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佳
【摘 要】當前社會存在的宗教與道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宗教與道德作為兩種意識形態(tài),根源于社會生活與歷史的發(fā)展,并能夠對人們思想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宗教與道德的關系錯綜復雜,二者相互區(qū)別與獨立,又密切聯(lián)系與影響。道德與宗教之間的交互影響對整體與個體具有積極與消極的作用。道德與宗教相互聯(lián)系與需要,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達到更高層次的合一,指向在于構建人們的心靈的歸宿,信念。這種信念是感性與理性的合契,是人、天、地自由的合一。
【關鍵詞】宗教;道德;關系;信念
一、宗教與道德相互獨立
宗教與道德是相對獨立的兩種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生活條件的產(chǎn)物,并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從起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看,道德產(chǎn)生的時間要早于宗教。根據(jù)考古資料,原始宗教產(chǎn)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而最原始的道德在最早人類群居生活時已經(jīng)存在。原始宗教就是在習俗性的道德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普里查德認為:原始人類對來自自然力量壓迫的“約束力慢慢變成了宗教性的,漸漸地變成了鬼神式的,最終有的神靈擔負起某些方面的道德職能——慢慢地,神不僅成為習俗的監(jiān)護者乃至辯護人,而且甚至成為習俗的神圣創(chuàng)造者。通過這種方式,原始的道德就獲得了新的合乎時勢的宗教權威和宗教約束力?!雹龠@樣,道德被宗教化、神圣化,宗教信仰體系也囊括了道德內(nèi)容,發(fā)揮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從知識與關注上,宗教與道德分屬于不同的范疇,宗教的言語有自己的邏輯和系統(tǒng),宗教所涉及重于人與神的關系,關注的是神的世界,但所述的內(nèi)容在人間,表現(xiàn)為現(xiàn)存的社會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德主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俗和人的內(nèi)心信念的力量來調(diào)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總和。道德與社會規(guī)范與組織約定密不可分,貫穿于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yè)道德等以此來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與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從個體內(nèi)心與道德判斷上,蘇格拉底提出的游敘弗倫難題。②當中的難題是處理道德是否獨立于上帝或由道德理性決定。對很多基督徒來說,上帝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是美與善事的標準與化身,倫理就是遵守上帝的吩咐。在上帝命令的模式下,《圣經(jīng)》作為生活的最高指引就被理解為遵守一連串的道德要求和標準。例如:十誡,就是上帝命令理論的基礎。[1]然而,對阿奎那來說,自然律是關于人作為道德者來說的。[2]自然律是指人類可以由理性去反省真正的道德原則,而不需要靠著上帝的啟示。人有理性以至于他們能對自己的本質進行反省。道德不是由外而內(nèi)的過程,而是由內(nèi)而外的過程,從發(fā)自內(nèi)心的回應到實踐行動。
二、宗教與道德交互影響
宗教與道德具有整體之間的交互的社會影響,也有對個體道德構建的影響。無論對整體還是個體的影響,都包含積極與消極兩方面。一方面宗教具有積極的道德功能,宗教有利于個體道德的培育、生成與提高,也有利于社會道德的形成、維持與規(guī)范。有史以來,宗教一直是人類社會進行道德教化與道德培育的一種重要方式。[3]世界上許多宗教都出現(xiàn)了倫理化傾向,宗教的道德勸善功能與道德建設效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對于信仰宗教的信徒,人與神的道德規(guī)范是宗教道德的第一要義。弗蘭克蘭說“如果一個人堅定的信仰基督教關于上帝的描述為真,我看不出這個人有什么理由不愿意遵守上帝頒布的道德誡命。” ③在具有道德的宗教信仰下,信徒會擁有道德的心向、意志、力量、行動等等。正確良好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宗教信徒的道德的形成、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道德要求的踐行。對于不信仰宗教的人來說,也會受宗教的某些信條與學說的影響。比如,佛教的“三世兩重因果報應”說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整體來說,關于道德方面,宗教與道德有部分重合與相關的內(nèi)容。呂大吉認為,各個宗教體系中的道德,事實上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宗教道德,反映的是人—神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二是世俗道德,反映的是人—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不屬于宗教道德。④世俗道德的某些部分不僅是宗教所具有的,也是屬于世俗社會的。比如,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等內(nèi)容。
另一方面宗教還具有對個體與整體的消極功能。宗教因其自身的性質潛藏有不利于信徒道德與信念的正確構建與辨別。任何一種宗教都為信仰者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價值標準和世界圖景,對信仰者而言, 這些基本的價值標準和世界圖景就是終極真理,是惟一正確的絕對知識。它往往排除了自己錯誤的可能, 同時也排除了其他信仰正確的可能,所以信仰在原則上是排他、獨斷的。宗教道德本質上是對神的信仰、敬畏和服從。它是依靠上帝的絕對命令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讓人絕對服從,具有他律性。宗教因受政治、經(jīng)濟、人為等多方面影響,具有某種不利于道德發(fā)展的總體傾向。天主教神學家漢斯·昆說“宗教可以制造恐懼、狹隘、不寬恕、非正義、失意以及社會性的禁欲;宗教還可以使不道德的事、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以及一個民族中的或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合法化,并使之加以鼓勵?!雹葑诮虒Φ赖乱庾R的是具有負面影響的,這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它雖然并不必然發(fā)生,但的確常常發(fā)生。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最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自詡惟有自己才是正統(tǒng)的,惟有自己與神或絕對真理最相接近。這種狹隘的教義會導致輕視其所屬信仰以外者的生命價值的危險傾向。信仰原則上的排他性當然并不直接導致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的互相排斥,因為幾乎每一種宗教都或者是從其他宗教中產(chǎn)生,或者必須與其他宗教共生,過于強調(diào)排他性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壯大。所以那些能夠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宗教在強調(diào)自身的絕對真理地位的同時,也對自己的排他性加以適當抑制。強調(diào)對異教徒的友善和對敵人的寬容是宗教超越的一面,同時也在教義上約束了信徒身上易于滋生的排他行為,為不同信仰的和平共存提供了可能。只有當宗教克服了自身的排他性,關注宗教之間的寬容共處,其對道德可能隱含的危險才能得到遏制。
三、宗教與道德的合契
在對宗教與道德加以聯(lián)系與區(qū)分的基礎上,道德與宗教的形式與內(nèi)容達到更高層次的合一,指向在于構建人們的心靈的歸宿,信念。這種信念是經(jīng)過長期化、集中化、社會化之后的內(nèi)心精神需要。這種心靈的歸宿是理性化的精神,是感性化的信仰,是尋找心靈與靈魂的安定所在、信任所在、自由所在、價值所在。這種信念的產(chǎn)生,是道德與宗教的結合建立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的完美結合。宗教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外部世界的畏懼、敬畏或敬仰之心,需要宗教找到靈魂所安放的合適位置。精神所需要的依賴與心靈慰藉,轉化為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以此來適應社會的生存??档略谥髦杏昧藥讉€不同的名稱來表述這個世界,如理智王國、目的王國、上帝的國。在康德看來,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而自由則是理性意志的本性。人通過自由可以進到道德但卻進不到永福。而人之進入上帝的國,除了信仰,別無他途。這種宗教信仰是建立在道德的終極目的可能性的要求之下的,在康德的眼中這樣的宗教才是真宗教。為了保證至善這一道德目的之實現(xiàn)的可能性,道德必然導向宗教。[4]把宗教與道德的統(tǒng)一關系歸結為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道德是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實宗教存在的基底。宗教具有自己獨特的問題領域和解決之道,它具有許多道德所無法包含的功能。道德與宗教是信仰的重要元素與組成部分,是達成個人信念的手段與路徑?!爱?shù)赖聦崿F(xiàn)了自己的任務”而進入萬物一體的宗教領域時,天人合一,人己一體,毫無限隔,人也就達到了完全自由的境地。從道德到“萬物一體”的宗教,是一個實現(xiàn)自由的過程,是一個由不自由到自由的過程。[5]這種信念,是自由與理性的合契,是人、天、地的合一。我們要科學審慎地對待宗教,讓宗教有利的一面成為塑造道德的動力和方式;批判繼承傳統(tǒng)道德,適當利用宗教形式與積極功能,探尋樹立個人信念、社會規(guī)范、人類信仰。
注釋:
①[英]普里査德.原始道徳[A].弗吉利亞斯·弗姆主編.道徳百科全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73.
② Palanhpho.游敘弗倫篇[M].,Chicago Scholars res,1984:10,12.
③W·弗蘭克納.倫理學[M].關鍵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7:13.
④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605.
⑤[德]漢斯·昆.世界倫理構想[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59.
【參考文獻】
[1]王曉朝.楊熙楠.經(jīng)濟與倫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3.
[2]Thomas Aquinas.umma conta Ceniles[M].tre Dame.Uhitversity of Notre Dame,1975.
[3]曾廣樂.信仰與德性—再論宗教信仰與道德的關系問題[J].東南學術,2010(4):127.
[4]朱華甫.欲成義人,先做善人—康德對道德與宗教關系的處理[J].現(xiàn)代哲學,2010(3):80-81.
[5]張世英.道德與宗教[J].江蘇社會科學,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