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茜,趙龍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1.護理部;2.神經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體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CP)是通過機械的方式按壓雙下肢及臀部,使主動脈收縮期血壓降低和舒張期血壓增高,以達到輔助心臟做功,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腦、腎等器官的血流灌注的一種輔助循環(huán)方法。目前已經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心絞痛、心肌缺血、腦梗塞和腦供血不足等多種缺血性疾病中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1]。筆者在腦卒中患者應用ECP中發(fā)現(xiàn),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發(fā)生較少,故對本院2016年收治的急性腦卒中合并癱瘓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ECP對腦卒中合并癱瘓患者DVT發(fā)生的影響。
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腦卒中合并癱瘓的患者經以下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后納入統(tǒng)計。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腦血管意外典型發(fā)病形式,經頭顱CT或MRI確診的急性腦出血或腦梗塞患者;②同時伴有單側肢體偏癱;③全程在我院接受治療,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既往或同時存在嚴重顱內腫瘤、感染、發(fā)育畸形疾病、外傷或肢體運動障礙患者;②有深靜脈血栓病史者;③有下肢外傷史、手術史或重大疾患者;④肢體有血栓性靜脈炎或感染病灶者;⑤治療中途因故轉其他醫(yī)院治療或放棄治療者。共120例患者納入實驗,其中,接受ECP治療10次以上者納入ECP治療組,共55例;其他患者納入對照組,共65例。研究方案通過單位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治療前告知家屬并征得同意。ECP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2~72歲,中位年齡62歲。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44~75歲,中位年齡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確診后給予營養(yǎng)神經、調脂、調節(jié)血壓、改善循環(huán)以及手術等常規(guī)治療,ECP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接受ECP治療,連續(xù)治療10 d以上,治療(14.3±5.6)次。
所有患者治療過程中如出現(xiàn)患肢疼痛、腫脹等疑似血栓表現(xiàn),且經血管彩超檢查明確診斷為DVT者納入統(tǒng)計。
應用SPSS 1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 義。
ECP組共入組病例55例,對照組共入組病例65例。ECP組治療期間未發(fā)現(xiàn)ECP可能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如:卒中再發(fā)或加重、皮疹、局部皮損以及肺栓塞等。ECP組發(fā)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2 例,占3.64%;對照組發(fā)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11例,占16.92%。兩組發(fā)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40,P=0.020)。
腦卒中主要包括腦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神經科最常見的急性病種。調查顯示,城鄉(xiāng)合計腦卒中已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腦卒中急性期出現(xiàn)癱瘓的比例極高,而治療后絕大多數(shù)運動功能無法完全恢復。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腦卒中合并癱瘓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文獻報道,DVT在腦卒中患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20%[2]。DVT是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大都發(fā)生于制動狀態(tài),除疼痛、腫脹等局部表現(xiàn)外,部分患者可能因為栓子脫落發(fā)生肺栓塞危及生命,文獻報道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無癥狀性肺栓塞比例可高達近30%[3]。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血流緩慢、損傷和高凝狀態(tài)3大因素。而偏癱是腦卒中的常見表現(xiàn)形式之一,往往同時具有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因患肢偏癱導致的靜脈回流速度緩慢兩大DVT形成的高危因素,這也是卒中后偏癱患者DVT發(fā)生率高的根本原因。
目前的相關報道顯示,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主要有:①對DVT進行針對性護理,盡早進行肢體肌肉的被動運動,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4];②應用抗凝藥物,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5];③間歇性壓力充氣泵等物理治療設備的應用[6]。
ECP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輔助治療方法,其基本治療原理為:在心臟舒張期,ECP自肢體遠端氣囊向近端氣囊一次充氣,壓迫肢體,增加下肢和臀部的回心血量,以提高主動脈的壓力和血容量,從而增加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血流量;而在心臟收縮期前,氣囊迅速排氣,受壓的肢體血管放松,外周阻力下降,有助于心室射出的血液快速進入肢體動脈,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文獻報道,ECP的主要作用機制有:①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保證重要臟器供血[7];②改善血液切應力,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阻抑動脈粥樣硬化病的發(fā)生、發(fā)展[8];③促進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和吻合支開放,改善微循環(huán)[9]。在ECP治療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研究中,有研究發(fā)現(xiàn)ECP對于心源性腦損害有效,進而開始把ECP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相關疾病的治療,結果顯示,ECP可以明顯改善腦組織供血,有利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恢復[10]。筆者通過查閱國內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ECP對于DVT影響的報道較少,本項研究證實,ECP對于預防腦卒中伴癱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明顯效果,其機制可能為:①ECP治療的同時可以帶動下肢骨骼肌產生被動運動,有助于保持骨骼肌的功能狀態(tài),防止肌肉痙攣與萎縮;②ECP可以有效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有效改變癱瘓肢體的血流速度及血流瘀滯狀態(tài)。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由于ECP治療在改善腦組織供血、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組織恢復的同時,還有效改變癱瘓下肢的血流緩慢及瘀滯狀態(tài),并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在腦卒中伴癱瘓患者中進一步推廣。
[1]楊展, 趙佳佳. 體外反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11):71-73.
[2]石紅霞.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并發(fā)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6, 8(15): 223-224.
[3]王行海.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發(fā)生無癥狀肺栓塞影響因素研究[J]. 西南國防醫(yī)藥, 2016, 26(7): 720-723.
[4]蘇海霞. 循證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7, 15(4): 266-267.
[5]李師火, 夏相湘. 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鈣預防骨折圍術期患者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研究[J].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7, 21(11):1299-1300.
[6]邊紅麗, 遲迅, 孫晶, 等. 間歇式壓力充氣泵對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 21(4): 92-94.
[7]Gurovich AN, Braith RW.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creates acute blood flow patterns responsible for improved flowmediated dilation in humans[J]. Hypertens Res, 2013, 36(4):297- 305.
[8]熊春霖, 余木生, 許通文. 體外反搏輔助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 2016, 24(5): 144-146.
[9]Raza A, Steinberg K, Tartaglia J, et al.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therap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ardiol Rev,2017, 25(2): 59-67.
[10]Guluma KZ, Liebeskind DS, Raman R, et al.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using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CP) to augment cerebral blood flow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cuffs trial[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2015, 24(11): 2596-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