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銘 張家海 鐘穎良 曾慶祥 朱恩華
近幾年來,伊樂藻廣泛應用于小龍蝦、河蟹的養(yǎng)殖,對提高小龍蝦、河蟹的產量、品質、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簡要介紹伊樂藻的種植技術,供養(yǎng)殖戶參考。
1 栽培時間相對于輪葉黑藻、苦草等其他水草,伊樂藻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繁殖能力,相關文獻顯示,水溫5~32℃時伊樂藻都處于正常的營養(yǎng)生長狀態(tài)。因此,應根據(jù)蝦池狀況及蝦種投放選擇合適的栽培時間。通常情況下,為適應小龍蝦生長需求,保持蝦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時間宜在當年12月至次年2月底前后。
2 栽培前的準備成蝦捕撈結束后即可進行。方法是先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50~200kg/畝化水全池潑灑,清除野雜魚,殺滅病原菌,再徹底曝曬池底一段時間。栽培前5~7天,往蝦池注水30cm左右,視水體肥瘦情況施用有機糞肥200~300kg/畝,作為伊樂藻的基肥。
3 栽培方法 伊樂藻生命力強,種株著泥即可成活,常用的栽培方法有以下兩種。
3.1 插栽法挑選20kg/畝左右的伊樂藻種株,將其切成15~20cm長的小段,每3~5段為1束,按50cm×50cm的行距像插秧一樣進行人工栽插。
3.2 沉栽法挑選同等數(shù)量的伊樂藻種株,同樣切成段,扎成束,每束種株的基部粘上淤泥,撒播于池中,使種株自動下沉著底,便于快速扎根于泥中。
4 栽培后的管理
4.1 水位調節(jié)伊樂藻栽種后水位要適當,保證植株光合作用有充足的光照。通常栽種后10天左右就能長出新根和嫩芽,4月底前基本可以形成優(yōu)勢種群,面積約占水面的30%~40%。平時可以按照季節(jié)變化及水溫、水質狀況及時進行調節(jié),把握“春淺、夏滿、秋適當”的原則,即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2~1.5m,9-11月穩(wěn)定在1.0~1.2m。
4.2 適時追肥在施好基肥的前提下,還應根據(jù)池塘的肥力情況及小龍蝦需求狀況,適時追施肥料,以保證伊樂藻的長勢,一般每月追施一次有機肥,施肥量20~35kg/畝,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
5 小結伊樂藻耐寒不耐熱,高溫天氣易斷根死亡,養(yǎng)殖后期必須控制水溫,以免伊樂藻死亡導致大面積水體污染。小龍蝦作為一種雜食性水生動物,食物來源廣泛,除了伊樂藻外,適合小龍蝦養(yǎng)殖的水草還有輪葉黑藻、水花生、浮萍、水葫蘆、茭白和苦草等。養(yǎng)殖過程中可以根據(jù)需要合理搭配,既要有挺水性植物,又要有沉水性植物,還要有漂浮性植物,形成上、中、下立體模式,以適應小龍蝦生長棲息的要求。同時,注意觀察池中水草情況,長勢不旺時及時移栽,過密時可進行人工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