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千武
摘要:材料作文的教學要抓到材料的重心——主詞——幼龜、游客、老鷹。從幼龜、游客、老鷹的不同角度立意分析,啟發(fā)思考,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不僅培養(yǎng)讓學生受到啟發(fā),也使聽課的老師得到啟示。
關鍵詞:材料作文;教學;啟示
最近聽一位老師的一堂材料作文教學課,講的是材料作文的立意。老師導入新課后,即給學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fā)現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海龜爬進大海??墒?,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只幼龜是個“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攔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時機的老鷹又再回來,其他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立意,確定文體與主題針對材料,學生紛紛從不同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學生從幼龜的角度指出錯誤的信息只會產生錯誤的結果;有學生從游客的角度指出好心不一定辦好事;有學生從老鷹的角度提出堅持的重要等等??傊瑢W生們都能從不同的角度,談出自己對材料的領悟。
在學生發(fā)表看法的基礎上,老師圍繞材料做進一步的分析歸納:讀材料,要抓到材料的重心——主詞。在這則材料中,考生很容易把握的三個主詞就是幼龜、游客、老鷹,這是我們作文立意的切入點。
從海龜的角度立意:
1、經驗并非都正確,盲目跟從要不得
幼龜魚貫而出,那是因為它們認為“偵察兵”安全到達大海,外面是安全的。它們一直用這種方法判斷外面的安危,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就形成了經驗??墒墙涷炦@次給它們帶來的不是坦途,而是滅頂之災。由此可見,經驗也不都是正確的。于是我們可以確定一個主題: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正確的,盲目跟從要不得。
二戰(zhàn)期間,在一個英德雙方膠著的港口,德軍布雷艦每逢一、三、五便來布雷,而英軍掃雷艦每逢二、四、六便去掃雷。這樣有規(guī)律的作業(yè)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天,英軍指揮官因為別的事,而沒顧上例行的掃雷作業(yè),第二天前來布雷的德軍布雷艦,被自己前天布的水雷炸沉了。
2、責任心很重要
小海龜是個偵察兵,他的主要任務是查看當時的環(huán)境,可是它被游客保護,才到達大海,偵察任務中斷,這樣就導致他崗位職責的缺失,沙穴里的海龜據此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最終給龜群帶來災禍。可見,責任心很重要。
像我們常聽到的地溝油、染色饅頭、假冒產品等公共事件都是有關職能部門責任心不強,崗位職責缺失造成的嚴重后果。
從好心游客的角度立意:
1、好心游客以為是做好事,幫了小海龜,結果給海龜家族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要知道,鷹和幼龜是沙灘生態(tài)圈中的一環(huán),它們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幼龜是按它們的游戲規(guī)則做事,可是好心的游客橫插一杠,干擾了龜群的游戲規(guī)則,使之做出錯誤的判斷,帶來了災難。所以要遵循事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才不至于招致災禍。
河南三門峽水庫的修建,是想把黃河變清,結果黃河沒有變清,由于泥沙淤積,黃河水倒灌渭河,威逼西安,只好把辛辛苦苦修起來的高高的水壩部分利用,蓄水水位遠低于設計,即便如此渭河下游也變成了地上懸河,一點水就讓兩岸人民苦不堪言。
2、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
游客保護幼龜是出于對弱者的同情,出于愛心,結果好心辦了壞事。因此,有時,愛也是一種傷害。
作家陳忠實說過一段往事:有一個姓段的農村小伙子,帶著自己的習作去拜訪他,希望得到指點,他認真地看了習作,雖然感覺很一般,為了不打擊小伙子的寫作熱情,還是客氣地說了幾句表揚和鼓勵的話,十多年后,陳忠實得知這個小伙子年近40了,還是在一門心思寫作,不工作、不干活,貧困潦倒,除了在地方報紙上發(fā)了幾個豆腐塊以外,無任何建樹,家人勸他放棄,他卻說,陳忠實都說我寫的不錯,只要我堅持下去,一定能成作家的。對此,陳忠實非常自責:“如果當初我不留情面,直截了當地說他的文章寫得很一般,也許他就不會沉迷于寫作,固執(zhí)地堅持當個作家了?!?/p>
現在社會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是一種傷害。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大廳,赴日留學5年的23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顧某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原因是他怨媽媽寄錢晚了,給錢少了。藥家鑫同樣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從老鷹的角度立意:遇到挫折不放棄,伺機而動。
老鷹被游客趕走了,但并沒有飛遠,而是呆在附近,等待時機。
學習例文:《老鷹的哲學》、《精神的三間小屋》。
一堂精彩的材料作文的立意指導課結束了。老師思路清晰,步驟縝密,對所給作文材料內涵挖掘充分全面,主題把握準確到位,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時間安排恰到好處。這堂成功的給材料作文指導課給了學生有關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擇把握中心等有關知識的同時,我以為在教學方面也不乏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善于從多角度思考,在比較中選擇最佳角度。材料中幼龜、游客、老鷹構成了海灘上確定和不確定的生態(tài)關系,因為一位游客偶然的好心,給龜群傳達了錯誤的信息,造成整個龜群的巨大災禍。做為寫作材料,老師在啟發(fā)學生說出自己看法的同時,分別從幼龜、游客、老鷹三個不同的角度確定了五個不同的公共性主題,指出這五個主題都可分別成為作文謀篇布局的中心。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綱舉目張,有了恰當準確的立意,由此展開,一篇成功的考場作文便會成竹在胸、水到渠成。事物是復雜多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給材料作文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看人和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只有學會多角度思考,換位思考,我們才能在思考中冷靜分析,正確選擇,從而達到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目的。
啟示之二:理論與實際結合,深入淺出,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在逐一分析五個主題時,老師都分別列舉了大量證明主題的材料,這些材料,具體生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它把抽象的觀點具體化,形象化,能讓學生深刻地感悟、體味、并學會聯系伸發(fā)。教學是雙方的,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如果老師教學不顧學生的感受,一味地從理論到理論,抽象枯燥、深奧難懂,學生怕學厭學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那么如何把課上得有聲有色?既有理論知識的傳授,又有實際生動例子的講解,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學,樂意學,且學有所獲,這應該是為師者矢志不渝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啟示之三:臺上功夫臺下苦練,厚積薄發(fā)。這堂材料作文課,老師圍繞五個主題列舉了大量證明主題的材料,從二戰(zhàn)英德港口膠著之戰(zhàn)到河南三門峽水庫;從地溝由到陳忠實說往事、留日青年刺傷母親,在到最后兩篇范文的學習,整堂課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但條理清楚、秩序井然。學生定然開闊眼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