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瓊
摘 要:“自讀”以積累知識經驗,“積累”以指導自讀,這就是“自讀——積累教學模式”的實質?!白宰x”與“積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當積累的知識尚未足以指導自讀時,就需予以自讀指導。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局限,“自讀”指導就顯得更重要了。
關鍵詞:自讀;積累;準備
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實施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部分:遵循激趣原則,課前自主準備;遵循自讀原則,課內自主學習;順應興趣愛好,課后鼓勵涉獵。這應體現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一、遵循激趣原則,課前自主準備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做好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為學生精心準備無疑非常重要,而敢于放手讓學生去準備,讓其樂于去準備,很多人會忽視其重要性。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生一旦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形成優(yōu)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因此,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提起濃厚的興趣,為學習新課進行細致觀察,查找有關書籍、做調查采訪、收集資料等,為課堂作最好的心理和知識的準備。如,在教學《今天我喂雞》中,本人在課前為學生精心設計教案,同時讓學生課前自主準備,要求學生參照文中“我”給雞取名的方法,給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取一個合適的名字,并說明理由。這樣使課文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知識頓時活起來,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來了,在家里認真預習,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不亦樂乎!
二、遵循自讀原則,課內自主學習
今天的社會一日千里,變革、創(chuàng)新、不斷優(yōu)勝劣汰是其發(fā)展之路。會走此路之人就是人才,是具有不斷學習,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之人。但人才并非天生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育。學校是教育的基地,課堂是前線。因此,課堂教學就要以素質教育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自讀原則。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這一自讀原則也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的一切安排都要以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其自主學習、探索、感悟。學生自主學習,共同討論,合作探究,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野,采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一時難以得出結論時,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教師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描寫精彩之處,要善于畫龍點睛,引其舉一反三,悟出真知。思維訓練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在課堂教學上,要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邊讀課文邊認真思考,學會自己發(fā)現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教師從旁點撥,引導釋疑。這樣的訓練要持之以恒,逐步培養(yǎng)邊讀邊思的良好的自讀習慣,使學生從愛提問題到會提問題,并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形成自主學習探究的習慣與能力。實施這一原則時,為了給予學生充裕的自讀時間和空間,必須明確教什么,不教什么。學生在自讀時能做到的、能說明的、能想到的不教,讓其認真思考,獨立完成;學生通過相互質疑、集體討論能理解的不教,讓其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精神;學生可以借助課外閱讀理解的不教,讓其獨立閱讀,查閱資料。教師只需在學生困惑時加以點撥,迷路時以引路,足矣。這樣,學生通過多讀、多思、多問、多說、多寫,習得知識,形成能力。如,教學《今天我喂雞》一文,課堂伊始,本人就讓學生談不懂的,提想知道的,暢所欲言。這樣讓學生邊讀邊思,自己發(fā)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本人就點撥指引,指導學生學習作者重點觀察、抓住特點的寫法。接著出示掛圖,要求學生觀察彩圖中各具姿態(tài)、顏色各異的貓,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來談談:抓住特點為貓取一個恰當的名字并說明原因。學生的興致更高了,躍躍欲試,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最后還推介相關的課外讀物以增廣見聞,教學效果良好。這正體現了上述的自讀原則。
三、順應興趣愛好,課后鼓勵涉獵
在課外,教師可順應學生興趣,推介相關的課外讀物,激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活動,以突破課堂教學的時間、地點、教材的限制。同時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環(huán)境,如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鼓勵去書店,在班開辦圖書角等。學生在閱讀課外讀物時,要求其摘錄好詞佳句,或分類摘錄,或做讀書卡片,便于以后用時翻閱。久而久之,能提高品詞賞句的能力,這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必由之路,也是實踐“自讀—積累”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重要的一步。
在教學活動中,遵循科學的教學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靈活變通,順其勢,引其道,發(fā)掘潛能,這就是“無背道而行,順其自然而為”。這一“自讀”指導的原則與方法不正與素質教育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吳宇芳.談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成才,2000(4).
[2]劉嬋娟.運用韻文 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