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對于新課改的理念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在課堂的實踐過程中嘗試將新課改的理念不斷融入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新課改理念的重要構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以此為基點,充分對于教學進行改善,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難度的增加,許多學生對于學習的內容沒有興趣,進而不能主動學習,導致數學成績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诖?,對于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策略
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主動展開學習活動。然而,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與高考的內容銜接較為緊密,因此教師處于教學緊迫感的壓力之下,為了應對于考試,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概念教學,繼而使用題海戰(zhàn)術的手段,使得學生失去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厭學心理。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突破點,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將課堂教學進行豐富以及完善,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一、教師與學生同步更新理念
1.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促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注重于素質教育,其中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中的重點內容。因此,需要在理念的更新當中注意兩點的內容。其一,是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了解,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課程的設計以及開展,在課程的進行過程中,和學生一起充分開展對于問題的探討以及研究。其二,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貫穿一些人文性的內容,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樹立理想,激發(fā)興趣。
2.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主體性地位
在近年來的考試中,越來越注重對于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考查。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于所學的內容展開綜合性的探究,以提高綜合應用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學習主體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自身的學習地位具有清醒的認知,主動配合課堂教學,在課堂中進行充分的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1.將數學史等人文性的內容貫穿于課堂教學
數學的學習,一直被視為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習內容。然而,數學學科的建立、傳播完善等種種的內容,在高中的數學學科教育階段,卻鮮少被提及。事實上,數學史的內容,其中貫穿著豐富的人物事件,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高中階段的學生經歷過小學、初中的學習以及生活,在知識儲備以及生活閱歷積累上都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這一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構建的初步階段。將數學史的內容,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可以對于學生觀念的構建形成有利的影響,促進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認知程度加深,進而產生探究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圓相關的深入探究時,可以將數學家祖沖之的生平以及經歷等知識帶入到課程中,引起學生對于數學史的興趣,展開探究。
2.利用好數形結合的概念
在高中的數學學習中,由于初期階段基礎的積累,會進行初步的學科體系構建以及難度的提升。因此,許多基礎不牢固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困難,進而會出現題目難以解答,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長此以往,形成了不良的循環(huán),進而對于數學產生厭學的情緒。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利用好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將具有難度的抽象的數學內容,通過具體的圖像清楚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幫助學生達成對于概念的理解,并且能夠養(yǎng)成數形結合思維方式,從而降低了高中數學的學習難度,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長此以往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有效的保持以及加強。
3.將數學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以及其他的學科相結合
在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難度的增加,其問題的復雜程度也隨之上升,學生不能夠有效將學習的內容和現實的生活進行聯系。高中數學的學習,是相對較為復雜的,教師進行實用性的解釋較為困難。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取以其他學科中數學手段的應用作為切入點,例如數學在建筑橋梁、航天航空等一系列領域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對于數學實用性的認知,促發(fā)學習興趣的提升。
在高中的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習難度的上升,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fā)成為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引導他們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將學習的視野擴大,學習的難度進行臺階化的設置,使他們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同時,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充分探討與交流,促進探究式學習,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方向友.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8):18.
[2]楊維.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3):18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