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趙麗娟 孫勇軍(通訊作者)
(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 山東 東營 257034)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是一種起源于胃腸道Cajal細胞或與Cajal細胞同源的間葉干細胞的梭形細胞腫瘤。在1983年由Mazur等[1]首先發(fā)現(xiàn)這種肉瘤沒有肌源纖維的表達,而是有自身免疫組化特征,遂命名為GIST。近年來,隨著對GIST認識的加深,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年發(fā)病率為1~1.5/10萬[2]。GIST可以發(fā)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胃間質瘤大約在60%左右,小腸間質瘤在30%左右,其余發(fā)生在結直腸、食管等部,少部分可發(fā)生于腸系膜、腹膜、腹膜后和胰腺等部位,稱為胃腸外間質瘤。由于小腸間質瘤惡性程度高,預后較差,遂本文主要針對小腸GIST的臨床特征、診斷及治療的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小腸GIST沒有絕對良、惡性之分,從低危險性向高危險性及惡性轉變。一般低危小腸GIST<2cm,高危小腸GIST>5cm,好發(fā)于成年人,發(fā)病高發(fā)年齡在55~65歲之間,40歲以下少見,雖GIST無性別差異,但小腸GIST多見于女性[3]。
小腸GIST的發(fā)生率依次為空腸、十二指腸、回腸,臨床表現(xiàn)無明顯特異性,缺少特異性,早期腫瘤較小時通常無癥狀,早期診斷困難,約10%-30%的GIST患者在體格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甚至在其他疾病手術探查時發(fā)現(xiàn)。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侵犯到腸道黏膜引起臨床癥狀,多數(shù)患者有消化道癥狀,腹部腫塊、無規(guī)律間歇性腹痛、和反復消化道出血三大癥狀最常見。消化道出血原因系腫瘤表面粘膜血供不足而發(fā)生潰瘍或腫瘤中心缺血、壞死、囊性變與腸腔相同所致,大約1/3患者可出現(xiàn)胃腸道出血,表現(xiàn)為黑便、血便,慢性少量失血引起貧血,10%需要手術切除病灶才能控制出血[4]。小腸GIST大部分向腔外生長,盡管體積較大,但對腸腔無壓迫,因此腸梗阻癥狀少見。十二指腸乳頭附近的GIST可引發(fā)梗阻性黃疸,其他少見癥狀有食欲不振、惡心、體重下降等。
小腸GIST腫物位于腸道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腫瘤大小差異明顯,較小者向腔內生長,成息肉樣,較大者伴有假性包膜,局部壞死或出血。超聲及CT可以發(fā)現(xiàn)腹腔站位病變,以CT輔助診斷價值較大,無創(chuàng)且操作方便,其分辨率高,多螺旋CT可以清楚顯示小腸GIST的大小、血運情況以及與周圍臟器的毗鄰關系。
目前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是確診GIST的金標準,CD117和DOG-1是診斷GIST最重要指標,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7年版)[5]推薦當臨床表現(xiàn)和組織學特點都符合GIST,且表達為CD117或者DOG-1陽性即可確診GIST。大約5%的GIST患者CD117表達陰性,通過KIT及PDGFRA基因突變也幫助可確診GIST。此外,小腸GIST內常見嗜伊紅色絲團樣纖維小結,對診斷有一定的提示意義[5]。
小腸GIST的治療主要借鑒GIST的治療經驗,對傳統(tǒng)的放、化療均不敏感,手術完整切除是治療該病的首選和最有效的方法,與其他腫瘤(胃癌、結直腸癌等)不同,不推薦常規(guī)術前活檢,因為增加腫瘤播散的風可險。手術方式主要行小腸部分切除術,如腫瘤侵犯臨近器官,需聯(lián)合臟器切除術,手術原則是手術切緣要充分并且為陰性。小腸GIST多呈浸潤性生長,常早期出現(xiàn)腹膜轉移,而且較胃GIST更容易破潰,因此完整切除率較低[6]。目前手術切除范圍仍無統(tǒng)一規(guī)定,距離十二指腸乳頭3cm以內,宜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若距離十二指腸3cm以上,則采取局部切除方法,切緣應超過腫瘤邊緣2cm。對于空、回腸短GIST,可行腸段切除,直徑≥5cm者有較高的惡性傾向,切緣一般要求>10cm,直徑2~3cm GIST者,如包膜完整、無出血壞死,可適當減少切緣[7]。由于GIST腫瘤有較脆的假膜,術中易造成腫瘤破潰繼發(fā)腹腔內播散,切除過程中注意無瘤原則。臨床上如果腫瘤>10cm,切緣雖陰性,但腹腔種植的幾率仍很高。GIST因為較少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約1%),故而不常規(guī)清掃淋巴結[8]。但小腸GIST淋巴結轉移率據(jù)報道在7~14%,因此在術中如發(fā)現(xiàn)可疑腫大轉移淋巴結,必進行淋巴結清掃。
目前直徑≤2cm的小腸GIST,盡管在臨床上呈良性或惰性經過,但確有極少數(shù)病例顯示侵襲性行為,尤其是核分裂象計數(shù)>5/50HPF或>10/50HPF者[9]。對于超聲內鏡檢查提示邊界不規(guī)則、囊性變、潰瘍、異質性等高危征象者均應手術治療。
GIST術后復發(fā)率高,徹底手術后復發(fā)率約為40%~80%,目前推薦使用2008年改良NIH標準[10]評估術后復發(fā)風險,這對術后是否應用靶向藥物治療以及提示預后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標準中,明確指出非胃原發(fā)的(小腸、結直腸、食管等)GIST復發(fā)風險高于胃GIST。
一般而言,小腸GIST患者復發(fā)風險高于胃、結直腸、食道GIST,復發(fā)率高達40%~90%。因此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7年版)建議中高危的小腸GIST術后伊馬替尼輔助治療至少3年,北歐SSG X VIII研究表明術后高風險復發(fā)的患者,接受36個月的治療比12個月的治療有更高的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及5年總體生存率[11]。對伊馬替尼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應盡早手術干預,劉立成[7]等研究表明伊馬替尼聯(lián)合手術治療方案的患者中危生存期明顯高于單純藥物組(92.5月比65.5月)。如不能切除,可以行射頻消融或動脈栓塞治療。
對于復發(fā)、轉移的高危小腸GIST患者,過去因無有效的藥物,因此腹膜復發(fā)及肝轉移的患者仍首選手術治療,但這種觀點隨著伊馬替尼的臨床應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認為除非存在梗阻或者出血等癥狀,否則建議行伊馬替尼控制病情進展,因為手術增加術中腫瘤播散的機會,預后不良。
如在伊馬替尼治療過程中,由于耐藥性的出現(xiàn),小腸GIST可進展,可優(yōu)先增量伊馬替尼為600mg/d或更換為二線治療藥物舒尼替尼。瑞戈非尼是治療伊馬替尼、舒尼替尼治療失敗患者的三線治療藥物。如進展,可參加新的藥物臨床研究,也可選擇既往治療有效且耐受性好的藥物進行維持治療[5]。
小腸GIST惡性程度較高,所有的患者只要經過一定長時間的隨訪都會表現(xiàn)出惡性行為或傾向。由于好發(fā)肝臟、肺部、腹膜轉移,因此,中、高?;颊撸?個月進行全腹部CT或MRI檢查,然后每6個月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隨訪1次;低?;颊呙?個月進行CT/MR檢查,持續(xù)5年。
近年來,小腸胃腸間質瘤在診斷和治療取得巨大進展和突破,完整切除腫瘤和術后服用伊馬替尼能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臨床上仍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針對基因型個體化指導、最佳術后伊馬替尼使用時間以及避免出現(xiàn)耐藥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期待有明顯作用的新的藥物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