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香
【內容摘要】語言的學習是為了最終的交流的需要,英語的學習也不例外。課堂是小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重要場所。規(guī)范的、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過程不僅幫助實現(xiàn)教學目的,而且?guī)椭鷮W生實現(xiàn)語言的內化,實現(xiàn)認知的飛躍。
【關鍵詞】關注 教學過程 內化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學習方式同其他語言學習一樣,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為小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重要場所的課堂,其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規(guī)范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英語知識的內化和語言的習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作出要求:“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內容、形式、手段、方法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敖虒W過程是由教學的雙方(教師和學生方)各要素共同參與來完成的。因此,要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首先必須保證教學過程的規(guī)范化和雙方活動要素的最優(yōu)化,從而建立起教與學兩系統(tǒng)間相互協(xié)調、彼此適應的同步聯(lián)系。
一、創(chuàng)設有注釋性的情景為交際打下基礎
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不同在于缺乏母語環(huán)境和學習的氛圍,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這就要求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對要呈現(xiàn)的新內容有注釋性和可理解性,起到引導、指向、暗示的作用。如在教學"How many … can you see?”“I can see…”句型時,老師先出示一疊的書向自己問:"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緊接著“ One two three ….Oh,I can see seventeen books.”然后問學生: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學生通過剛才注釋性情景的展示已理解了該句型的含義并能作出回答。因為老師通過肢體語言及實物的演示,又先進行了示范回答,這個情景對教學內容" How many …can you see?”這句話有注釋性和解釋性。
假如老師直接指向學生問:“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學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句子內容,會不知所措,老師指著書問什么呢?學生茫然不解是由于老師創(chuàng)設的“直接出示物品”這個情景對"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這句話沒有注釋性而造成的。學生在注釋性的情景中不僅很輕松地理解了句型的意思,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交際。注釋性情景為交際創(chuàng)設了語言交流的氛圍,為交際打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建科學的課堂目的語語言釋義方式
英語教學釋義,就是在教學中,對目的語語言現(xiàn)象進行的解釋或注釋。英語釋義方法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釋義方法多,教學方法就多,課堂教學操作也就靈活多樣、活 泛,具有吸引力。然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語言現(xiàn)象在一定的肢體語言下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這就導致了一些教師釋義方法單調,主要采用語言釋義語言的方法或使用生詞解釋。這樣常常會出現(xiàn),學生只是僅僅知道了某個知識點,而對其的交際作用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談不上語言的習得、內化、運用,從而失去了學習英語的意義。如“Wow,how nice!”中“nice”解釋為“beautiful”,學生本身對“beautiful”就不理解,這樣一解釋,學生就更糊涂了。
這種采用生詞解釋生詞的方法既單調有乏味,對學生的學習不僅沒有幫助作用,可能久而久之,學生會因“背著包袱”上課,負擔太重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放棄英語學習。在解釋目的語語言現(xiàn)象時應該采用多種釋義方法配合進行,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理解語言現(xiàn)象,并實現(xiàn)語言的內化。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地采用圖像釋義、動作釋義、聲響釋義、圖表釋義等方法。如教學“happy”“sad”可在黑板上畫上一個笑臉和哭臉;教學“tall”“short”可以通過比畫自己的身高;如教學“hungry”時,教師手捂著肚子作饑餓狀,而“full”教師者挺著肚子用手滿足地摸摸肚皮。
三、創(chuàng)造信息差,促進多向性信息交流
信息差是人們在對某一事物或人了解、知曉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英語的教學任務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交際使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交際能力。而人們之間進行交際、談話,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談話雙方之間存在信息差,彼此都想了解雙方的信息,彌補自己與對方的信息差距,才產(chǎn)生了交際的愿望和想法,交際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英語教學也一樣,要想讓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會話交流,就必須在會話雙方之間制造信息差,使他們產(chǎn)生想從對方了解有關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有了想開口講英語的良好動機。
傳統(tǒng)的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不能滿足學生交流的需要的,因為它制造不了師生間的信息差,它只是一味的給學生灌輸。這種學習不是學生內在的需要,學生僅僅是接受者。師對生的不存在信息差的單向信息交流方式已被有創(chuàng)造性信息差的師生雙向交流方式所取代。如:句型“Is this …?”“Yes,it is/No it isn't?!钡慕虒W,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領讀,學生很容易就疲倦及失去學習的動力,更談不上交際了。教師可以出示某個實物或圖片,但不讓學生看見,讓他們用該句型進行猜:“Is this …?”。這樣就制造了一個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學生就迫切想知道在圖片上到底畫著什么,愿意開口與對方交流,使原來單一的信息交流導向多向性的信息交流。這樣就能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才能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
語言的學習是為了最終的交流的需要,英語的學習也不例外。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也是運用英語實現(xiàn)交際的重要場所。在注釋性的、真實的情景中,教師運用科學的目的語語言釋疑方式,創(chuàng)造性制造信息差實現(xiàn)多向信息交流,使課堂教學過程更規(guī)范、更優(yōu)化,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習得、內化,實現(xiàn)學習語言的目的——交際。
【參考文獻】
[1] 李英,黃艷明.英語新課程教學設計[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
[2] 蔣媚. 小學英語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3] 馮靜.小學英語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M].新華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松陽縣實驗小學集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