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麗
摘 要:生活力就是生物能夠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環(huán)境,謀求自我發(fā)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甚至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實現美好生活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力;生活教育;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教育是不可能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的。同時教育與生活也是相互促進發(fā)展的,確切地來說,教育是根源于生活,并促使生活朝向更好的方向去發(fā)展的。早在八九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來“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認可??偠灾?,教育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教育目標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那么什么是生活力呢?生活力就是生物能夠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的能力。我們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環(huán)境,謀求自我發(fā)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甚至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實現美好生活的能力。
未來的社會是開放的,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教育必然是要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而隨之變化和改進的。教育是根源于生活的,利用生活教育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通過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來使科學理論得到建立和升華,使學生的生活力得到增強。所以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而學生生活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現的。
一、學生生活力的現狀
現實中學生生活力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習慣都對生活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長期以來,由于特殊的人口政策,我國形成了特有的獨生子女家庭,對于家庭中的唯一的孩子,很多家庭其他成員會表現出過度溺愛——孩子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不需要參與到家庭生活及社會關系中。不要說家務活不會做,就是生活都不能自理,養(yǎng)出很多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他們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或事都不關心,甚至不接觸,嚴重脫離生活、脫離社會。
其次,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于重視,除了學習所用的書本文具,其他都不能接觸,除了背書做習題,其他一切事情都由家長代勞,養(yǎng)出很多高分低能、心理脆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是嚴重不能適應社會的,這種孩子在走入社會后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屢屢見諸報紙雜志。
最后,隨著電子科技的發(fā)展,電子產品進入了家庭的方方面面。由電腦到手機,到電子游戲,幾乎成了一部分孩子生活的全部,沉迷于電子游戲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在心理還是身體上,都不能也不愿意回到現實社會,這樣的人在現實中于己、于家庭、于社會都不能算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說已經成為社會的負擔了。
這些現象讓我們認識到學生生活力的嚴重缺乏,學生生活力的培養(yǎng)也迫在眉睫。所以教育部也在不斷嘗試教育改革后,推出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能滿足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各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更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來思考,考慮其發(fā)展的需要,明確提出了要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才,中學教育階段要為高等教育及職業(yè)發(fā)展做好充分準備,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及個人需求,來適應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多處提到了要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是“生活力”的重要體現。
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
1.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去,通過觀察,親身體驗,積累生活經驗
學生作為正常的“社會人”,就應該要有正常的社會生活、正常的勞動時間、正常的人際關系。加強家校聯系,通過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培訓、家長委員會等多方面的溝通和交流,糾正某些家長的不良做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擔應該承擔的那部分家務勞動,多與自然接觸,增加一些戶外勞動,在勞動中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發(fā)現一些生活規(guī)律和積累生活經驗,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讓學生多關注社會問題,現實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這樣使得教育也必然是開放的教育?!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方式是不可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當然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關注社會問題,還可以從社會問題中學習到相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
2.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依據
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有目的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理論水平。
課堂教學的流程是:以從生活中發(fā)現的生物現象或事例為引導→啟發(fā)學生的理論學習→讓學生根據學習的理論知識再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整個流程中要注意對現實的事例和現象的分析綜合,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最終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和能力都得到升華。
3.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方法
科學探究是理科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最好的研究方法。學生通過對自然、對生活的觀察、提出問題,然后實驗設計、進行親身實驗操作,然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交流,去學習和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和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然、對生活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能夠樂于交流,團結合作,從而更增加了實踐能力和生活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教育是教育學生最好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學生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生活力將是我們今后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努力要達到的重大目標。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