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宇+錢玉趾
摘 要: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推薦篇目中,有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隨后新編輯出版的輔導讀物,間有不妥或可商之處,如對《詩經》之《關雎》《蒹葭》中的流、思服、芼及溯游的注譯。為此,有必要予以正本清源。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關雎;蒹葭;確解
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推薦篇目中,有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這對于提高中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水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有益。為此,有些單位相繼編寫輔導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輔導資料標有“名師全解”“名師輔導”的觀點存在可商之處。其必背的61篇中,排在第一第二的是《關雎》《蒹葭》。本文即以《關雎》《蒹葭》為例進行探討。
《詩經·周南·關雎》以一個年輕男子的口吻敘述,說這個男子看到一個女子在河邊采荇菜,就“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關雎》是一首情詩,是排在《詩經》第一篇的古今稱頌的名篇,共20句(行)100字。對其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歷來有多種解釋。
鄭長青主編《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1]注解:“流:摎的假借字,摘取,意思是求取、擇取?!薄八挤核寄睢K际钦Z氣助詞,沒有實義。”“芼:采摘、挑選?!?/p>
祝正洲主編《初中生必備古詩文61篇》[2]注釋:“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求取荇菜。”“思服:思念、牽掛。思,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薄捌d之:挑選荇菜。芼:選擇、采摘?!?/p>
以上注釋,應該說有依據(jù),有借鑒,不是隨意為之。《爾雅·釋詁下》有“流、差、簡,擇也?!睋?jù)此,有學者將“左右流之”的“流”解為“擇也”。宋代朱熹注為:“順水之流而取之也?!盵3]程俊英《詩經譯注》譯為“順著水流左右采?!盵4]《古代漢語詞典》將“左右流之”的“流”解為“尋求、采摘”[5]。
關于“服”與“芼”,宋代朱熹注為:“服,猶懷也?!薄捌d,熟而薦之也。”[6]唐莫堯(注)《詩經全譯》有:“思,語助;服,思念?!薄捌d,《玉篇》引作‘覒,芼之:即采之?!盵7]褚斌杰《詩經全注》有:“思服,二字同義,即思念?!薄捌d,拔取?!盵8]
以上注釋,以及所謂的依據(jù)或借鑒,都有值得商榷之處?!傲鳌保鳛槊~,有河流、水流等義;作為動詞,有流動、流淌、流瀉、流浪、流放、流徙、流轉等義。晁錯《論貴粟疏》有:“此商人所心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碧諟Y明《歸去來兮辭》有:“策扶老以流憩?!逼渲?,“流”都作動詞用。程俊英譯“順著水流左右采”,讓人感到別扭。順著水流采,就是向下采,或者上下來回采,而不會是“左右采”。況且《關雎》中接著有“左右采之”,已說了左右采了。此外,把“流”作為“摎”的假借,在文字學上依據(jù)不足,故持此說者甚少。
關于“寤寐思服”,“思”就是思念、想念、懷念、思考的意思,在《詩經》中,實例較多。如,《衛(wèi)風·終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鄘風·桑中》“云淮之思,美孟姜矣”,《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衛(wèi)風·竹竿》“豈不爾思?遠莫致之”、《王風·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敢。”《檜風·羔裘》“豈不爾思,我心憂傷”等?!柏M不爾思”是否定句,賓語在謂語(思)之前;不是否定句就是“思爾”。
在《詩經》中,也有作為語氣助詞的“思”,如《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小雅·采薇》“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等,其中的“思”是語氣助詞,其特點是在動詞之后。相比之下,“寤寐思服”的“思”不在句末,且作動詞使用;對此,明顯應解為“思念”。
“服”作何解?《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王得到西施,鄭旦,“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學服”即學成(成功)?!独献印肺迨耪掠小笆侵^早服”。河上公注:“服,得也?!薄暗靡病本褪堑玫揭?。那么,我們認為,“思服”可解為思念成功,思慮得到、想得到。在這里,特指追求采荇菜女子,思念成功或思慮得到。把“思服”籠統(tǒng)地解為“思念”,似乎不妥。
再說“左右芼之”,《玉篇》將“芼”引作“覒”,兩者通假。我們認為此字是用眼睛瞟的意思,而不是采摘、拔取的意思。
《關雎》的特定環(huán)境是:在河之洲,雎鳩雙雙對對,在關關鳴叫,一個窈窕淑女在河邊淺水區(qū)采摘荇菜;一個年輕男子一見鐘情,立即開始追求她。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她,開初見她“左右流之”,而后看她“左右采之”,再后睥見她“左右芼之”。開初是粗看,見她的身體在左右流動,左右移動;而后細看,見她靈巧白嫩的手在左右采摘;最后是斜視,見她的眼睛在左右瞟著。這應是雙關的左右瞟,一是瞟荇菜;二是瞟追求自己的彈琴男子。這時的男子也應斜視著瞟,而且,兩者的視線不時相遇,并擦出心靈的火花。一個情竇初開的窈窕淑女,面對“琴瑟友之”、強烈追求自己的癡情男,動情動心是合情合理的。這體現(xiàn)在她眼睛的左右瞟上。以上三句是逐步發(fā)展、逐步推進,直至“鐘鼓樂之”的喜慶境界。這是《關雎》的高妙的藝術手法所在。如果將以上三句都解為“左右采摘”,就沒有發(fā)展,沒有變化,也就失去了高妙的藝術手法。
《詩經·秦風·蒹葭》是必背的61篇的第二篇,此詩寫一男子深深思念一位佳人(伊人)。這佳人在浩渺水域一方,被蒹葭蒼蒼、艱險路途阻隔。這男子矢志不移地“溯洄”“溯游”去探尋,都無法接近?!遁筝纭穼懢笆闱椋辰绺哌h,內涵深邃,亦是《詩經》中的名篇。
《蒹葭》共3章(節(jié))24句99字,詩文淺顯易懂,解讀不應存在困難。但是,對其中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常常出現(xiàn)解讀偏差。鄭長青《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注釋:“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溯游:順流而下?!盵9]祝正洲注釋:“溯游:順流而下?!盵10]當然,這樣注釋也有依據(jù),漢代毛亨《毛氏故訓傳》有:“順流而涉曰溯游?!彼未祆渥ⅲ骸八萦危樍鞫乱??!盵11]唐莫堯《詩經全譯》注:“溯游:順流而下?!盵12]褚斌杰《詩經全注》注:“溯游:順水流而下。”[13]程俊英《詩經譯注》注:“溯游,順著河流向下走。”[14]瓊瑤著有長篇愛情小說《在水一方》,后改編為同名電視?。?集)?!对谒环健返闹黝}詞應是借鑒《蒹葭》演繹而成,其中有“我愿逆流而上……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蹤跡。”以上所引,皆值得商榷。endprint
按詞義辨析,“溯”是逆著水流的方向走,常見的詞語有:溯流而上,追本溯源,回溯,追溯等?!颁А弊鲃釉~解,可解為水流回旋;作名詞解,可解作回旋的水流。“溯洄”,可解作逆著回旋的水流向上走。“游”作為動詞解,可解為人或動物在水里行動,到各處從容地行走;作名詞解,“游”指水流,水的直道。在現(xiàn)代漢語里,“游”是江河的一段,如說上游、中游、下游即是?!八萦巍保山鉃槟嬷鴮捴钡乃飨蛏献摺!八荨笔悄媪飨蛏?,“游”沒有順流向下的意思。因此,“溯游”與順流向下毫不相干。大學者不能撇開基本詞義,犯低級錯誤。
從意境分析,《蒹葭》設定的意境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方”需要“溯洄”“溯游”去探尋。以“溯”字開頭,都說要逆著水流向上,那就是在河流的上方。加之有些河段水流回旋,有些河段水流寬直,還有蒹葭蒼蒼的阻隔,總之,路途艱難險阻,探尋極為困難。若將“溯游從之”解為順水而下去尋找,就是去河流下方尋找,去另一方尋找;一會逆流而上,一會順流而下,就變成在水“兩方”尋找,這與《蒹葭》設定“在水一方”的意境完全不合了。再說,逆風逆流,是艱難的聚合,是失敗的象征,自然導致佳人難覓的結局;順風順水,是順利幸運的征兆,是成功的坦途,最后的結果會是抱得佳人歸。因此我們認為,將“溯游”解為順流而下是錯誤的。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將“溯游從之”譯為“若是逆流去找她”[15],真是難能可貴。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說:“海涅(德國人)賦小詩,諷喻浪漫主義之企羨,即取象于隔深淵而睹奇卉,聞遠香,愛不能即,愿有人為之津梁(橋梁),正如‘可見而不可求‘隔河無船?!卞X鍾書《管錐篇毛〈詩〉卷論〈蒹葭〉》說:“抑世出世間法,莫不以‘在水一方寓慕悅之情,示向往之意?!边@種“隔河無船”“可見而不可求”的企羨,也是《蒹葭》所寓的“企羨”。
陳子謙《錢學論》說:“錢鍾書……對于把《管錐篇》里所標舉的‘登高懷遠之‘企慕情境,卻頗有幾分自信……‘企慕情境就是這樣一種心境:它表現(xiàn)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想望,但不能達到的境界……,在我國,最早揭示這一境界的是《詩經·蒹葭》……‘在水一方,即是一種茫茫蒼蒼的縹緲之感,尋尋覓覓的向往之情,是典型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心境?!盵16]中國文學常以愛情的企慕情結,寄寓政治的企慕情結?!遁筝纭返钠竽角榻Y,表層是愛情的企慕情結,它可以擴展到政治、經濟、軍事、體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的企慕,具有普遍適用性。這是《蒹葭》的深邃的內涵、高超的價值所在??上?,有較多的注譯未能言及。我們希望,為中學生撰寫的輔導讀物對《蒹葭》及《關雎》應作必要且準確的評述,以便讓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領會《詩經》的思想性、藝術性。
注釋:
[1][9]鄭長青主編《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
[2][10]祝正洲主編《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漓江出版社2017年版。
[3][6][11]朱熹注《四書五經(中)·詩經》,中國書店1985年版。
[4][14]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7][12]唐莫堯注《詩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13]褚斌杰:《詩經全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陳子謙:《錢學論》,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郭新宇:新津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
作者: (中學)一級語文教師
錢玉趾:四川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高級工程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