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輝
摘 要:網絡輿論尚屬于新興現象,然而其與司法活動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對司法公平性與公正性的影響卻在不斷的深化。文章從司法事件的產生、司法事件的擴散、司法事件的處理、司法運作的結束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網絡輿情對于司法事件的影響機制,由此使我們對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為當前網絡輿論蓬勃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司法事件公平、公正的處理提供必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網絡輿情;司法公正;影響機制
網絡輿情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事件或者是客觀事件的基礎之上,在廣大網民的推波助瀾下,由此在網絡空間中所形成的一種濃厚的輿論氛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該社會事件或者是客觀事件從最初產生一直到問題解決,都必然有司法機構的參與,因此,網絡輿情對于司法運作的介入涉及到整個事件過程,也即是從事件的發(fā)生、事件影響力的擴大、引起司法機構的介入、司法機構的運行、司法決策等等,都有網絡輿情的作用。
一、司法事件的產生
司法事件也即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所發(fā)生的,觸犯國家法律法規(guī),或者是需要司法機關的介入才能夠解決的事件。這既是廣大網民所關注的對象,是產生網絡輿情的根源;同時也是司法機關處理的對象,由此成為網絡輿情和司法運作的交匯點,或者是網絡輿情對于司法運作所產生影響的起始點。通過對近年來我國所發(fā)生的重大的網絡輿情事件的產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事件基本上都遵循著兩種模式,即在客觀的社會空間中所產生的事件或者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所產生的事件。
首先,在客觀的社會空間中所產生的事件是指那些發(fā)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基于事件的特殊性,其本身影響力就比較大,已經被諸多群眾所知道和了解,從而成為社會的熱點事件。在此過程中,網絡媒體僅僅是人們發(fā)布信息,并表達自己思想觀點和意見的一種渠道,由此拓展此事件的傳播范圍,使其從一個區(qū)域性事件或者是一個單純的司法事件上升至一個公共性的話題。比如“鄧玉嬌殺人案”、“藥家鑫故意殺人案”以及“趙作海的誤判事件”、“李啟銘的交通肇事事件”、“李天一的強奸案”等等,基本上都是在社會中所發(fā)生的一件客觀的事件,雖有由于當事人特殊的事件形式、特殊的言論或者是特殊的身份,由此被廣大網友進行廣泛熱議,從而逐漸演變成為一場影響力廣泛的網絡輿情事件。其次,除了在社會空間中所發(fā)生的客觀的司法事件逐漸演變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網絡輿情之外,部分司法事件直接是由網絡輿情所引起的。這些事件雖然在社會空間中已經發(fā)生,但知道該事件的人非常少,影響面比較小,并且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慮,而無法通過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進行傳播,只能訴諸于匿名性的網絡媒體來發(fā)布此信息,由此引起廣大網民的關注、傳播與討論,從而形成一個影響力廣泛的公共事件,并最終引起司法機構的關注。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輿情還發(fā)揮著設定司法事件的功能。比如2008年發(fā)生的“天價煙事件”和2013年的“張藝謀超生事件”以及“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等,基本上都呈現出相似的特征。
二、司法事件的擴散
目前司法事件在網絡媒體中的擴散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廣大的網民群體,運用各種各樣的網絡平臺來傳播特定的司法事件,由此所帶來的信息傳播“量”上的增長;二是司法事件在網絡空間中傳播范圍的拓展。
首先,特定的司法事件在量上的擴散所帶來的網絡輿情的增長最為明顯,同時也是網絡輿情傳播速度之快在不同方面的展示。正如上文所說,目前網絡媒體擁有BBS論壇、留言板、微博、QQ空間、社交網站以及其它諸多網絡應用服務平臺,只要網友具備一定的硬件條件和軟件資源,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即時溝通與交流活動;而且還能夠實現信息幾何式的傳播,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信息傳播范圍,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和知道。其次,任何一個特定的社會事件,無論是產生于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還是產生于虛擬的網絡社會,在經過廣大網民群體的傳播之后,甚至上升至一個影響力較大的網絡輿情事件,除了信息數量的增長以外,都必然經歷一個空間范圍的擴散。首先是該事件經過網民群體的傳播,在網絡空間中進行廣泛擴散,不僅從一個應用平臺傳播至另一個應用平臺;而且每一個應用平臺,甚至是每一個網民個體都呈現出點狀輻射式的信息傳播模式,從而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使其在很短的時間上從一個普通的司法案件上升為一個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網絡公共話題。事實上,這也是網絡輿情的產生過程,與司法案件在網絡空間中信息傳播數量的增長基本上保持一致。然而,隨著網絡輿情的不斷增強,特定的司法事件不僅在網絡空間中表現出明顯的數量與規(guī)模上的擴散,而且還逐漸從網絡空間中走向客觀的社會空間,由此使更多的線下群眾能夠認知、了解、討論和傳播這一司法事件,從而產生出強大的社會輿論。具體來說,某一事件在網絡媒體中迅速發(fā)展成為一個熱點或者是焦點事件之后,一方面會使網民從線上的信息傳播轉向線下的信息傳播活動,運用人際溝通的方式推進司法事件信息傳播空間范圍的拓展;另一方面,網絡輿情還發(fā)揮著為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也即是說,一件司法案件在網絡空間中逐漸演變成人們所關注的一個公共事件或者是公共話題的情況下,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也必然開始關注并報道這方面的新聞,從而使司法事件從網絡空間中拓展至更廣泛的社會空間中,并使網絡空間中所產生的網絡輿情拓展至社會空間中的社會輿情。這既是司法事件傳播范圍的拓展;同時更是網絡輿情影響力的擴大,從而對后期的司法運作行為產生深遠的
影響。
三、司法事件的處理
無論是現實的社會空間中發(fā)生的司法事件,還是在網絡空間中所引起的司法事件,其共同的特征便是需要司法機關的介入,由此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此過程中,網絡輿情的關注焦點也會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也即是從最初對于事件內容的關注開始轉向對于司法機關測定過程、測定結果的關注等等。這是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最為明顯的階段,但網絡輿情對于不同類型司法事件處理過程的介入既具有鮮明的不同之處;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
首先,不同點在于網民對于不同事件性質、不同事件主體、不同事件內容的觀點呈現出明顯的偏向性,比如對于以農民工或者是普通社會大眾為主的弱勢群體,往往表現出明顯的同情心,比如“許霆惡意取款案”、“李蕎明躲貓貓案”、“鄧玉嬌殺人案”、“趙作海殺人案”、“梁麗撿金案”等等;而對于以官員、富人為主的社會中的權勢與富貴階層,網民往往出于“圍觀”、“泄憤”的心理,發(fā)出激烈的抨擊,比如“周久耕天價煙事件”、“我爸是李剛事件”、“李天一強奸案”、“張藝謀超生事件”等等;而對于一些惡性事件的當事人,網民往往出于樸素的正義感,要求法院重判,比如“藥家鑫案”。
其次,網絡輿情介入不同類型司法事件處理過程的相同點在于廣大網民對于司法處理過程、處理結果充滿了強烈的質疑,或者是質疑其對于弱勢群體的處理過于嚴苛,比如認為法院判定鄧玉嬌防衛(wèi)過當造成一死一傷的結果不合理,認為判定許霆無期徒刑的處理太重等等;或者是質疑司法機關在處理與社會權貴階層相關的案件的時候存在暗箱操作的問題,比如在李天一案處理過程中,廣大網友最關注的問題便是司法機關是否能夠嚴格按照法律程序來處理這一事件,給受害人以及社會大眾一個交待。
四、司法運作的結束
與前幾個階段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司法運作結束之后,也即是司法機關在強大的網絡輿情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處理完特定的司法事件以及相關的附帶問題之后,雖然也會激發(fā)一定的網絡輿情,但并不像前幾個階段那么激烈,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出快速衰退和消亡的態(tài)勢,基本上來說對于司法運作的涉入程度比較小。
首先是事件本身的衰退和消減。一方面任何一個錯綜復雜的司法事件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刻或者是做出最終司法決策的一刻,一旦有了一個最終的結果,部分網民即使再如何的不滿意,但基本上隨著事件生命周期的結束、信息源的枯萎或者是消失以及可供挖掘的新鮮話題越來越少,人們對于這一事件的關注度也會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在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積聚轉型過程中。其次,隨著司法事件本身的衰退和消減,以及司法處理過程的結束,網絡輿情迅速衰退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網民關注度的降低,即網絡信息傳播量的銳減、網絡評論的降低甚至是停滯等等。正如上文所說,網民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在海量的網絡信息面前,其對特定司法事件的關注度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即使某一司法事件的處理尚未結束,但伴隨著一個新的事件的產生,人們便將注意力投向另一個更具爆炸性、更具吸引力的事件當中去。比如2014年3月,全國民眾最關注的事情便是“3·11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該事件一旦發(fā)生,便迅速引起全國民眾的極大關注,包括對于暴徒的譴責、對于逝者的哀悼、對于傷者的撫慰以及對于事件整個處理過程的關注等等,從而使該事件迅速成為一個傳播范圍十分廣泛的社會公共話題,尤其是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論態(tài)勢。然而,隨后發(fā)生的馬來西亞航班失蹤事件,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成為網絡空間中討論的一個主要的話題,由此形成了廣泛的輿論態(tài)勢。在此情況下,雖然“3·11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尚未擁有一個明確的司法處理結果,但網民基本上很少關注和討論這一事件,使其網絡輿情從最高點迅速跌至最低點。這既充分彰顯了網絡輿情的流變特征;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網絡輿情與司法運作之間的關系等等,是我們研究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影響效果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楊宇冠,《公正高效權威視野下的刑事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2]劉品新,《網絡時代刑事司法理念與制度的創(chuàng)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