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璞 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源遠流長,由于南北地區(qū)在地理和氣候方面存在差異,人們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但是在飲食的用料方面還是有相似之處,比如中式面點。隨著時代的更迭,經過點心師們的不斷創(chuàng)新,中式面點也成為了中華美食的代表。中式面點制作需要技術,更需要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它一方面能夠反映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另一方面也彰顯了民族的物質文明。面點在選材和制作方面都頗有講究,長期以來備受人們的喜愛,北方地區(qū)的人們以面食為主,經過時代的變遷,不少面點品種也成為小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式面點的類型多種多樣,常見的有6種。第一類是團類,包括熟粉團和生粉團。第二類是卷類,有餅皮卷、酵面卷、米團卷等。第三類是包類,小籠包是最為常見的類型,還有各種花式的包點,比如壽桃包等。第四類是餃類,吃水餃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根據材料的不同,有油面餃類、水面餃類、玉米面餃;根據形態(tài)不同,有牛角型、木魚型、梳背型等。第五類是糕類,主要是用面粉、雞蛋和米等原材料制作,面粉類的有千層油糕,米粉類的有松質糕。第六類是餅類,有酥皮面餅類的蔥油酥餅,有酵面餅類的黃橋燒餅,有酥面餅類的清油餅,以及米粉制作的煎面餅。
面點的制作靈感也來源于生活,幾何形態(tài)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因此中式面點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方形,還有的呈圓形,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幾何形狀,奠定了中式面點的外形基礎,將簡單的形狀進行組合、疊加,形成了現在造型豐富的糕點,比如湯圓、方糕、薄餅等。
象形形態(tài)就是模仿植物或者動物的狀態(tài),將其運用到面點制作當中,比如模仿燕子動作做成的面點就叫做燕子餃,還有知了餃,極具生活氣息,面點師還利用發(fā)酵過后的面粉制作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有效豐富了糕點的形式。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面點師的靈感則來自于大自然,他們有一顆善于發(fā)現美的心,除了觀察動物,他們也模仿制作一些植物造型,比如油酥制品中的荷花酥和海棠酥等,有時候他們也會直接以花為原料,制作出蘭花餃或者梅花餃。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人們已經不滿足吃飽這件事,他們更加注重吃好,要吃得健康。由于過去長期使用制作精細的米和面,導致不少人出現營養(yǎng)不良。所以,現代社會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食用粗糧,而粗糧也逐漸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走上了各大宴席桌,要求面點師不斷豐富面點樣式,以此提升經濟收益。
中式面點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要健康美味,更要賞心悅目,講究色彩搭配。生動的造型加上鮮艷的色彩讓面點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吸引人們的味蕾。中華美食自古以來就注重色香味俱全,所以面點師要為食客進行合理搭配,避免色調單一。隨著食客的品位越來越高,要求面點師在制作過程中不能單純?yōu)榱俗非笊术r艷,而過度添加色素,這樣非常不利于身體健康。
凡事過猶不及,要注意掌握度。因此面點制作過程中,造型師不能為了吸睛就胡亂堆砌,隨意重疊,優(yōu)質的面點要給人舒服的感覺,追求造型簡單自然,要求面點師遵循實用原則,適當地進行創(chuàng)新,讓人們能夠輕松放心地食用。這里要特別提到食品安全問題,只有那些簡潔明快、衛(wèi)生的食品才是現代人的選擇,相反,那些繁雜、臟亂的東西一定會被淘汰。
為了讓面點創(chuàng)造更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面點師在追求味道的同時,還要讓面點給人藝術上的享受,比如將魚蟲、花草、瓜果等形態(tài)有效運用到面點的制作過程中,一定會贏得更多食客的喜愛。
中式面點在我國飲食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且各地面點的工藝和原材料不盡相同。因此,要想讓中式面點有序健康發(fā)展,首先要確保制作技術的科學性,其次是選材的安全性,食品安全警鐘長鳴。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除了在形象上創(chuàng)新以外,面點師還應根據食客的口味需求,創(chuàng)新面點配色,在選用材料的過程中,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只有在傳統(tǒng)制作上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才能為中式面點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中式面點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