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明
摘 要:東西方建筑比較研究,是當代中國建筑研究的熱點。不管是從物質(zhì)角度出發(fā)還是從精神文化層面出發(fā),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都形成了各自的歷史傳統(tǒng)和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且發(fā)展成為擁有各自民族特點的建筑樣式。中西方由于采用的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理念,因此所產(chǎn)生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文章主要是通過比較中西方建筑的不同,從而探討整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建筑訴求;哲學觀;自然審美觀;比較
建筑最初期的功能是能夠為人類提供一個安全、能夠遮風擋雨的場地。因此建筑可以定義為以人為的主觀意志在大自然空間上建立的一個立體空間,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某一種特定的秩序。實體的建筑空間與大自然空間雖然是有隔斷和間隔,但是要與周邊環(huán)境形成某種特定的協(xié)調(diào)關系。在科學、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探討、比較中西建筑的差異并通過借鑒、學習、互相取長補短以爭取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是圍繞著中國和西方建筑藝術在一些基本的觀念上的差別來消除誤解,減少交流障礙和沖突。
建筑與我們?nèi)粘5纳钕⑾⑾嚓P。通過中西方建筑的比較,我們可以用審美的眼光審視“居”于其中的藝術形式,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東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建筑風格。東方建筑的天然意蘊,令人回味;西方建筑的雄奇堅實,令人崇敬。隨著物質(zhì)文化的不斷豐富,建筑已不僅僅是人類的棲息之所、遮風避雨之地,更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物質(zhì)化表現(xiàn),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征和社會生活的縮影。建筑的形式、空間、色彩、光線以及文化都體現(xiàn)出獨有的審美特征,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本文主要是通過中西建筑的訴求來闡述中西方建筑那或輕盈流轉或雄偉崇高的空間藝術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和精神的享受。
一、建筑訴求的差異
我們知道中國人最崇尚的是天,最終本體回到了一個道或者是心。
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理念將園林、花草、徦石、水體有機綜合在一起,融合中國山水畫、山水詩的意境于其中,在這之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建筑比較注重個人的一種自我完善,所以它的建筑訴求就是體現(xiàn)一種個人的自我完善,但同時更多表達的是一個等級身份。比如文言古句中:“埏埴以為器,當其無為,有器之用也。鑿戶之牖,以為室。當其之無,有室之用也。”其含義就是把泥土塑造成一個器皿的樣子,而這個器皿的形和它里面的空間拿來作為器皿使用。就好比把一個房間開出門窗來形成一個房間,把它的墻體和它內(nèi)部的空間拿來使用。所以基本上談到的是三個層次的概念。第一個層次是結構,是關于器皿的概念,相當于結構的層面。第二個層次是形式,“鑿戶牖”,鑿戶牖就是形成了一個形式,一個建筑。第三個層面是空間,“當其之無,有器之用也”“當其之無,有室之用也”,“無”就是空間。空間表現(xiàn)的是功能使用的問題。而這個空間富有的意義是由材料、結構造型、裝飾到功能意義的這樣一個轉化,所以它的基本序列是:結構、形式和空間。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是理和等級的象征,強調(diào)的是歸置有度,具體來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有各自的房屋及其代表的身份。例如皇帝住在宮殿里,各級的政府官員有自己的衙署,而普通百姓則住在普通房子里。古代的房屋建筑都是有等級規(guī)定的,包括它的開間。建筑材料的裝飾也反映了一種社會等級層面的限定,所以它主要的目標不是為了外觀的美。比如說故宮的太和殿——它主要的美,普通人是無法欣賞到的。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讓觀賞者感到愉悅。除了外觀的美,建筑體現(xiàn)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古代世族的住宅也是一樣的道理——“庭院深深深幾許”,所謂“侯門深似?!保际呛苌畛恋?,它不讓你看到,所表現(xiàn)的是居住者在身份上的一種等級性的約定。故宮的建筑是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皇城的建筑思想原則的。在整個故宮之中,皇權思想在建筑的每一塊磚瓦上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建筑是采用高低變化、形體結合的手段,將所有的建筑整合為一個整體,從功能角度來體現(xiàn)出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
而西方建筑崇尚的是上帝,它所要表述的是接近上帝。上帝所創(chuàng)作的美就是它的建筑訴求。它就是要模仿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美,以及上帝所造之物的美。它的建筑是對上帝造人等方面的一種美的模仿。西方建筑受主客相分思維模式的影響,綜合了西方傳統(tǒng)的神話、宗教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觀念。例如,法國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券、尖拱、飛扶壁和尖塔高聳象征著神至高無上的權利。西方哥特式禮堂所采用的結構體系是用石頭的骨架和飛扶組合而成的,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者在矩形平面的四個角上有一個雙中心的骨架式樣,四個邊和對角線各有一個,屋頂板在式樣上,形成拱頂。所采用的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維度上弄出矢高一樣的券,拱頂?shù)闹亓肯鄬Ρ容^輕,分割鮮明,大大減低了券腳的推動力,簡化了施工。
西方人對于建筑也有自己的非常明確的定義。古羅馬時代著名的建筑大師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提出了建筑的三個基本原則構成:堅固、實用、美觀。這個建筑三原則貫穿了西方建筑思想2000多年的歷史。從堅固來看,它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材料,一個是結構。用什么做的?做成什么樣子?這是最基本的材料和結構的關系。第二個層面是實用,實用是拿來用的,那么里面首先有一個功能,還有一個空間。在建筑空間和功能的基礎上,西方建筑追求的最高層面是美觀。美觀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形式,一個是愉悅,即好看才能給人愉悅感才能讓人覺得美觀。美觀帶有一個互動,跟人的一種心靈上的互動——看著讓人愉悅。英文叫delight 、pleasure、 please。那么這些詞都是說明人看到一個美的東西的時候的一種感覺,這是西方建筑的一個訴求。所以,西方建筑的訴求是從材料到結構,從結構到空間,從空間到功能,從功能到形式,從形式到意義。那么堅固、實用、美觀三個層次中美觀是西方建筑的最高訴求。從建筑的特色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發(fā)展歷史、文明進程以及文化涵養(yǎng)等,因此建筑的藝術特色慢慢成為人們?nèi)粘I钪胁豢苫蛉钡囊环N藝術行為并且逐步成為引導文化潮流的中心。與此同時,建筑又會受到建筑所采用的材料以及空間結構的影響制約。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建筑材料原本的特征最終形成的建筑物,都是建筑設計師最初始所賦予的。如果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上來分析,建筑本身是通過立體空間以及平面空間的點、線、面形成的,通過每個部分所采用的比例、對稱、節(jié)奏、韻律、對比以及顏色等取得建筑物本身的藝術視覺效果。當然,建筑的藝術表現(xiàn)力還有一種強迫接受的表現(xiàn)力,強迫人們接受其藝術設計風格和建筑結構等等。因此,為了設計好符合時代審美和實用的建筑,設計師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處理光影的形式,處理得當,機智而莊嚴,這種處理需要設計師來完成。 影響建筑美學的必要條件包括兩點:一是技術因素,二是材料的選擇和運用。
中國古人在基本的序列中沒有把形式美作為建筑的基本目標,而是把建筑的“空”以及建筑中帶有理智道德意義的這種有度(就是身份的體現(xiàn))作為最高的目標。所以,中國建筑不過分追求審美的造型的趣味。雖然它同樣漂亮美觀,但這并不是它的終極目標。而西方建筑則基本上把建筑納入了造型藝術。它的目的是重在形式創(chuàng)造,和藝術層面的追求,它的主要的目的在于給觀察者視覺上的一種愉悅感。無論是一個房屋,還是一個宮殿,即使是一個神殿都能讓人看了以后感覺到愉快和美。
西方人所認為的建筑理念是必須講究比例、合理配置、均勻、適宜以及經(jīng)濟。在他們的建筑思想中,整體結構和部分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diào)是一種美的體現(xiàn),建筑物從美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整體結構,建筑物的每一個細節(jié)部位都是整體不可或缺的。建筑的實際功能價值和精神層面的審美是一樣重要的,這是一種技術和藝術的相互交叉融合,應用技術領域涉及技術、力學、功能、經(jīng)濟等方面,而精神層面涉及民族、歷史、文化、審美等一系列綜合因素。
二、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
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是采用線型方式呈現(xiàn),比較注重線型的表現(xiàn)方式。直線和曲線是以一定的比例相輔相成。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大多數(shù)是采用直線型為總體的設計框架結構或者將大面積的曲線空間分隔開來并針對細節(jié)位置進行設計,在這種情況下注重曲線的變化方式以及整體之間的融合作用,以達到整體設計造型的輕盈通透,并且富有簡潔明了的框架感。然而西方傳統(tǒng)的建筑理念是以整體布局,十分注重面和體型的表現(xiàn)方式,在設計的初期以直線為主,注意直線相互之間排列組合的方式,在設計的后期曲線的運用會比較多并且呈現(xiàn)為比較復雜的方式,整體的造型顯得十分厚重,設計繁瑣并且具有雕塑立體感。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中西方價值體系的不同決定了中西方對直線和曲線的理解以及運用是不一樣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思想中“師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理念決定了自然曲線能夠在傳統(tǒng)的建筑中得到很好的結合運用。中國建筑的設計會將重點放在各種曲率的曲線結構與主體的結合上去,充分利用曲直線的鮮明對比和互相映襯,暗喻“天圓地方”“虛實相生”的哲學理念。西方的設計理念比較注重邏輯思維性、數(shù)理性的哲學觀,這決定了在建筑設計中對幾何直線的熱衷。西方的建筑設計理念是將重點放在水平方向和垂直的實際物體上,在設計中直線發(fā)揮主導的設計作用。
第二,中西方不同的建筑設計風格深深地影響著建筑形態(tài)的設計。在中國,建筑物傳承了傳統(tǒng)木質(zhì)結構的設計建造文化。木結構建筑物具有空間通透性好,整體線條曲折流暢的特點。而西方的傳統(tǒng)建筑物都是比較注重體量以及體積這些物理因素的,是由石頭搭建起來的建筑物文化。建筑物往往設計得十分高大雄偉,建筑空間顯得十分的封閉嚴謹,因而慢慢形成了西方建筑物設計比較看重整體造型以及雕塑感的特點。
三、材料應用差異
首先,在古代中國,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天然木材材料的偏好,這在一定程度是受到“天人合一”這種社會自然觀的影響。這種設計理念表現(xiàn)出古代人對自然的尊敬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木頭材料正是順應自熱,回歸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受到傳統(tǒng)中國木建筑文化的影響,木質(zhì)材料得以大量的應用。在傳統(tǒng)的中國古代社會意識中家具和建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也反映出古人比較注重整體和諧的大局觀。西方國家的建筑隨著歷史的發(fā)展?jié)u漸用石頭代替木材,由墻體承重,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卻始終以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在西方的古代建筑歷史中,主要表現(xiàn)的建筑形式是神廟以及教堂這些宗教儀式感比較強的建筑,然而在古代中國主要的建筑還是以人為居住功能的宮殿以及民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的設計可以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
再者,社會進程的緩慢前行和科學技術的落后這些不利因素,使得中國在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開發(fā)使用上遠遠趕不上西方社會,這些因素就嚴重阻礙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設計向現(xiàn)代的轉變升級。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材料選擇方面主要以木材為主。不同的是,西方經(jīng)歷了工業(yè)革命,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前行,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新材料,如鋼管、鍍烙、不銹鋼、尼龍、聚氨酯,泡沫等,并被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因此,新材料的開發(fā)和綜合應用已成為現(xiàn)代西方建筑設計的一大特色。西方建筑中材料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應用,證實了西方哲學中“天人之間的差異”的自然觀。西方人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重視自然規(guī)律的掌握以及運用,因此西方建筑設計必須注重新材料的開發(fā)和應用。 經(jīng)過18世紀中葉的工業(yè)革命,西方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與之相應的現(xiàn)代科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這為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誕生提供了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涌現(xiàn)出大量新技術和新材料,對建筑設計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為西方現(xiàn)代建筑設計帶來了新的形式和特征。
四、功能和審美差異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物在功能價值上比較注重建筑物的精神價值以及審美價值,相對來說對建筑物的舒適性能以及使用性能考慮的不是很多。然而,在西方,傳統(tǒng)的建筑由注重精神功能價值慢慢發(fā)展到注重現(xiàn)代實用主義功能設計上來,這表明了西方人對自己設計的關注。人體工程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說明了現(xiàn)代西方設計的功能化和人性化。中國審美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和“以家為本”的價值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更注重精神功能的功能,而西方審美文化則強調(diào)“宗教色彩”和“個體獨立”的價值。從功能上講,從傳統(tǒng)的精神功能到現(xiàn)代注重到實用功能。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使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寫照中追求不朽而非相似的外觀,創(chuàng)造出抽象和空靈的微妙美,這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模式。這種有意識的思維方式和強調(diào)微妙美的美學,使中國建筑的裝飾主題更加簡潔。方法的實現(xiàn)需要裝飾和結構的高度統(tǒng)一。中國宋代建筑的文人氣質(zhì)是這種“微妙美”的集中體現(xiàn)。西方傳統(tǒng)美學關注的是“美的表現(xiàn)”,它決定了西方建筑裝飾的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西方“天人之間的分裂”的哲學觀點使他們認為美是真實的,尋求真理是尋求美。合理性的精確性使裝飾性描繪更加強調(diào)外觀的美感。這種精確的造型使得西方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以其奢華和現(xiàn)實而聞名。
五、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建筑重形式,著眼點在美觀;中國建筑重等級,著眼點在身份的體現(xiàn)。從以上可知西方建筑的訴求是從材料到結構,從結構到空間,從空間到功能,從功能到形式,從形式到意義,因此西方三個層次美觀最高的訴求是:堅固,實用,美觀。而中國強調(diào)自然(審美最高境界達到了哲學境界,所以美是道的附屬品),重視自然的元素,因此說東方是內(nèi)?。▋?nèi)在體驗——體驗是宗教與藝術的特征:精神問題,本質(zhì)上是解決人的問題));西方是外求(外在實驗——實驗是科學的特征)解決物質(zhì)的問題。正是有了中西方藝術的差異,才有精神與物質(zhì),內(nèi)省與外求,體驗與實驗的完美結合,才能碰撞出新的藝術火花。
中西方建筑雖然有很多差異,但是作為一種占有一定空間的藝術作品,供人欣賞的功能是一樣的。建筑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融合著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質(zhì),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但是建筑的魅力,所帶給人們心靈的那種震撼美,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永垂不朽的。
參考文獻:
[1]章曲,李強.中外建筑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2]境奇.美術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周偉.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蘇州國貿(mào)嘉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