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張東梅 彎艷玲 王永華 張寶慶
【摘要】針對授課對象為大一新生,其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不高,而課程內容多、課時少、重點多、難點多的問題,提出將翻轉課堂引入工程圖學的教學中。對課程中的部分課時運用翻轉課堂,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 工程圖學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53-01
《工程圖學》是機械各專業(yè)的主干基礎課,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繪制和閱讀機械工程圖樣的能力等重要任務。如何使大一新生更好的學習這門課,如何提高他們的讀圖、畫圖的能力,成為了高校教師研究的熱點。本文將翻轉課堂引入《工程圖學》的教學過程中,設計、制作了適用于翻轉課堂的多媒體課件,并在某些課時運用翻轉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工程圖學》課程實施翻轉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國的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兩位化學教師,是指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教室上課,課余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的教學模式翻轉過來,學生課前通過觀看教學視頻或PPT,自主學習新知識,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深入的科學實驗,完成知識內化,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教學模式[1]。
《工程圖學》的學時有限,重點多、難點多。所以教師上課時通常采用傳統(tǒng)教學,一項教學內容,只講一遍。而且課時會根據(jù)了解、熟悉、掌握等要求分的很細,很少。授課學生大多為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生活,還不是很適應,很多時候上課不能始終注意力集中,上課稍一分神,這項教學內容就講完了,沒有機會重新聽,這個知識點就落下了,大大影響了后續(xù)的學習。而且由于課程需要學生建立空間思維、形象思維,對學生來說較難,很多學生對此課程學習都興趣不大。
鑒于此情況,如果引入翻轉課堂,給學生合適的多媒體課件,適合翻轉課堂的多媒體課件,將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提前進行自主學習,并可以在自主學習時反復觀看多媒體課件,對于哪些知識點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可以自己掌握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的,不能掌握的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翻轉課堂上,可以將自己不理解的,不清楚的,有疑問的知識點提出來進行討論,最終掌握,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2.基于翻轉課堂的《工程圖學》課程設計與組織實施
由于《工程圖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難度很大,要求學生在沒有任何二維、三維的概念的情況下,通過學習能夠順利地從二維轉換到三維,從三維轉換到二維;要求學生能熟練地從平面思維轉換成空間思維,從空間思維轉換成平面思維;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要逐步建立空間思維,學生要學習一定時間,有一定基礎才有可能看懂課件,才能提出問題,進而進行討論。所以不可能整個課程都運用翻轉課堂,只能在部分章節(jié)運用翻轉課堂[2]。
課時安排上要注意先有基礎,再進行翻轉課堂。比如,在“平面的投影”這節(jié)就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有了“點的投影”和“直線的投影”的基礎,學生可以運用翻轉課堂來自主學習“平面的投影”。
在翻轉課堂上,由于學生已經(jīng)自主學習了相關內容,教師可以直接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進行討論;也可以某位學生主動講講這節(jié)內容,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讓學生按某個數(shù)字的學號進行接龍地講解,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翻轉課堂的實施效果
翻轉課堂實施的第一個效果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因為是大一新生,每個人都想給同學和老師留下好的印象,所以他們在翻轉課堂上準備都十分充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翻轉課堂實施的第二個效果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大提高了。由于翻轉課堂上要逐個回答問題,學生為了能夠回答問題,積極準備,大部分同學都會把翻轉課堂前后的內容都準備了,這無形中就把要教授的知識復習和預習了,效果很好。在隨堂的測試中,運用翻轉課堂的班級的學生的成績遠高于沒有運用翻轉課堂的班級。
翻轉課堂實施的第三個效果是學生學習效率提高了,跑神的大大減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由于學生要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上要回答問題,和同學討論,大家都不想回答不出問題而冷場,自主學習時自然不會跑神。而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也逐步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工程圖學》是機械各專業(yè)的主干基礎課,將翻轉課堂引入其教學中,有效的運用,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以及學習成績,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王建梅,王衛(wèi)安. 翻轉課堂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 測繪通報研究,2017,(8):146-149.
作者簡介:
薛珊(1978-),黑龍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現(xiàn)代檢測理論與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