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思維的養(yǎng)成,意在訓練將思辨性思維轉化成一種可以解釋與評估的思維習慣,使之成為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從長遠的角度看,通過思辨性思維的訓練和運用,達到最低限度上不人云亦云或少說錯話,讓學生說話做事變得有依據有邏輯的效果。語文高考作文的批判性思維可以通過思辨性寫作得以直接體現,它是作文中應有的品質。本文針對議論文的立意寫作指導,就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作文立意;批判性思維;質疑;由果溯因
一、 關于“批判性”,學生普遍存在的誤區(qū)及影響
隨著高考語文作文的不斷深入改革,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變得不可回避,但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仍對“批判性思維”存在誤解。關于批判性中的“批判”,余黨項先生明確指出:“人們常把批判性思維等同于‘否定?!彼J為批判的核心在于合理的分析與論證,而不是粗暴武斷的否定,更非政治與道德上的羞辱與踐踏。另一方面,學生因為害怕出錯或者回避思維能力的空缺,往往不加思考地接受和不加選擇的服從材料作文中給出的說法。
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作為一句警句是有價值的,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判斷,它顯然是不成立的,或者說它的成立需要條件。缺乏信心、毅力、方法或機會的人,一次的失敗往往也不會成為下一次“成功之母”。但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缺乏質疑與辯駁的習慣。相反,在寫議論文的時候習慣為名家圣人立言,結論是照搬別人的,寫作的任務變成了搜集或積累素材并將其當成論據,久而久之把自己塑造成了人云亦云缺乏思辨的人。
二、 批判性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核心
事實上,解決以上問題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和“辯駁”。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學生在作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必須經受合理的質疑。質疑和反駁才能促進學生不斷走向理性與公正。能質疑與反駁,這是敢于承認個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識與實踐的局限甚至無知,這是理性的體現、成熟的體現。這也是思辨作文訓練的目的和意義,將學生逐漸培養(yǎng)成理性成熟的人。
三、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學生學會“質疑”和“辯駁”,在寫作中能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相對全面合理的立意角度。對立意的斟酌正是學生思辨的過程,其立意便是批判性思維的結果。由此可知,批判性思維不在于它的出發(fā)點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而在于其過程是否有公正、全面的思考。下文以某市高三模擬考的作文為例,結合“由果溯因法”對如何將批判性思維指導議論文的立意進行說明。
【題目】根據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波浪谷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那里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奇石,砂巖上的紋路像波浪一樣,因而得名。怎樣做才能使波浪谷既不受到破壞,又能讓旅游愛好者們欣賞到它的美?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討,一個近乎孤本的簡單規(guī)定在人們的期待下頒布了:波浪谷每天只發(fā)放20張門票,全球不分國家、種族、不分信仰、不分貧富,人們可以采取網上申請和現場申請兩種方式索票,機會均等,價格不變。有人為了這張票等了整整兩年。可正是因為這樣,游客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都是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谷中。
(一) 從質疑管理者“為何每天只發(fā)放20張門票”判定立意角度
根據“由果溯因法”厘清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材料中的“果1”(結果)是“一個近乎孤本的簡單規(guī)定在人們的期待下
頒布了:波浪谷每天只發(fā)放20張門票”;導致該結果的“原因1”是“(管理者)既要使波浪谷既不受到破壞,又能讓旅游愛好者們欣賞到它的美”。從“原因1”出發(fā)便得到了該則材料的主要立意角度:(1)“要使波浪谷既不受到破壞”,即保護波浪谷。波浪谷是環(huán)境的一個縮影,因此表面上是保護波浪谷,實則考查的是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話題。(2)“讓旅游愛好者們欣賞到它的美”,這是波浪谷管理者的目標,表面上是為了旅游者,根本上是考慮波浪谷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但立意前仍要考慮是選1或2的立意角度,還是兩者兼寫?判斷的依據是材料中的“怎樣做才能使波浪谷既不受到破壞,又能讓旅游愛好者們欣賞到它的美?”的關聯(lián)詞“既……又”。由此可以判斷該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是有關保護環(huán)境和發(fā)展經濟的。考場中,學生往往只看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角度,卻忽略了“發(fā)展”。換句話說,學生在立意時,沒有能夠根據材料提供的“既……又”關聯(lián)詞作出全面的立意角度,而是選擇片面的角度立意。
(二) 從質疑“為何游客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都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谷中”入手取舍立意角度
根據“由果溯因”的方法,本材料還能厘出另一套“因果關系”?!肮?”:“游客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都是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谷中”。導致該結果的“原因2”是什么呢?根據考場作文的系統(tǒng)數據分析顯示,多數學生認為“游客十分珍惜這次機會,都是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谷中”時因為“有人為了這張票等了整整兩年”,因此得出立意的角度“付出”“等待”“珍惜”。這些都是偏題的立意,也正是學生平時缺少批判性思維訓練的結果。能為一張票等了整整兩年的,首先是消費者愿意等。但假若學生能進一步質疑: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花兩年的時間等一張票?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么愿意花兩年時間等的是否是其他景區(qū)的門票?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么為什么這些人偏偏愿意花兩年的時間等波浪谷的門票?原因難道只是因為景區(qū)的景色獨特嗎?即便是因為景區(qū)的景色獨特,是不是每個進到景區(qū)的人都是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答案是否定的。為何材料要強調游客“都是帶著虔誠和呵護的心態(tài)進入”?窮其原因,是游客支持波浪谷管理者的“限票”規(guī)定。即游客支持管理者“保護環(huán)境和發(fā)展經濟”并行的做法。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品質,對高中作文立意具有帶領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其思想核心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和“辯駁”。
作者簡介:李婉君,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市,上思縣上思中學(高中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