
(3)反應前后溶液總質量減少的反應:_________。
評講該題得分三步:
第一步,讓學生寫出每種物質的化學式在同一橫行;
第二步,分析每兩種物質是否反應,能反應的用曲線連接,有明顯現(xiàn)象的在曲線上標注;
第三步,讓學生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針對題目要求找到合適答案。(見圖2)
學生一目了然,得出答案。
通過圖示分析題目,把有效信息圖示化,得出正確結論。學生發(fā)現(xiàn)了化學知識間的關聯(lián),知道已知什么、求什么,如何求解就非常清晰。這樣學生會對這個問題認識更深刻,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解決了問題,提高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