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建平
摘 要:在《扶?!分?,嚴(yán)歌苓以發(fā)掘歷史為名,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大勇這個亦正亦邪、飽含傳奇色彩的“華人英雄”形象。然而總體來說,這部小說中的華人男性形象仍未脫出美國東方主義敘事中那個沉默猥瑣的“中國佬”刻板印象。這是作家當(dāng)時對美國種族主義與排華歷史的特定認(rèn)識狀態(tài)決定的。
關(guān)鍵詞:《扶?!?;嚴(yán)歌苓;華人移民史;英雄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7)6-0077-09
有學(xué)者認(rèn)為,《扶桑》(1996)對歷史的“解構(gòu)、重構(gòu)、再解構(gòu)”體現(xiàn)的是“新歷史主義的突破與局限”,因為“《扶桑》以文學(xué)的形式對歷史加以闡釋的時候,并不要求去恢復(fù)歷史的原貌,再現(xiàn)客觀的生活原態(tài),而是敘述者心靈化、個性化地解釋歷史‘應(yīng)該和‘怎樣”。①指出了《扶?!穼Α皻v史”、特別是由白人講述的美國華人“歷史”的有意識解構(gòu)。然而,筆者認(rèn)為,與其說《扶?!敷w現(xiàn)了新歷史主義這一歷史觀念與思想方法的“突破與局限”,不如說《扶桑》的歷史敘事體現(xiàn)了嚴(yán)歌苓本人當(dāng)時的生命體驗與歷史視野的“局限與突破”。
對文學(xué)作品中的歷史敘事“就事論事”,固無不可;而引入新的材料,將“史實”或其他的文學(xué)敘事作為對照,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又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情節(jié)設(shè)置本身顯出了可疑之處,其背后的觀念窘境亦隨之浮現(xiàn):就人物形象而言,從許多角度來看,《扶?!返哪行灾魅斯笥庐?dāng)然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華人英雄”,然而,塑造這位英雄,卻是以“犧牲”早期在美華人的群體形象為“代價”的。《扶?!穼υ缙诿绹A人男性形象的“二元化”塑造,折射著當(dāng)時的嚴(yán)歌苓對美國種族主義、排華歷史的特定的認(rèn)識狀態(tài)。
一、黑道英雄:承載“壯麗情懷”的血腥暴力
毋庸置疑,大勇這個形象,是嚴(yán)歌苓對美國排華敘事中沉默、猥瑣的“中國佬”刻板印象的直接顛覆,其寫作策略可以概括為“針鋒相對”——大勇不是沉默無言的,而是“巧舌如簧”的;不是畏怯懦弱的,而是膽大妄為、“無法無天”的;面對白人,他沉著冷靜,身手麻利,“鐵拳無敵”,令其敬畏三分。無怪乎有研究者將大勇稱為“一個可貴可敬的文化‘翻譯者”、“敢對西方說‘不的那一個文化拒斥者”。②也有研究者將大勇稱為“唐人街霸主”,認(rèn)為“正是他的邪惡讓他可以輕易地游走于華人與白人世界而沒有喪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維護(hù)了華人的利益,大勇身上留有的山野綠林氣質(zhì)的惡成為了沒有法律保護(hù)、備受白人歧視的華人的一枚不可少的護(hù)身符”。③如上解讀都體現(xiàn)出東方主義批評的理論視角。
與對女主人公扶桑的“神化”一樣,《扶?!穼Υ笥碌拿枘∫矘O盡傳奇之能事。首先,大勇的形貌就不同凡響,“身材寬厚,個頭要高過一般中年男子,他梳一根粗極的長辮。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這辮子之所以粗得不近情理,是因為他的頭發(fā)順著他頸后一直長到半個脊背上,如同馬鬃或獅鬃?!雹芡ㄟ^這種奇異的生理特征,嚴(yán)歌苓刻意解構(gòu)了早期美華移民男性腦后那根備受嘲笑的清朝“豬尾巴”的猥瑣氣質(zhì)。小說還強(qiáng)調(diào),美國白人看到大勇的感受是:“男性梳長辮竟顯得如此兇險而英武。”⑤為華人男性“正名”的意識十分明確。類似的細(xì)節(jié)還有許多——“粗大的喉結(jié)”、“虬結(jié)的血管”,以及一根頭發(fā)都不掉的旺盛又反常的生理特質(zhì),都是強(qiáng)調(diào)他“天賦異稟”、擁有與生俱來的“英雄”特質(zhì)。
大勇的內(nèi)在,又可謂與其外表“相得益彰”。他“邪惡”、“兇險”,欠著多條人命,還有被傳得神乎其神的飛鏢絕技,“一旦拔出它們,白鬼警察也不再惹他”。⑥當(dāng)然,小說后文又揭示,飛鏢只是大勇偶然撿到、用來“擺酷”的。這一細(xì)節(jié)設(shè)計用意明顯,“中國佬”的刻板印象之一——“中國功夫”——被用作了尖銳的諷刺:“白鬼警察”忌憚的只是他們想象中那個恐怖的東方幻影。這也是當(dāng)代美華歷史、文化批評家一再批評的,美國東方主義者對華人、對中國的“無知”。大勇因白人的“無知”而屢次脫險,這說明他的“英雄”氣質(zhì)不僅在于膽大妄為,還在于有勇有謀、知己知彼——華人因為刻板印象而受欺受辱,善于“將計就計”的大勇反而在其中找到了“逃生通道”。
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性在于,當(dāng)“無知”者居于主導(dǎo)、占據(jù)多數(shù)時,無論他們對華人是“接納”還是排斥,是“愛”還是“恨”,都能輕易地影響在美華人的境遇與命運。當(dāng)代美國司法史上還有被盤查的華人疑似“施放暗器”(其實舉起雙手時腕表反了一下光)而被白人警察擊斃的典型案例。如大勇一般“利用”刻板印象自然“大快人心”,但這在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意義?
當(dāng)然,大勇以戰(zhàn)斗求生存的基本態(tài)度是正面的。回到《扶?!匪鶎懙哪甏?,19世紀(jì)后期的舊金山以暴力、混亂而知名,舊金山唐人街“法外之地”的惡名又尤其突出。在“拳頭說話”、“以惡制惡”的大環(huán)境下,大勇這類“黑道人物”是社會環(huán)境的必然產(chǎn)物。
需要補(bǔ)充說明,19世紀(jì)后期舊金山唐人街黑道橫行,又是當(dāng)?shù)毓俜介L期對華人“另眼相待”的結(jié)果:一方面針對華人聚居區(qū)出臺多種管制政策(包括臭名昭著的《立方空氣條例》)、勤于收稅斂財,另一方面卻對唐人街的治安疏于過問、任其淪為“三不管”地界。因此,唐人街很早就形成了以同鄉(xiāng)會館為主要形式(包括“六大會館”及后來整合而成的“中華會館”)的自治制度(在美國排華敘事中,會館卻被說成是以“奴隸制”控制在美華人的暗黑組織,他們在唐人街的地下挖遍了迷宮般的密道,從事各種邪惡勾當(dāng),等等)。但19世紀(jì)70年代后,排華暴行愈演愈烈,六大會館應(yīng)對不力,其運作又出現(xiàn)貪污徇私,威望大大降低,“堂號”趁機(jī)興起——此即《扶?!分写笥滤y(tǒng)率的具有黑社會色彩的暴力組織。在歷史上,四邑人組織的“廣德堂”與三邑人組織的“協(xié)義堂”,控制舊金山唐人街達(dá)十余年之久。⑦
大勇作為唐人街“不好男兒”的“群龍之首”,自然具有保護(hù)唐人街的“正面價值”:“他那得罪天下的氣概使這個充滿邪惡的海灣至少多了一味相匹敵的邪惡”,若他不在,“便有了這些大模大樣逛進(jìn)鋪子,舒舒服服搶錢的洋人”。⑧那些受大勇領(lǐng)導(dǎo)的“不好男兒”,在小說中同樣扮演了與白人對抗的“英雄”角色。
然而我們?nèi)孕枰髁耍骸疤锰枴辈⒉皇菫榱说挚古湃A運動而成立的道義組織?!捌涑闪⒅迹蛉A僑多從鄉(xiāng)間赴美,鄉(xiāng)村宗法社會思想太深,其流弊為大族姓欺壓小族姓,小族姓乃結(jié)堂號以對待之?!贝祟惤M織在美國東西海岸都有分布,“故西美一帶有合勝堂、萃勝堂、秉公堂等;東美一帶有安良堂、協(xié)勝堂,皆勢均力敵者也?!鄙瞄L暴力行動的堂號一定程度上有效抵御了排華暴行的沖擊;但另一方面,各堂成員之間卻時因小事生仇,引發(fā)斗毆殺人,“初時本為鋤強(qiáng)扶弱,然而日久不問是非曲直,只知有堂友,黠者遂借堂滋事作惡。若遇對方屬他堂者,則兩堂啟釁,謂之‘堂斗?!雹?/p>
舊金山唐人街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堂斗發(fā)生在1875年。1880年起,堂斗漸趨頻繁激烈,至1886年6月更熾。為了平息堂斗,駐美外交官最后不得不采用“連坐”之法(逮捕堂斗者留在國內(nèi)的血親),方才見效。直到1913年5月,“美洲華僑和平總會”在舊金山成立、迫使各堂會同意通過仲裁而非暴力來解決爭端,堂號與會館才終于和解。舊金山最后一次有據(jù)可查的舊式堂斗發(fā)生在1927年。⑩
曾任清政府駐舊金山總領(lǐng)事的黃遵憲在《逐客篇》(1882-1885)中也指出:“后有紅巾賊,刊章指名捉,逋逃萃淵藪,趨如蛇赴壑。同室戈婁操,入市刃相斮,助以國網(wǎng)寬,日長土風(fēng)惡。”按黃遵憲所說,堂斗的主力為受通緝而逃亡海外的太平天國、紅巾軍殘余勢力,這些逃犯到美國后做了堂號的職業(yè)打手,造成諸多斗毆流血事件,大大破壞了華人的社會形象?!爱?dāng)甲乙堂斗時期,甲堂人與乙堂人互相伺機(jī)暗殺,殺風(fēng)牽連各埠,蔓延幾?。绹炙氖。?,平均每年死于堂斗者,至少數(shù)十人。堂號財雄勢大,利用美國刑法之寬弛,法界之黑暗,警吏、公家律師(檢察官)、陪審員、法官、省長可以賄通,故殺人者常得免刑,此種惡風(fēng)為旅美各國人種所無,獨華僑有之,故為美國政治之污點,亦我中華民族之奇恥大辱也?!眥11}
在歷史記載中為害不淺、不擇手段的黑社會勢力,《扶?!分袇s呈現(xiàn)出別樣的“英雄”風(fēng)貌,堂斗也被賦予了“展現(xiàn)華人正面形象”的悲壯意義。與故事主線相交接,小說中的這次堂斗起于兩個嫖客爭相為扶桑贖身、釀出人命;堂斗雙方都鄭重其事,“共同貼出一張開戰(zhàn)告示,協(xié)商了多次,日子定在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一來天冷刀斧舞不舒展,二來兩邊都要練練把式”;臨到期時“雙方又商議:還有一半刀斧沒打好,是否再緩戰(zhàn)兩個月”,這簡直是將戮殺作為“技藝表演”來享受:
過于沉重的步子使他們行進(jìn)得很慢。每人都刻意打扮過:頭皮刮得青光如卵,辮子上了油,一股肥膩的月桂香氣。他們一律穿牙白綢馬褂,牙白綢褲,這樣血濺上去會很好看。褂子一律不扣,當(dāng)襟兩排長扣密齊地排下去,風(fēng)一吹像揚(yáng)帆鼓風(fēng),出來悶聲的嘩嘩嘩,相當(dāng)悲壯。
……
他們不是在自相殘殺,他們是在借自相殘殺而展示和炫耀這古典東方的、抽象的勇敢和義氣。他們在拼殺中給對手的是尊重,還有信賴。某人刀失手落地,另一個等待他拾起。一切來展現(xiàn)他們的視死如歸,像某些人展示財富,另一些人展示品格、天賦。他們以這番血換血、命換命的廝殺展示一個精神:死是可以非常壯麗的。
殺場上沒剩幾對人了,觀眾給他們讓出的舞臺更大更廣闊。吶喊已完全嘶啞,沖刺是踉蹌的,一只被砍下的手坦蕩蕩掌心朝天。{12}
如上一番別開生面的描寫,可以分析出的“正面形象”有:決心,勇敢,義氣,尊重,信賴,悲壯,好看,“坦蕩蕩”。直接指明華人“視死如歸”的“壯麗”還不夠,小說還著意描寫了這番“展示和炫耀”對白人觀眾產(chǎn)生的震撼乃至“震懾”:
洋婦人們的望遠(yuǎn)鏡已抖得對不成焦距。男人們不斷喝著酒,酒頓時變成汗浴洗他們,先是紅后是白的臉。緊緊握住陽臺圍欄的手上豎著汗毛,豎得如同暴雨前的蒿草一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些東方人的勇猛使他們醒悟到一點什么。他們漸漸息聲斂氣,眼睛也不再狠狠張開了。
……他們都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這個種族帶殘酷色彩的勇敢和對于血的慷慨。他們還領(lǐng)略到一種東方式的雄性向往:那就是沙場之死。這死可以毫無意義,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輝煌的意義。刀光劍影,熱血如浴,這死還要什么比它本身更壯麗的意義?
是的,自相殘殺是他們的借口、假象。他們是在集體自殺,從某種角度來領(lǐng)悟。他們死給你看;死是最后一步,這一步都能走得這樣從容,心甘情愿,它之前的許多步,如歧視、詆毀、驅(qū)趕、毆打,還值得提嗎?
死都不怕的人,還有什么可怕的?死都能面對的,還有什么不可面對的?{13}
在堂斗的這一長段“心理旁白”化的情節(jié)中,華人取得了“勝利”。華人的驕傲與英雄氣概都寄托于這種“從容而死”,而無關(guān)于現(xiàn)實的社會效應(yīng)或所處的社會角色??梢哉f,嚴(yán)歌苓筆下的堂斗者有一種直接面向美國白人的“表演意識”,流血、斷肢、死亡的方式表白自己絕不懦弱膽小、更非麻木不仁,以此戰(zhàn)勝、卸落自身在美國受到的種種欺辱壓迫——“這些都不算什么!”——以此申明,逆來順受的華人其實有強(qiáng)烈的自尊心,以及不服輸?shù)臎Q心。
不過,洋人們究竟有沒有“領(lǐng)略”到堂斗者“東方式的雄性向往”、“沙場之死”的“輝煌”意義?小說隨之接上一段“我”的自我解嘲:“這或許是我的錯誤推斷:他們什么也沒領(lǐng)悟到,見血見得他們腦子成了個大空桶。我從來對洋人的思路摸不準(zhǔn)。有時自以為摸準(zhǔn)了,來一番胡說八道,人都得罪光了?!眥14}由此,嚴(yán)歌苓繞開了可能招來的這段情節(jié)是“精神勝利法”的批評。更何況,那句話已經(jīng)成功地說出來了——死都不怕,還怕什么?這就是《扶桑》論證“華人自尊心”的基本邏輯。
二、罷工領(lǐng)袖:由“群氓”襯托的邪中之正
如果說小說以浪漫化的“堂斗”“反擊”種族歧視的手法來得委婉曲折,對大勇這個人物的“英雄事跡”,其筆法則直白得多。小說多次描寫大勇以各種身份,與各種身份的美國白人“短兵相接”;除了串通白人賭馬、屢次逃過“白鬼警察”追捕,《扶?!愤€寫到了美國華人移民史上的一件大事,并把這件大事說成是大勇一人的“杰作”:這就是太平洋鐵路華人筑路工的罷工事件。
應(yīng)當(dāng)說,《扶?!穼γ绹湃A史的展現(xiàn)是印象式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對具體年份的模糊處理,還體現(xiàn)在對排華邏輯及重大歷史事件的濃縮交待。小說觸及的華人與白人“就業(yè)競爭”、“華人導(dǎo)致白人失業(yè)”的問題,是美國排華敘事的基本主題之一。
讓我們同樣先看一看歷史。“華人搶了白人飯碗”的說法在加州民間由來已久,美國國會聯(lián)合調(diào)查委員會于1876年提出的深得“民心”的證詞就稱:加州存在30個“華人同白種工人競爭”的行業(yè)。但社會學(xué)家瑪麗·柯立芝對這些行業(yè)量化分析的結(jié)論卻與國會委員會的證詞針鋒相對。她指出,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存在華人同白人競爭的情況:“那種指責(zé)華人在近30個行業(yè)中把工資水平壓低到白人男子和婦女挨餓的程度以及華人已經(jīng)或近于壟斷了許多不同行業(yè)的說法是毫無根據(jù)的?!眥15}實情是,在同一行業(yè)或部門,白人從事較輕松的工種,報酬較高;華工則做繁重辛苦的工作,工資卻低。華工被允許做的是白人不愿或不屑于干的工作:“依靠華工為這些部門打下基礎(chǔ),常常為白人打開了就業(yè)的大門?!眥16}柯立芝還歸納說,華人是“為人所不能為,或為人未競之事。他們惟白人的好惡是從,一旦白人想要占有他們的工作,他們便悄然相讓,另謀生計?!眥17}
在知曉歷史的前提下再看《扶桑》的描寫,問題便很清楚了:
更早些的時候,白人工友威脅總部:若工時不減,他們便全體辭工。
總部說:好極了,那將由既便宜又賣命的中國苦力代替他們。雇用一個白人的錢足夠雇兩個中國人。
臨時搭起的募征辦公室被拖著辮子、面孔蠟黃的人簇?fù)砹藥滋臁?/p>
你會做什么?
用力點頭。
噢,什么都會?給你……每小時八十分,明天一早工地見。
用力點頭。
同意一切傷亡責(zé)任自負(fù)?
用力點頭。
那么請在這兒按手印。
拖辮子的矮小男人莊重地瞪著拇指上的紅印泥走出募征辦公室。遠(yuǎn)處的白種工友們冷冷看著他們擠眉弄眼的喜悅。
軌道鋪過山縫,十幾個中國苦力埋在下面。白種工友們跑來,悲痛得全沒了妒嫉和敵意。中國兄弟們,必須加入我們的聯(lián)盟,這是奴隸的生存環(huán)境!你們的工資僅次于零!
用力點頭。
站起來,這是一塊廢除了奴隸制的國土!奴隸制在我們的南方已死亡了——奴隸制是犯國法的,中國兄弟們!
用力點頭。
別讓你們的忍耐和寬容給奴隸主利用!
用力點頭的同時他們從身邊拿起磨禿了的鍬和鎬,提起小飯罐。
你們要干什么?
上工去。這些拖辮子的男人們安靜回答道。
白種工友們終于悟過來,他們是一切罪惡的根。這些捧出自己任人去吸血的東西。他們安靜的忍耐,讓非人的生存環(huán)境、讓低廉到踐踏人的尊嚴(yán)的工資合理了。世上竟有這樣的生命,靠著一小罐米飯一撮鹽活下去。{18}
上述描寫不可謂不生動,亦不可謂不精煉——華人在鐵路公司找到工作,全憑“便宜又賣力”;“莊重地瞪著”、“擠眉弄眼的”“拖辮子的男人”可謂是“典型的中國佬”,愚昧又麻木:無論是對招工方還是對“白種工友”,都一律只會報之以“用力點頭”與自行其是。
然而,這些描寫所傳達(dá)的信息與歷史真相恰恰相反。1863年太平洋鐵路動工之初到1864年冬為止,鐵路公司曾只招白人勞工,兩年間只鋪成50英里鐵軌?!癧白人筑路工]都是不安定的人,靠不住的。有些人根本不想工作…有些人坐等發(fā)薪,拿到一點錢就喝得酩酊大醉,然后逃之夭夭?!闭且驗榘兹藙诠さ谋憩F(xiàn)令人絕望,“如果魔鬼能修建鐵路的話,它亦將受到歡迎?!B最狂熱的反華分子也對于雇華人來干這種活毫無怨尤了?!眥19}華工的勞動高效而出色,因此到了1868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雇用的1.4萬工人中,華人占到了萬人以上:西段全長近1100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鐵路,有95%的工作是在華工加入筑路大軍的四年中完成的??缰掼F路最后提前7年竣工。{20}
華人修成的鐵路為華人帶來了災(zāi)難。太平洋鐵路通車為加州帶來了潮水般的白人勞工,勞力緊缺的局面迅速轉(zhuǎn)為勞力過剩。在種族主義者看來,趕走“臨時雇傭”的華人正是理所當(dāng)然。再加上不久之后的1873年,加州卷入長達(dá)五年的經(jīng)濟(jì)危機(jī),膚色、語言、衣著、生活習(xí)慣都與“美國人”迥然有別的華人,成了白人勞工階層發(fā)泄失業(yè)怒火的替罪羊。{21}針對華人的暴力傷害及驅(qū)逐事件層出不窮。
面對民眾自發(fā)的排華活動,新聞媒體推波助瀾,大肆宣傳華人是白人失業(yè)的根源;政客更是趁機(jī)大做文章,“排華”成了民主、共和兩黨各級選戰(zhàn)中不可缺少的一張政治牌。兩黨爭相用排華政策討好選民,拉攏選票。而在華人人口最多、排華呼聲最高的加州,以排華為宗旨的政治團(tuán)體紛紛涌現(xiàn),其中就包括“加利福尼亞工人黨”(1877年成立。而早在1869-1870年間,加州就出現(xiàn)了以“禁止所有蒙古人種的人進(jìn)入加利福尼亞”的加利福尼亞工人協(xié)會,此后加州出現(xiàn)的排華組織還有1876年的加州聯(lián)合兄弟會、舊金山反華協(xié)會等)。{22}工人黨到處活動,以武力手段威逼工廠解雇華工,{23}贏得了當(dāng)時加州白人選民的廣泛支持。1878年,“加利福尼亞工人黨”被選民推入加州議會,以排華著稱的1879年加州新憲法隨即出籠,其中規(guī)定:加州任何公司不得雇用華人;公共工程不得雇傭華人;中國出生的人不得在加州擁有和繼承土地;華人永遠(yuǎn)不能在加州行使選民權(quán)利;州議會應(yīng)用許可范圍內(nèi)的任何手段阻止華人移民,等等。{24}
縱覽上述史料不難看出,華人“搶白人飯碗”的問題被越炒越熱、華人形象被越抹越黑,是在太平洋鐵路修成之后;《扶?!吩噲D通過太平洋鐵路罷工事件展現(xiàn)排華運動的來龍去脈,自然在敘事效果上違背了歷史真相。
除了有違歷史真相,《扶桑》對一般華人勞工精神面貌的表現(xiàn)更值得注意——小說中的一般華工是沒有“覺悟”、逆來順受的;“白種工友”則既有覺悟又有同情心,瞧不起華人“工賊”,卻對慘死的華人筑路工“悲痛”、譴責(zé)資方是“奴隸主”、呼吁華人與白種工人“聯(lián)盟”;華人卻對“白人工友”的主張和口號麻木不仁。
但華工畢竟罷工了;這是歷史事實。那么,小說如何解釋這一點呢?在《扶?!分校A人罷工,不是因為自己工酬微薄、勞作艱苦、要爭取更好的待遇、更不是要求與白種工人待遇平等,而是出于對“老苦力”、華人老廚子被剪掉辮子、無辜打死的義憤之情。懂得操縱華工的義憤之情、煽動罷工的,正是大勇:
大勇勒住馬,俯瞰被他的馬剪開的兩隊人。陰沉的輕蔑在他臉上擺布出一個頑劣的微笑。他跳下馬,扯掉身后馬車的篷布,把老苦力給呈了出來。凍結(jié)的血已半溶化,剪去辮子的花白頭發(fā)失去血的粘性被風(fēng)飄起。老苦力剎那間像有了動勢。
……
好好看看,看看頭發(fā)怎么給剪禿了,腦殼怎么給打開了。好好看看嘞。大勇貨郎般吆喝。 有人往尸體的臉前湊一會,說:我的親媽,老廚子的牙全給打掉了!
就是啊,大勇說,老人家往后吃飯都不香了。
以“點評尸體”的手法不動聲色地控訴白人的暴虐,大勇成功地激起了眾人的義憤之情;然而,將這種義憤之情轉(zhuǎn)化成罷工行動,他還用了另外兩手——恐嚇脅迫,與誘之以色:
這時人群外的幾個人在慢慢散圈子,大勇問:你們?nèi)ツ睦铮?/p>
上工。要遲了。
大勇笑瞇瞇看著他們,看了好一會。
那些人被他看得沒地方擱臉地東張西望。
大勇說:這兩個妞兒我請客啦。人人有份,鎮(zhèn)上見。
大勇把尸首卸下車,又將兩個窯姐一一抱上車,在眾人的大眼小眼中往坡下的小鎮(zhèn)走去。
從那天起,工地上不再見中國苦力。{25}
“中國苦力”罷工了,其行動的出發(fā)點與白人不同——或許不能說華工“蒙昧無知”、“聽不懂”白人工友“反奴隸制”的政治呼吁;或許他們只是更傾向于因為同情、感同身受而動心,而不是為政治、正義、口號而動心罷了。嚴(yán)歌苓對這一點作了進(jìn)一步的刻意強(qiáng)調(diào),將華工罷工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捍衛(wèi)民族自尊:當(dāng)鐵路公司以收買的方式瓦解罷工時,“工賊”被斥為“漢奸”,受到了眾人懲罰。
(愿意漲工資復(fù)工的)兩個苦力便跟著代表往工場去了。
一小時后,五十多個苦力跑到工場。兩個先復(fù)工的人見自己如此榜樣,便笑著叫喊:吾,跟白鬼有仇跟錢沒仇哇!
五十個人卻冷冷地站在十步開外。其中一個說:果真出了漢奸。
另一個說:打斷他們的腿。
倆人怔住,以為聽錯了。
罷工總部決定,打斷你們的腿。兩個漢奸,四條狗腿。
……
還逛窯子?窯子要漢奸不要?拿棍的問眾人。
不要。母豬婆也不要漢奸。
大棍下來了,歡呼聲淹沒了慘號。
遠(yuǎn)處只見兩棵樹的枝葉亂顫。{26}
大勇似與此次私刑無關(guān)——命令出自“罷工總部”;但緊跟著一句:“大勇遠(yuǎn)遠(yuǎn)看著,雙手抄在紫貂皮襖袖筒里。”{27}又似暗示他與這次行動有脫不開的干系?!澳肛i婆也不要漢奸”,言下之意,兩個華工的復(fù)工之“罪”與其說在于破壞了罷工運動,不如說是在于向“白鬼”低頭,有辱華人尊嚴(yán),因此失去為人的資格。在自居正義的“歡呼聲”中,兩人被干脆利落地“打斷腿”。
不過,正面迎戰(zhàn)種族主義的仍然只有大勇一人。這位熟練操控群氓行動的“黑社會老大”,對付鐵路公司的兩個“白鬼”代表時方見其“邪中有正”,談吐間盡顯其手腕之老到、眼光之犀利。借“翻譯”之名,大勇直斥種族主義,為華工提出了公平待遇的要求,痛痛快快地嘲罵了排華分子,還收取了一塊錢“酬勞”:
他們說:狗婊子養(yǎng)的白鬼新通過一個法案,要把中國人從這個國家排除出去;他們還說,長著臭胳肢窩的、猴毛沒蛻盡的、婊子養(yǎng)的大鼻子白鬼……
你不用翻譯這么仔細(xì)。
一塊錢值這么多,我不能讓你虧本。他們說,新法案把中國人作為惟一被排斥的異民,這是地道的種族壓迫。他們還說,鐵路老板們把鐵路成功歸到德國人的嚴(yán)謹(jǐn),英國人的持恒,愛爾蘭人的樂天精神,從來不提一個字的中國苦力,從來就把中國人當(dāng)驢。
代表們深深地點頭。你接下去講啊。
他們說,一天沒有公平,就罷一天的工……
怎么停了?這是最關(guān)鍵的地方……
一塊錢就值這么多。
代表們朝這個衣飾璀璨的中國漢子瞠目。卻見他面孔憨厚得連狗都遜色。
大勇把錢仔細(xì)擱進(jìn)他襪套,上馬走去。
當(dāng)中國苦力的罷工讓所有股東喝起烈酒的時候,大勇已在去金山城的路上。{28}
《扶桑》里的普通華工則不會罵白人,他們也的確說不出“新法案把中國人作為惟一被排斥的異民,這是地道的種族壓迫”的話——這個“新法案”無疑就是《排華法案》(1882),這是史上第一個禁止特定種族進(jìn)入美國的國會法案。太平洋鐵路的修筑卻是在60年代;“鐵路成功歸到德國人的嚴(yán)謹(jǐn),英國人的持恒,愛爾蘭人的樂天精神”則是鐵路公司老板們在鐵路完工慶典上的講話。這樣的時空剪接,除了塑造大勇這個見識超群的華人英雄形象,嚴(yán)歌苓顯然也有借此對美國排華傳統(tǒng)“破口痛罵”、一吐為快的意思。
然而,以“犧牲”華人群體形象來成就大勇個人英雄形象的策略,是否能夠破除“中國佬”的刻板印象?以超群拔類的英雄領(lǐng)導(dǎo)“群氓”的傳統(tǒng)歷史觀,能否真正理解歷代美國華人的生存斗爭,把握其特定的精神傳統(tǒng)?
三、個人英雄主義歷史觀的貧困,
及其觀念本質(zhì)
對照美國華裔作家對太平洋鐵路華工罷工事件的描寫,我們可以以更開闊的視野觀照《扶桑》流露的“文化無意識”與“歷史無意識”。與《華人:金山勇士》(China Men,1980)比較,湯亭亭筆下的華人罷工事件就并無什么“英雄人物”領(lǐng)導(dǎo)或誘導(dǎo);事件的源起、經(jīng)過、結(jié)果,罷工者的形象、特別是早期華工的“群像”,都與《扶?!沸纬闪缩r明的對比。
在《華人》的《內(nèi)華達(dá)山脈的祖父》(“The Grandfather of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一章中,“我”講述了“祖父”修造太平洋鐵路的故事:在漫長而艱辛的勞作中,祖父靠著遙望牛郎織女星排遣相思、計算時日;他在開山炸隧道的工作中失去了許多工友,有人死于爆炸,有人死于墜崖。這一章也描寫了那次罷工,但其緣起、經(jīng)過和結(jié)果與《扶?!方厝徊煌T跍ねすP下,這次罷工,是華工對資方玩弄“漲工資”手法、加重剝削的行為的有意反擊:
工人們討論了這個十小時換班制,罵著中國人的粗話?!懊刻於喔蓛尚r——一個月多干六十小時,才漲四塊錢?!薄白ヘi鬼?!薄岸旧摺!薄巴醢恕!薄八拦砝?。”“是人就不能那么干活?!薄肮砝胁话盐覀儺?dāng)人,只認(rèn)我們是中國佬?!惫と藗兣闪藭f英語的代表去談判,結(jié)果那幾個人被說成是故意挑事兒,不是被開除就是被降薪了。
于是,華人決定罷工,要求月薪漲到四十五元,八小時換班制不變。他們冒著坐牢的危險,薪水還被公司掐在手里。阿公還記得罷工的英語口號:“四十五美元月薪,八小時換班制?!薄鞍兹税诵r一天,華人也是八小時?!眥29}
在《華人》中,華工對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看得清清楚楚,且不肯忍氣吞聲。盡管是背著白人開罵,但經(jīng)由小說描寫,華人的聲音卻是面向英語讀者“正面出場”了。這次罷工有組織,有秩序,有敢于丟掉工作、丟掉薪水的勇氣和覺悟。更重要的是,在湯亭亭的后現(xiàn)代敘事中,這些罷工者還用上了自己的“文化資源”、行動充滿“民族特色”——罷工的計劃通過粽子傳遞到各個營地,如同漢人反抗忽必烈汗、相約起義時一樣。這“密謀”的細(xì)節(jié)實在浪漫,于史無證,筆者認(rèn)為這只是作家的修辭手法,意在強(qiáng)調(diào)先祖?zhèn)兊淖杂X團(tuán)結(jié)、勇于斗爭——不是內(nèi)斗、自相殘殺,而是彼此呼應(yīng),“親情”洋溢:
當(dāng)然,沒有華人,就沒有鐵路。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勞力。這些連綿的山中,華人都是叔伯兄弟,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一次,是自由人,而不是苦力,在要求平等的工作條件。{30}
不僅如此,在《華人》中,拒絕參加罷工、扮演“工賊”角色的,倒是白人筑路工:
鐵路上還在傳來鐵錘的響聲,偶然隧道里還傳來爆炸聲。那些卑賤的白鬼們拒絕參加罷工?!鞍兹税诵r一天,華人也是八小時?!比A人們向他們解釋?!百v中國佬?!卑坠韨冋f,他們中有許多人都是紅頭發(fā)。華人只能從眼角射出憤怒的目光。{31}
對照歷史記載,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華工從1867年6月25日開始罷工,堅持了九天,最后以八小時換班制不變、薪水漲到35元的妥協(xié)結(jié)果告終。資方讓步后粉飾太平的說辭(“我們本來就想給你們漲工資的”)顯得虛偽可笑。《扶?!穭t甚至吝于交待罷工的結(jié)果——罷工運動成了大勇“個人秀”的布景,他罵完了“長著臭胳肢窩的、猴毛沒蛻盡的、婊子養(yǎng)的大鼻子白鬼”,“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至于“歡呼著”懲治“漢奸”的那一群華工,似乎只能滿足于制造“讓鐵路公司所有股東喝起烈酒”程度的麻煩了。
《華人》還特意補(bǔ)充說,若是數(shù)千名白人勞工肯與華人站在同一戰(zhàn)線,他們本來可以共同爭取四十五元的月薪。到底誰更有“覺悟”呢?湯亭亭含蓄地寫道,那些瞧不起“中國佬”的白人勞工“許多都是紅頭發(fā)”——他們是當(dāng)時美國社會的“下等白人”——來自愛爾蘭的移民。這種說法符合歷史事實。華人筑路工與愛爾蘭筑路工的勞動競賽與明爭暗斗(甚至利用開山爆破的機(jī)會炸傷對方,彼此報復(fù)),同樣是太平洋鐵路得以飛速建成的現(xiàn)實原因之一。
兩個文本的鮮明對比還不止于此。與大勇用兩個妓女“請客”、誘使華工罷工不同,《華人》也描寫了華工罷工期間對“女人”的興趣和渴望,但“阿公”的行為相當(dāng)自制而有德:
罷工的人們傳說有個女人正在沿著鐵路過來,將在罷工的第七天和第八天來到營地。有人說她是個女鬼佬,有人說她是個中國人,她的主人也是華人。他想象著一個為人包扎傷口、照顧病人的護(hù)士,或是一個前來巡視臣民的公主;或者她是個仁慈的信耶穌的女鬼佬。但是,那是個可憐的女人,手腕被皮帶捆著,給人拖著走,半死不活的。她的主人用她做彩頭賣彩票,中獎的人可以享用她一次。阿公沒去買那彩票。{32}
在湯亭亭筆下,以妓女牟利的人絕不是罷工事件的英雄。
將湯亭亭在1980年描繪的罷工事件與嚴(yán)歌苓在1996年描繪的同一事件相對照,兩位作家的歷史觀的差異可謂涇渭分明。與《華人》相對照,我們可以更明確地斷言,《扶桑》對“老移民”正面形象的塑造十分有限;大勇這個“華人男性英雄形象”的構(gòu)建,是以對華工群體形象的“二次刻板化”為代價的。
當(dāng)然,筆者并不認(rèn)為,這樣的寫作效果是因為嚴(yán)歌苓采取了“自我東方主義”的創(chuàng)作立場?!度A人》的后現(xiàn)代敘事與《扶?!返男職v史主義敘事一樣,并不是單純還原歷史“真相”,而是表達(dá)作家對歷史、現(xiàn)實的認(rèn)識與主張。不同的文化身份、不同的經(jīng)歷觀感、不同的行動議程,決定了華裔作家與華人移民作家不同的創(chuàng)作視角與藝術(shù)手法;不同的人物形象背后,是作家不同的問題意識。
在美國華裔文學(xué)領(lǐng)域,“改寫華人形象”近似于一種社會使命;在文本中構(gòu)建華人男性的“男子氣概”,隱含著華裔作家與主流社會的“對話”。趙健秀大肆渲染“梁山好漢”的暴力特征,以此反駁東方主義對華人男性“被閹割”的嘲笑;黃哲倫、李健孫等以細(xì)膩的筆調(diào),著力塑造不斷克服社會歧視壓力、逐漸成熟、勇于自我認(rèn)同的華人男性形象;湯亭亭筆下以惠特曼·阿新為代表的美國華裔青年形象,則是憑著反戰(zhàn)與和平主義的有力信念與“暴力”劃清界限。這些書寫手法不同、主張各異,卻都是本著華裔作家統(tǒng)合本族裔“華人性”與“美國性”的身份政治與“討還美國”(claim America)的現(xiàn)實需要。
嚴(yán)歌苓對大勇的塑造,體現(xiàn)的則是初來乍到的“移民”、“外來者”對美國種族主義與美國華人歷史經(jīng)歷的認(rèn)識狀態(tài)——對自身遭受種族歧視滿懷不解、憤怒,對前所未聞的排華歷史骨鯁在喉,急于找到現(xiàn)實出口,將這種屈辱感“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扶桑身上投射的是“我”這個“第五代移民”女性掙扎求生的種種憤懣不平;而在大勇身上,嚴(yán)歌苓寄托了更多與種族歧視“正面交手”的沖動——“我們沒有了你們這些前輩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連反對種族歧視也不能成為我們的目的和方向。種族歧視已被太多的形態(tài)掩飾,已變得太世故和微妙了。它形色如幻,一時無所不在,一時一無所在,不像你的時代,種族歧視就是一個追打中國人的惡棍形態(tài),大勇這類人一抬眼便找到了他,幾下便除掉了他?!笨梢哉f,壓抑的憤怒感在《扶?!分袝r隱時現(xiàn),作家投注于文字的情緒之激烈,竟不能被迂回曲折的修辭所緩和。
嚴(yán)歌苓后曾自言,寫作《扶桑》之時,她“十年一覺美國夢”的幻滅感“當(dāng)時還比較少”,盡管在小說中展開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但開始的時候并不成熟,更多的只是一種個人體驗”。{33}正是這種“并不成熟”的思想狀態(tài),決定了嚴(yán)歌苓對美國排華史的裁剪、加工乃至“再創(chuàng)作”,都帶有一種情緒先行、愿望先行的意味。強(qiáng)烈的憤怒與反擊的迫切愿望貫徹于直接“翻案”的創(chuàng)作策略,嚴(yán)歌苓一方面極力批判、嘲諷、斥責(zé)美國種族主義、東方主義,另一方面卻做不到深入解構(gòu)東方主義的話語系統(tǒng),無暇質(zhì)疑既存的“老移民”“中國佬”形象是否符合事實,更不會試圖以新的形象取代華人刻板印象,而是選擇了重新詮釋既存“華人刻板印象”這條“帶著鐐銬跳舞”的“捷徑”。
于是我們看到了,《扶?!贩磸?fù)強(qiáng)調(diào)著華人“溫和”、“乖順”、“不聲不響”、“沉默無語”、“頑韌”、“安詳”、“柔緩”(華裔作家對于華人“沉默不語”的刻板印象則是極盡抨擊、解構(gòu)之能事的);女主人公永遠(yuǎn)奇異地沉默著;外表英武、衣飾璀璨、口舌便給、目光犀利、滿手血腥卻暗懷一腔民族自尊的大勇,是一個異數(shù)、一種羊群中的“頭狼”一般的例外存在;大勇身后那些見識短淺、擅長忍耐、敢于赴死的無名者仍然是“典型的中國佬”,且白人對這樣的華人產(chǎn)生“困惑”、“恐懼”也是有道理的。
甚至大勇本人在故事的后半程也越來越展現(xiàn)、“回歸”華人典型的文化品格——思鄉(xiāng)懷舊、思妻戀家;在唐人街被排華分子燒殺淫掠、扶桑受辱之后,他失去了往日的鋒芒,變得消沉、和氣;最終,他不再與排華勢力“智斗”、自保,而是與之正面沖突、性命相搏、同歸于盡。大勇的結(jié)局與他的“傳統(tǒng)性”,尚需結(jié)合扶桑的人物形象展開分析,鑒于篇幅頗長,筆者將另以專文論述,此處不再展開。
總而言之,對美國排華話語系統(tǒng)所塑造出來的既存的“思鄉(xiāng)懷舊、懦弱無能”的老移民刻板印象,創(chuàng)作《扶桑》時的嚴(yán)歌苓是認(rèn)可、接受的;她在《扶?!分兴茉斓娜A人男性形象,究其實質(zhì),仍是一種對早期美國華人刻板印象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模仿,未曾沖破東方主義的話語牢籠??梢哉f,1996年的嚴(yán)歌苓尚未認(rèn)清,近代以來的“東方”、“中國”形象本就是在西方話語霸權(quán)之下形成的,“中國人的民族性”的概念也帶有濃厚的本質(zhì)主義色彩;在這一宏觀前提下,對華人“溫馴”“美德”的反復(fù)渲染,與對“堂斗”的意義拔高一樣,無論出于怎樣強(qiáng)烈的自我肯定的意愿,也終究是東方主義霸權(quán)話語的回聲。
當(dāng)然,對于如何面對美國東方主義、種族主義,幾年之后的嚴(yán)歌苓終究找到了更從容的立場,更稱手的修辭,更有力的話語,以及更明確的立場——從話語策略、故事主題與結(jié)局設(shè)置來看,長篇小說《無出路咖啡館》(2001)皆與《扶?!芬幻}相承,而更見清醒、深刻。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① 劉雄平:《解構(gòu)、重構(gòu)、再解構(gòu)——扶桑反思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華文文學(xué)論壇》2005年第2期。
② 李曉華:《扶桑的人物表征與東方主義文化對應(yīng)》,《求索》2004年第12期。
③ 劉繼蓮:《論〈扶?!抵幸源笥聻榇淼娜A人男性形象的顛覆性》,《邢臺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2期。
④⑤⑥⑧{12}{13}{14}{18}{25}{26}{27}{28} 嚴(yán)歌苓:《扶?!?,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頁;第56頁;第82頁;第23-24頁;第130-32頁;第132-33頁;第133頁;第59-60頁;第70-71頁;第72-73頁;第73頁;第74頁。
⑦⑨{11}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華僑與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第301頁。
⑩ 李春輝、楊生茂:《美國華僑華人史》,東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頁。
{15}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3輯—美國外交和國會文件選譯》,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40頁。
{16}{22}{23} 楊國標(biāo)、劉漢標(biāo)、楊安堯:《美國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頁;第214-15頁;第216-17頁。
{17}{19} 陳依范:《美國華人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年版,第9頁;第86頁。
{20} 陳元等主編:《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頁。
{21} Sung,Betty Lee. Mountain of Gol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67, pp.39-40.
{24} 張慶松:《美國百年排華內(nèi)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頁。
{29}{30}{31}{32} Kingston,Maxine Hong. China Men.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89, pp.139-40; p.140; p.141; p.144.
{33} 俞小石訪談:《嚴(yán)歌苓:摒棄“獵奇”寫作》,載2002年8月15日《文藝報》第002版。
(責(zé)任編輯:黃潔玲)
‘The ChinamanWritten in Reverse: On the Male
Chinese Heroes in Fusang
Gai Jianping
Abstract: In her Fusang, Yan Geling, in the name of excavating history, portrays in thick and heavy colours Da Yong, a male Chinese hero that is both good and bad quite a legendary figure. Generally speaking, though, the mal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remain the silent and abject‘Chinamanstereotype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ist narrativ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how the author understood American racism and the anti-Chinese history.
Keywords: Fusang, Yan Geling, a history of Chinese migration,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