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卿 吳偉偉
[摘要]“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呈現(xiàn)多樣化、微時代的特點。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平臺主要有課堂教學、網(wǎng)絡教學和實踐活動教學平臺三種。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學定教、順勢而導,充分利用好這三種平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高校大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互聯(lián)網(w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04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20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傳統(tǒng)產業(yè)深度融合,不斷推動中國經(jīng)濟轉型升級,形成智能型、協(xié)同型、服務型的新產業(yè)生態(tài)體系,人們的“三觀”、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和獲取信息方式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新一輪的高校改革和轉型發(fā)展趨勢下,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逐漸突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單一的教學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呈現(xiàn)出多樣化、微時代的特點。
為了解當前高校中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現(xiàn)狀,課題組于2016年5月對山東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了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學生,一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了789份,經(jīng)篩查有效問卷780份,其中男女生樣本分別占了50%。專業(yè)涉及建工、機電、醫(yī)護、人文、經(jīng)管等多個專業(yè),專業(yè)范圍廣男女比例適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通過對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各高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開設思政課,其它專業(yè)也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為公共必修課,而且思政課的所有科目能基本貫穿于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為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供了特殊的優(yōu)越條件。調查分析,目前各高校主要通過三種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課堂教學平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毋庸置疑,課堂的理論講授仍然是當下對年青一代灌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宣傳愛國思想、愛國理念的基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人文素養(yǎng)課。調查顯示,有98%的學生表示他們所在學校至少開設了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60%的學生表示他們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要求很嚴格,遲到曠課多次沒有平時成績,也不能參加期末考試拿到學分。另外有20%的大學生表示,他們學校規(guī)定思政課程如果掛科不能參加補考,只能重修去學習。有4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學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知道思政教育課程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但因為學校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提出過多規(guī)定而產生了逆反心理。
盡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存在異議,但至少目前課堂教學平臺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很多高校還是沿用了這一經(jīng)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來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同時學校其它各門課程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使其它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和育人目的。
二、網(wǎng)絡教學平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課堂的教學模式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選擇。網(wǎng)絡教學會滿足學生對知識性學習的需求,而課堂教學則來滿足學生對認知性學習的需要,這樣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教師從傳統(tǒng)的知識性灌輸轉變到啟發(fā)式、引導式和針對性教學上來,改變傳統(tǒng)權威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運用,為多主體共同參與教書育人提供了便捷的教育途徑,也為學?!按蟮掠斌w系的構建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過專題網(wǎng)站、QQ群、微信、微博公眾平臺等媒介方式講述大學生聽得懂、樂意看、愿轉發(fā)、愛點贊的思想政治理論故事,走好指尖上的群眾路線,開展有溫度的教育和思想引領。
調查顯示,有88%的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有76%的學生表示自己學校在校園網(wǎng)站上開通了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wǎng)頁”。有6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能夠利用QQ群、YY語音、微信群等新平臺來完成思政課程的學習任務。在調查中了解到,學生所在學校的一部分擔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也開通了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并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與學生們進行交流,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中已普遍采取全新的網(wǎng)絡傳播平臺的教育教學模式,來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廣泛使用加強了教育信息的雙向交流,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獲取的信息更全面、更豐富、更有趣。也由于網(wǎng)絡傳播平臺覆蓋面廣、交互性強,師生間的溝通變得更便捷、更及時,這客觀上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但網(wǎng)絡教學平臺也存在著去權威性、重形式輕內容、不容易控制等一些問題。盡管各高校做法不盡相同,效果也千差萬別,從共性特征上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已普遍采用網(wǎng)絡傳播平臺這種新的教學平臺。
三、實踐活動平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舞臺
學習的目的在于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為達到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的效果,必須把思政課從理論應用于實踐,也必須把理論從空中回到地上,因此思政課教學除了課堂教學和網(wǎng)絡教學外,還會組織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目前實踐活動主要有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微公益。
(一)社團活動
高校中傳統(tǒng)的班集體觀念日益淡化,學生經(jīng)常以宿舍、社團、協(xié)會等小集體進行學習、活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實踐的平臺逐漸轉移到以興趣愛好和特長為基礎的大學生社團中來。在很多高校中都成立了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社團組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會、中華歷史協(xié)會、文明知行協(xié)會、社會觀察協(xié)會、新農村研究協(xié)會、白求恩志愿者協(xié)會等等。學生們通過組織各種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的社團活動,如學術研討、知識講座、演講比賽、主題征文、知識競賽等與大學生德育相關的活動形式,加強學生們對思政理論課及與德育相關知識的理解,豐富內心世界,強化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調查中有8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參與過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社團活動。有75%的學生表示自己能夠接受這種把學校的社團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有70%的學生認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社團活動在客觀上更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更加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但也有10%的學生不喜歡這種社團。
社團作為學校校園文化的活動平臺,是大學生除課堂外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把社團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教育的開展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在大學生自覺自愿的社團活動中,潛移默化的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一種寓教于樂有效方式。
(二)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平臺?,F(xiàn)在高校與地方企事業(yè)單位都建立了與思政教育有關的社會實踐基地,如歷史名跡、博物館、紀念館、安全警示基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企業(yè)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一般是理論授課和社會實踐兩部分,教師在講授一部分或全部理論課后會組織學生在期中、期末或節(jié)假日參與社會實踐。例如依托“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讓學生“接地氣”,感受人們的生活,了解人們的疾苦;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名跡,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遺址等,讓學生親臨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榮辱感和主人翁意識;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品讀經(jīng)典”讀書活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純閱讀、靜體驗”,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好習慣;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學習企業(yè)文化,體驗生產線,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體味工作之艱辛,從而珍惜現(xiàn)在美好的大學時光。
調查顯示,有75%的學生表示自己大一時參加過學校思政老師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有30%的學生表示他們本學期要參加思政老師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有65%的學生表示自己能夠在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課中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并且表示愿意參加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但也有35%的學生表示自己并沒有在社會實踐活動課上掌握相關的知識。
可見,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課堂理論教學延伸到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的嘗試是成功的,這些嘗試不僅能吸引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提前接觸了解社會,明確自己擔負的責任與使命,為日后的畢業(yè)和就業(yè)做好思想準備。
(三)微公益
微公益就是把“微小力量”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倍增效應”,以人人出力、合力眾籌的方式解決人們的大難題?!盎ヂ?lián)網(wǎng)+”背景下其低成本、低門檻、參與方式多樣化的特點正與大學生需求契合。大學生經(jīng)濟不獨立,但自由時間多、上網(wǎng)方便又有追求個人價值完善自我的精神需求,微公益的出現(xiàn)則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平臺,可以把他們看似微不足道的愛心匯聚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大學生參加微公益的主要形式有微博、微信公眾號、壹基金、公益網(wǎng)站如茶缸、騰訊月捐等,只要大學生動動手指,一條微博、一個倡議、一粒米、一元錢等就能奉獻自己的愛心。
本次調查顯示,所有學生都認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意義深刻,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可以用一己之力幫助他人。調查中有70%的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過微公益活動。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在性別、年級、政治面貌存在顯著差異,具體是:男生在參與微公益活動的累計時長方面顯著高于女生;在“情緒體驗”方面,表明女生在參與微公益活動后比男生持有更強烈的正性情緒體驗。不同級大學生在微公益“參與次數(shù)”和“情緒體驗”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政治面貌大學生在參與次數(shù)、累計時長和情緒體驗三方面的差異均極其顯著。
微公益活動的產生和發(fā)展,為學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把同學們微小的涓涓愛心聚集成大愛去幫助他人,奉獻社會。除線上的微公益活動,日常生活中幫助同學、關愛老人、保護環(huán)境等也是大學生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業(yè)。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應積極因勢利導,傳播微公益理念,并有意識的組織開展校園微公益活動。讓每個大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從而使學生在參加微公益過程中,可以提升其道德品質,提高其社會價值。
習近平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好思政教育的平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貫穿學生的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實現(xiàn)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