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蒹葭》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優(yōu)秀作品,在中國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目的論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對《蒹葭》的兩個典型英文譯本,即許淵沖譯本和埃茲拉·龐德譯本,進行研究,就兩種譯本的詞匯、語言、翻譯策略、寫作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本論文以期證明目的論對詩歌翻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蒹葭》;目的論三原則;對比分析
【作者簡介】石寧(1992-),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研究生,青島大學,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一、 中國古典詩歌的地位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在國際競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研究已成為國內外翻譯學者的興趣所在。筆者基于目的論,運用科學規(guī)則對不同翻譯版本進行科學評價,從而探討古典詩歌不同翻譯版本比較研究的新視角。
二、 《詩經·蒹葭》介紹
《蒹葭》是《詩經》中高度贊賞的抒情詩,其中充滿了英雄的真誠欲望和對可能是夢想或情人的“伊人”愛的執(zhí)著追求。這首詩共有三章,每章有八個句子,第一個和第二個句子以秋季風景開頭,三個和四個指出詩歌的主題,后四個描述追逐伊人的過程。
三、運用目的論對許淵沖版本和埃茲拉·龐德版本進行比較
功能主義目的論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德國,其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大。它認為,只要翻譯能達到原創(chuàng)的目的,譯者就可以采用直譯或意譯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寫的方法,或任何兩種翻譯策略。該理論包括三個規(guī)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
1. 從目的原則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研究。目的原則是三個規(guī)則的核心。它表明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也就是說,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
(1)單詞的翻譯。在許淵沖的版本中,重復使用綠色,白色和明亮反映了蘆葦?shù)拿?,從而形成了生動多彩的畫面。他的版本還使用了押韻模式,這使得版本具有節(jié)奏感,具有動態(tài)美。
在龐德的版本中,他使用準確、簡潔和微妙的圖像來顯示事物的特征。創(chuàng)造地使用暗蘆葦,寒意蘆葦?shù)?,反映了清澈的露珠和蘆葦?shù)男螒B(tài)變化。單詞簡潔而有力、易于理解。
(2)翻譯策略的運用。許旨在促進中國文化,促進中國人民對其作品的理解。在《蒹葭》中,他使用字面翻譯來追求翻譯的節(jié)奏和對原作的忠誠。因此版本配備了生動的畫面感,以及追求伊人的場景。
龐德是美國意象派的領導者,他旨在將中國詩歌翻譯成英語,以增強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他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并使用“黑暗蘆葦”等特殊用語來象征蘆葦?shù)姆睒s。
2.從一致原則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研究。一致原則指的是翻譯必須符合文本內部一致性的標準。換句話說,目標語言能夠讓目標語言讀者接受理解。
(1)文化連貫性。詩歌中的伊人被許翻譯成了“她”。因為在中國,伊人指的是美麗少女及與之相關的美好事物。因此,將伊人翻譯成“她”符合中國人的理解。
龐德將伊人翻譯成“他”,因為他認為伊人象征著英雄,象征著美國文化中英雄所具有的勇氣和毅力。美國人欽佩英雄主義,將伊人翻譯成“他”,符合美國人的理解。
(2)語言連貫性。許版本中句子的意義和結構是循序漸進的,他使用疑問句、重復和省略句,使其突出伊人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翻譯體現(xiàn)了中國詩歌反復詠嘆的特點,深化了主題。
龐德版本中句子之間的關系松散。他使用疑問句、重復從而使翻譯變得靈活,充滿想象力,迎合美國人的品味。翻譯體現(xiàn)了美國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特點。
3.從忠誠原則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研究。忠誠原則指的是翻譯應符合文本連貫性的標準,并且原始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應該有一些聯(lián)系。譯者應尊重原作者,并在忠誠規(guī)則的指導下與目標語言和作者的意圖進行協(xié)調。
(1)對意義的忠誠。許版本的《蒹葭》整體上有一種美感,反映了古典詩歌的節(jié)奏和風格。表達了無論在通往對岸的道路上有多少困難和艱辛,人對尋求情人以及理想的決心是堅定的主題。龐德的譯本中,力量和靈活性相結合,展現(xiàn)出男性化的特征。表達了人追求夢想的決心是堅定的,在應對苦難不幸方面擁有強大力量的主題。
(2)寫作風格的忠誠?!遁筝纭肥侵袊诺湓姼栾L格的代表,其含蓄、優(yōu)雅、具有朦朧美。許的譯作擁有一種音樂美、形象美和朦朧的場景,其風格隱含、生動、有彈性。
龐德的譯作翻譯風格簡單而自由,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獨特而新穎的圖像。圖像內涵豐富,具有異國情調,具有流暢的音樂美感和奇妙的想象力,與原作《蒹葭》不同。
四、結論
本文運用目的論的三個規(guī)則,分析和比較了許淵沖和埃茲拉·龐德的兩個英譯本。比較發(fā)現(xiàn),許淵沖先生注重節(jié)奏,忠誠和美學,使用直譯法。而龐德強調想象和創(chuàng)作,使用歸化的翻譯方法。通過比較研究,得出目的論理論可以對詩歌翻譯產生積極影響,為兩種版本的比較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2]陳宏川.論《詩經》在英美的翻譯和接受[D].成都:四川大學, 2002.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李玉良.《詩經》英譯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7.
[5]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7]周滿江.詩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