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莉+梅松竹
摘 要: 尊重人的主體性發(fā)展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要求。應試教育下灌輸式教養(yǎng)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兒童的天性,挫傷了兒童主動探知未知世界的積極性?;诖?,通過對盧梭主體性教育思想的內涵、目的、特征的解析與探討,給當代青少年兒童教育教學活動以啟示,從而促進青少年兒童人性的真正解放和本原回歸。
關鍵詞: 青少年兒童 個性解放 盧梭 主體性教育思想
人的主體性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發(fā)展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教育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以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為目的,重視人的主體性[1]。
一、概念界定
主體性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具體來說,主體性教育通過啟發(fā)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yǎng)成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體[2]。
二、主體性教育的特征
盧梭的主體性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者重視兒童天性,鼓勵兒童自由發(fā)展,注重激發(fā)兒童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讓兒童率性地自由發(fā)展,從而促進兒童的自我實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把他們放在中心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
(一)把兒童培養(yǎng)成自由的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完全變壞了”;“人人秉有善良的天性,若能順從天性的發(fā)展,人類就可以進入黃金時代”[3]。在《愛彌兒》中,盧梭提出性善論思想,肯定了自由是天賜的權利,是人天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為的束縛,不少人忘記了自由的天性。對兒童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這種來自家庭和學校對他們的束縛。
盧梭強調要遵循自然法則,讓兒童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成長。他認為,兒童們看似在大自然中毫無目的地玩耍,但他們能在玩耍的過程中思考并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會用感官了解事物,為以后慢慢探索事物表象之后的本質規(guī)律奠定了真實的感官經(jīng)驗。在盧梭看來,受到約束的兒童不僅不會服從成人的意志,反而會因為渴望自由而想辦法擺脫束縛。比如當孩子被逼寫作業(yè)而不能自由活動的時候,有些孩子明明沒有完成作業(yè),卻撒謊說已經(jīng)完成了?;谧匀恢髁x教育思想,盧梭認為主體性教育必須把兒童培養(yǎng)成自由的人,讓他們通過自由的活動提高體能和智力。
(二)把兒童培養(yǎng)成主動的人
在哲學層面上,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是人能夠主動地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盧梭主體性教育著重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主動性。傳統(tǒng)教育不顧兒童特點,以教師為中心,讓兒童被動地接受知識,兒童把教師的言論當作權威。然而,盧梭認為兒童應該有獨立想法,做自己的主人。成人在兒童的成長中不能強迫兒童學習,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某些意愿強加于兒童,某些外部誘因并不能長久地激發(fā)兒童主動發(fā)展,只有激發(fā)兒童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和渴望,才能讓兒童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同時,盧梭主張利用兒童的好奇心進行教學,借助實際有趣的事物引導兒童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奧妙。如果兒童在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和樂趣,就會擁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將是兒童持續(xù)主動學習的源泉和動力。
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當兒童問“為什么”的時候,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會說:“不要問那么多為什么,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漸漸地,孩子們失去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世界在他們的眼里失去了吸引力,在主動探求世界的道路上停止了腳步,他們再也沒有興趣多問幾個為什么。主體性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兒童的主動發(fā)展,讓兒童學會主動學習,而不是成為一個個被動的、只會服從別人而沒有獨立思考的兒童。
(三)把兒童培養(yǎng)成全面的人
“自然人”是盧梭的培養(yǎng)目標,但他強調“自然人”并不僅指能夠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而且要身心和諧,也就是不僅要擁有健康的身體,而且要有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行動力。他們必須獨立生活在社會上,并且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他們既能行動又能思考,因而能夠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盧梭認為,要把兒童培養(yǎng)成全面的人,不僅要提高他們的智力,而且要促進兒童情感能力的發(fā)展,而這些的前提是保證兒童擁有健康的體魄。他強調,要注重兒童體能的鍛煉,并不介意讓兒童在大自然的活動中受點小挫折甚至傷痛。他反而將這些當作大自然對兒童的饋贈,這些挫折會讓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學會如何躲避傷害的能力,并培養(yǎng)他們堅韌的性格。
反觀現(xiàn)實生活,不少兒童被當作溫室里的花朵,然而生活中的一點風雨會讓他們驚慌失措、大哭大鬧。在曾經(jīng)熱播的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里時不時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有的小朋友游戲失敗了,選了不喜歡的房屋,他們哇哇地哭個不停,這可能是兒童本能的自然反應,但是也有小朋友遇見這樣的情況依舊能保持鎮(zhèn)定、淡然的狀態(tài)。這說明有些兒童處理情感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或許他們在智力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很高,可是我們如果想把兒童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就必須意識到這些阻礙他們成為全面的人的可控制因素。因此,把兒童培養(yǎng)成全面的人需要我們做出很大努力,該放手時放手,該指導時指導,絕不是一味地溺愛或打壓。
三、主體性教育的目的
每一種教育思想都有其要實現(xiàn)的教育目標?;诒R梭的主體性教育特征,這里將重點解析主體性教育的目的。根據(jù)盧梭在其著作中的論述,我們可以將其主體性教育目的概括為:以發(fā)揮兒童主體性為基礎,把兒童放在教育活動的中心,最終促使兒童形成獨立的個性。
(一)使兒童擁有快樂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4]。使他們快樂地度過童年是盧梭著重強調的,在他看來,快樂是上帝賦予兒童的權利,因此童年應當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F(xiàn)在的成年人時常會懷念那段在田野里捉蟲子玩泥巴的童年時代,我們之所以如此難忘,是因為那段孩童時代我們無憂無慮,開心快樂,雖然它永遠地過去了,卻依舊令我們念念不忘。盧梭強調不應該讓兒童有痛苦多于快樂的童年,兒童自出生以來就受到成人的管制,成人認為那是在為孩子以后的生活做準備,而在盧梭看來,為了不可預知的未來而犧牲孩子們的快樂是不值當?shù)摹K€強調不能強迫兒童學習,而是要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用實物教兒童知識,讓兒童感到學習的快樂。如果學習使他們感到痛苦,他們還會愿意學習嗎?
如今,競爭激烈的應試教育過早地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負擔,在小學,體育、音樂這些課程已經(jīng)成為課表上的虛設,取而代之的是永遠也上不完的數(shù)學和英語課,快樂地玩耍和愉快地學習在孩子們那里成了奢望。有一次,鄰居家的小侄女跑過來對我說:“你家的小狗有心事,整天都不快樂,下次我要給它買個玩具。”當時聽完那句話有些許驚呆,在我們眼里并沒有什么異常的小狗在孩子的眼里竟然是不快樂的。這簡單的言語背后隱藏的難道不是小孩內心的憂郁嗎?還有姐姐家的小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整日眉頭緊鎖,很少看見她露出燦爛的笑容。這些真實的例子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快樂嗎?;蛟S這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但足以折射出應試教育下的孩子們與孩童時代本該擁有的快樂漸行漸遠。
(二)激發(fā)兒童自主性
在《愛彌兒》中,盧梭明確了他的自主性教育目的,要使兒童生活在社會中而不被欲念或偏見所影響。他主張使兒童說話忠于自己的思想,行為忠于自己的心意。但實際生活中,大人們通常無法全面地考慮孩子需要相對獨立的空間發(fā)展自己。兒童從出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會自主地學會如何感知這個世界。在學習方面,讓兒童發(fā)現(xiàn)問題是盧梭強調的。這種自主發(fā)現(xiàn)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聰明的頭腦,能夠隨機應變,使學生善于學習,具有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5]??偨Y起來,就是調動兒童的自主性,降低兒童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
兒童的自我實現(xiàn)是盧梭主體性教育的最終目的。自我實現(xiàn)是在兒童自由和自主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的。當然,盧梭的主體性教育目標是一個復雜的、含有多種因素的目標,以上兩點是結合現(xiàn)有時代教育問題為代表提出來的,目的是希望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視。
四、當代啟示
盧梭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教育家,但是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對教育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倡導要順應兒童的天性,推動近代教育從“教師中心”到“兒童中心”的巨大轉變,繼而使世界各國教育者開始思考兒童的教育問題[6]。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尊重兒童的主體性發(fā)展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國教育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然而從小學教育開始,教育者就讓孩子們同坐在應試教育的列車上,沿著一條共同的通向重點中學的軌道,唱著同一首“沖進重點中學”的高歌,將本該美好的青少年時代用于分數(shù)與考試。年幼的孩子們至少有三種東西被剝奪:足夠的睡眠、輕松的心態(tài)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而這三種東西恰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育人就需要尊重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F(xiàn)在的孩子常常被無形的枷鎖束縛,超長的課時、繁重的作業(yè)、殘酷的考試和排名,以及各種培訓補習班。下面從國家、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談談盧梭主體性教育對兒童主體性解放的啟示。
從國家層面看,要尊重兒童天性,在教育體制改革中落實兒童的主體地位。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明發(fā)展的需求,國家倡導施行素質教育,真正將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我們的一些教育行為卻沒有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天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磨滅了兒童自由發(fā)展的天性[7]。因此,在教育體制改革中只有真正落實兒童的主體地位,消除束縛兒童天性發(fā)展的條條框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童人性解放的問題。
在學校層面上,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模式把學校塑造成了一個用嚴格紀律標準約束兒童各種行為的場所[8]。漸漸地,兒童在學校生活里慢慢喪失獨立自主的意志,某些稍稍有點“叛逆”的兒童也將在紀律和老師的控制下變得乖巧,失去創(chuàng)造性。因此,學校應該為兒童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課堂上,老師不應該板著臉墨守成規(guī)地傳授固定的知識和答案,而應該讓孩子自由討論,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認真聽取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引導孩子們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只有當兒童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意識到自己參與學習的重要性,才能使學習變成一件快樂而輕松的事,從而促進兒童善性的進一步解放。
在家庭層面上,家長要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家庭變成了學校的分校,家長成了學校的編外老師,孩子們的放學只不過是從一個教室走進另一個“教室”。強大的好奇心是孩子們的天性,如果連孩子們最親愛的父母都這樣迫使孩子學習,兒童天性解放就難了。因此,家長們應該放松監(jiān)管的步伐,發(fā)現(xiàn)孩子們真正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玩游戲的興趣。
兒童的整體教育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實現(xiàn)兒童人性的解放,必須三方共同做出努力。盡管追求教育的完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可是我們還是要付出該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海霞.主體性教育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13(33):164,175.
[2]張?zhí)鞂?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
[3][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于風梧.盧梭思想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5]王天一,方曉東.西方教育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96
[6]黎黎.盧梭的主體性教育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7]做“澆根式改善型”的教師研訓[N].中國教育報,2015-03-25.
[8]鐘啟泉.現(xiàn)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