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妍
【關鍵詞】 初中;合唱教學;現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22—0090—02
合唱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可以鞏固學生的音樂基本知識、提高欣賞與表現音樂的能力、培養(yǎng)多聲部音樂的感受能力和協作合作能力。
一、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歌曲教學現狀
(一)由于教學時間、生源結構、歌曲難度等因素,許多學生和教師存在畏難情緒,教師未能很好地完成兩個聲部教學,以完成主要聲部為教學目標。
(二)課堂中缺乏有效訓練,合唱歌曲的教學未能達到和諧、動聽,未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師應重視常規(guī)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選擇正確的策略進行教學,提高合唱教學的質量,完成教學目標。
二、影響音樂課堂合唱歌曲教學的因素
(一)學習者
分析學情共性和差異性才能在教學中選擇切實可行且高效的教學策略。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在意識形態(tài)、生理狀態(tài)上都跟小學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可以用調查問卷、音樂素質測試、談話等方式對每班學生的前在狀態(tài)和潛在狀態(tài)進行了解,應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策略。
如,筆者對Y校6個班級進行音樂素質測試卷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了兩項分析:第一項進行總體的學情分析。根據學生對基本音樂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思考合唱教學的目標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強化訓練,合唱教學應當怎樣分組,學生是否具有開放式教學的潛能等。第二項進行學生音樂基礎知識、音樂能力水平的系統(tǒng)差異性分析。
1. 學習態(tài)度與動機。調查顯示,58%的學生認為音樂學習只是為了娛樂,至于學成什么樣并沒有太多要求;62%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進行合唱教學;38%的學生認為合唱教學是有意義的。
2. 學習興趣。調查顯示,80%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不適應音樂課本的歌曲;16%的學生認為初中音樂教材中的歌曲與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相比,難度加大許多,歌曲不好聽,不想學習。
3. 音樂學習習慣。調查顯示,85%的學生參與演唱并能夠對他人的演唱做出評價;68%的學生愿意參與音樂課堂中的實踐活動; 30%的學生認為自己完全認識樂譜;10%的學生表示愿意主動參與音樂的創(chuàng)造活動;76%的學生有小組合作的意識,愿意與他人配合合作。
4. 合唱學習經驗調查。調查顯示,35%的學生從未參與過合唱或者從未有過合唱經驗;63%的學生沒有經過系統(tǒng)階梯性的合唱訓練。
5. 課外學習音樂方面。曾經或現正參與課外音樂學習的學生比例高達44%,其中多數是以樂器學習為主。這部分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
以上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已奠定了基本的音樂知識,他們對自己喜歡的音樂樂于參與,對不感興趣的音樂極不情愿參與。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測試,對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現有音樂知識結構、音樂學習習慣、音樂學習興趣、合唱學習經驗等方面調查分析,激發(fā)合唱學習興趣,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做到高效且有針對性。
(二)教學者
1. 教師的學習背景直接影響著合唱教學的過程及方法。教師的學習背景指是否經過專業(yè)的音樂素養(yǎng)訓練、學過合唱指揮、是否有很深的專業(yè)積累、專業(yè)學習是哪個類型的音樂學習。例如:高校學習聲樂專業(yè)的老師會比學習器樂的音樂老師更加注重科學的演唱;曾經經過專業(yè)合唱梯度訓練的教師,會有意識地在課堂中滲透合唱教學,對合唱歌曲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教學,由易到難,會更加注意音樂的和諧。教師的合唱教學過程與方法的選擇與其就職前的專業(yè)知識獲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2. 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合唱教學的組織與處理。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學知識、教學組織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調控能力、教學經驗等。教學能力直接關系著過程的實施和教學生成的策略調整,教學經驗則影響教師對學生和音樂作品的判斷。
(三)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影響教師教學策略選擇最重要的因素。筆者對2012版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初中音樂教材中的合唱教學歌曲進行分析分類。
1. 蘇少版初中音樂合唱歌曲基本情況列表(見表一)
2. 蘇少版初中音樂合唱歌曲分類
(1)根據情感、速度分類。屬于曲速稍慢抒情類的有:七年級上冊《我和你》《念故鄉(xiāng)》;七年級下冊《愛星滿天》《林中那間小屋》;八年級上冊《嘎達梅林》《獻給老師的歌》;八年級下冊《大海啊,故鄉(xiāng)》;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的小路》《陽關三疊》;九年級下冊《同一首歌》。
屬于曲速中等至稍快抒情類,贊頌某種事物或者美好情感的有:七年級上冊《茉莉花一》《歡樂頌》;七年級下冊《彩云追月》;八年級上冊《愛我中華》《趕圩歸來啊哩哩》、《桑塔.露琪亞》;八年級下冊《劃船曲》《鐘聲嘀嗒》;九年級下冊《友誼地久天長》。
屬于歡快活潑,體現青春活力的有:七年級上冊《歡樂的啦啦歌》;七年級下冊《渴望春天》《我們在一起》《楊柳青》;八年級下冊《踏浪》;九年級下冊《驪歌》。
屬于中國民族調式的歌曲有:七年級上冊《茉莉花一》《我和你》;七年級下冊《楊柳青》《彩云追月》;八年級上冊《嘎達梅林》《愛我中華》《趕圩歸來阿哩哩》;九年級下冊《陽關三疊》。
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音樂要素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達到二聲部教學的目標。
(2)根據演唱難度分類。屬于音域跨度超過一個八度的歌曲:七年級下冊《愛星滿天》、《彩云追月》《林中那間小屋》;八年級上冊《愛我中華》《獻給老師的歌》;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的小路》、《陽關三疊》;九年級下冊《同一首歌》《驪歌》。
(3)屬于節(jié)奏復雜或者有變化音的歌曲:八年級下冊《劃船曲》《鐘聲嘀嗒》;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的小路》《陽關三疊》。endprint
(4)根據二聲部創(chuàng)作類型分類
復調模仿式。蘇少版的教材中的采用復調模仿式的二聲部歌曲中都是采用嚴格完全模仿的同度卡農形式,即模仿聲部的音樂材料跟導聲部的音樂材料完全相同,只是模仿聲部追隨導聲部先后出現。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是以輪唱的形式出現。屬于此種創(chuàng)作類型的二聲部歌曲有七年級上冊《歡樂的啦啦歌》、七年級下冊《楊柳青》。
復調對比式。復調對比式是歌曲的兩個聲部旋律各具獨立個性,旋律完全不同。復調對比式可以有好幾種形式:
第一種,主題旋律與二聲部旋律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旋律,各不相同或是以卡農形式出現的不同旋律的二聲部。例如:七年級下冊《彩云追月》、九年級上冊《陽關三疊》、九年級下冊《同一首歌》。以七年級下冊《彩云追月》為例,歌曲上下兩個聲部旋律節(jié)奏、旋律各不相同。
第二種,主題旋律可以在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中交叉出現。例如:七年級上冊《茉莉花一》。前半部分,主題旋律出現在第一聲部,后半部分從“讓我來把…” 主題旋律出現在第二聲部。
第三種,加花形式。即在主題旋律的長音拍子上加入第二聲部旋律。加花的旋律可以是主題旋律的重復、變化重復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第四種,混合式,即將以上三種形式混合出現的復調對比式二聲部。例如:七年級上冊《我和你》。這首歌曲的二聲部出現在第一、二樂句。第一樂句采用變化重復主題旋律加花式,第二樂句則是完全不同旋律的復調對比。
復調對比式這種二聲部音樂保持了主題音樂的風格情緒,起到烘托與增強音樂趣味的作用。這種二聲部的演唱難度也比較大,需要教師選擇多種合適的教學方法多加練習。
固定音型式,類似于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是一種以固定的節(jié)奏不斷重復為特點二聲部,常用在具有活潑跳躍、舞蹈律動性格的歌曲中。
如例4:八年級上冊《趕圩歸來啊哩哩》。樂曲的二聲部是以固定的節(jié)奏型,不同的和弦分解進行的。
雙音同步型。這是運用最廣的一種二聲部形式,它的特點是兩個聲部的節(jié)奏整體劃一(局部可以有微變),二聲部完全是主題旋律音的下方三度、六度、四度、五度音程。音響效果能體現出音程協和的特點,較單聲部具有較飽滿的音響和聲效果。
屬于雙音同步的作品有:七年級上冊《念故鄉(xiāng)》《歡樂頌》;七年級下冊《渴望春天》《愛星滿天》《我們在一起》《林中那間小屋》;八年級上冊《嘎達梅林》《愛我中華》《桑塔.露琪亞》《獻給老師的歌》;八年級下冊《大海啊,故鄉(xiāng)》《踏浪》《劃船曲》《鐘聲嘀嗒》;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的小路》;九年級下冊《同一首歌》《友誼地久天長》《驪歌》。
初中音樂課本中的合唱歌曲類型各異,教師可以列出初中音樂課合唱教學可行的所有教學策略,對合唱歌曲進行分類和教學策略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教學策略。如要鞏固二聲部音樂的教學,還可以對課本中的單聲部歌曲進行簡單的二聲部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技巧可參考二聲部歌曲創(chuàng)作的類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