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濤+楊立志
摘要:武當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于世,對于其建筑文化,前人多有論及。和合文化意識在武當山道教建筑群上一定程度地集中實現,并在其形象上得到投影。本文從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總體設計思想和規(guī)劃建制上入手,闡釋了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和合文化意識,解讀了武當山道教古建筑群隱含的人文精神,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保護和開發(fā)武當文化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武當文化;道教建筑;和合文化;意識
中國文化中普遍存在著“和合”觀念,近年來已成為學界共識。建筑作為一種符號語言,表述的是隱含在建筑設計者文化心理深層的觀念形態(tài),武當山古典建筑的精神氣韻蘊含著深刻的和合文化意識,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宏大信念。和合文化作為武當文化的重要范疇,科學理解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和合文化, 對于深入研究武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和合文化
“和”與“合”,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對同義詞,《三命會通·論支元六合篇》中指出:“夫合者,和也。乃陰陽相合,其氣相合?!标P于“和”與“合”兩字早在西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各自單獨出現。先秦時期,“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到了春秋時期,“和合”兩字開始連用并舉,從而出現了完整的“和合”范疇?!昂秃稀敝昂汀痹x是聲音相應的意思,后來演化為和諧、和善、和氣、和平等,或解釋為“調和”?!昂稀?,原義指上下嘴唇合攏的意思,后來演化為融合、統(tǒng)合、同一、合作等,亦或指結合體、統(tǒng)一體。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在《和合學概論》一書中指出:“所謂和合,是指自然、和合、人際、心靈、文明中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沖突融合,以及在沖突融合過程中各元素、要素的優(yōu)質成分和合為新的結構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焙秃鲜遣粩嘟咏匀徽媲械倪^程,是值得期待的和樂之境。和合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和合邏輯結構的進路是天、地、人三界。任何人文世界的存在都在和合邏輯結構方式之中,其本身就是一生生和合體。[1]“和合”思想符合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潮流,是中國人一直所憧憬和崇尚的美好愿景。這種和合的理念、和合的信仰、和合的習慣潛在于道教義理之中,并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深深地影響著道教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
二、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總體設計
“武當道教建筑群的規(guī)模在道教宮觀建造史上是曠古絕今, 舉世無匹的,是一座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文化建筑群?!盵2]現存的武當道教建筑主要是明成祖朱棣動用江南五省的錢糧貢賦, 役使30萬軍民夫匠, 歷時14年建造而成的, 它設計巧妙、規(guī)模宏大。武當道教建筑群是特定歷史時代精神的表現,建筑群的修造者,深諳天人合一、回歸自然態(tài)勢作為布局的基礎,以道教崇尚自然與人工相融合的思想為指導,往往依山就勢,見水修橋,因高為殿,就地選址,靈活布局,以天柱峰金殿為主體,許多宮觀由跨越峰巒的軸線連接,使建筑群在視覺上彼此聯系,互相照應,呈現出一種寬松而又精確的氣氛[3]。武當山古建筑群不僅僅是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座皇家建筑群與宗教建筑群相結合的杰出范例,這充分體現了武當山道教建筑群注重“情與景融,天與人和”的特色,是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國古代宮殿文化的至善典范,它蘊藏著一個文化心理特征——和合。
三、武當山道教建筑群所蘊含的和合文化意識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即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即“天人和合”。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身就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智慧,這種智慧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這種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是用建筑的物質形態(tài)和布局來體現天上人間的一種禮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道教認為“善待萬物,積大功德”是修煉成仙的必要條件之一,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應該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并為此制定了許多關愛自然的清規(guī)戒律。只有以“愛物”作為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指導原則,才能克服和化解人類思維的偏頗和行為的失范所帶來的人與環(huán)境的緊張,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季羨林先生認為,在“天人合一”中,“‘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他對所謂“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表示贊賞。[4]在天人合一中, 天、地、人等宇宙萬物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人類應與整個自然界和睦相處、共生共榮。這種“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維方式,為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筑群的選址規(guī)劃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武當山和合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務實而兼融,和合而創(chuàng)新”,把自然看成一個和諧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形成一種生態(tài)文明觀。通過“究天人之際”去探求“天道”,即自然規(guī)律性,以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道與天道的統(tǒng)一。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5]《道德經》認為“道生萬物”,天地人三者同源同姓,都含有道性,他們共同存在于天地之間,維持著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tài)。因此,道教宮觀中的道士一直踐行著道法自然、慈愛萬物的和諧理念。南宋初年,武當派高道房長須隱居五龍觀時,每天堅持種杉樹,據《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記載:“神仙房長須......不知名也,南宋渡后,隱居武當,日以栽杉為事,今五龍宮后之杉,皆公手植之。培植灌溉,靡有暇刻?!?/p>
從武當山的山名來看,早在六朝之前,武當山就有了“太和山”的別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武當山,一曰太和山”。明成祖大修武當山宮觀時曾下圣旨說:“武當山, 古名太和山, 又名大岳。今名為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 名大岳太和宮。”此后, 明代皇帝頒布的數百道圣旨及所有官方文件均稱武當山為太和山。而“太和”一詞出自于《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币馑际钦f,大自然的運行變化,事物各自靜定精神,保持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發(fā)展。古代把陰陽會和、天地沖氣的元氣稱作“太和”。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在宇宙未分化出具體事物之前,世間本來是和諧的,沒有什么不和諧,在宇宙分化出天地萬物(包括人)之后,如果不使和諧喪失,這才叫作“太和”。[6]實際上,“太和”隱含著一種觀念,即通過人為的主觀努力,從而實現普遍和諧——天地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愿望。如果天人間“太和”不至,則“太平”不出,被稱為“太和山”的武當山,其命名的立意,實際上也包含了和合的觀念,即希望實現“萬國咸寧”、“天下太平”的“和之至”的局面。endprint
元明之際,道士張三豐就說:“大道者,統(tǒng)生天、生地、生物而名……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盵7]可以說,道教的天人合一觀建立在天地人統(tǒng)一于“道”的基礎之上。由于天人感應過程中“天”對“天地反覆”“萬變千化”具有決定性作用,人的意志必須服從于天的意志,人之行為只有在天之作用和影響下才能“起陸而帝”“覆貴為賤”“反賤為貴”,從而實現人之社會生活的“圣人定基業(yè)”之目標。“人必須順應天的意志去治理,與天相感應,才有政治運作的和諧吉利,才有天下大治。這樣,道教哲學的宇宙論就和其政治思想結合了,形成天人一體的神學政治理論?!盵8]由于永樂皇帝崇奉武當山真武神不僅僅是出于一般遵道敬神的宗教需要,而且還出于使靖難奪嫡合法化和鞏固繼統(tǒng)的政治需要,所以他在興工營建武當真武宮觀的過程中,不僅要彰顯玄天上帝的佑助神功, 張揚“皇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且要親自詢問“玄帝升真事跡”,囑托道士“踐履至真, 永光道德”, 甚至決定:“武當天下名山, 是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顯化去處……即欲興工創(chuàng)造?!盵9]在朱棣的思想中,天下人應該遵循“袛順天道”,“循禮安分,毋得違越”,天下最終要實現百姓“共享太平之?!?。
人們的審美習慣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時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應出時代的精神特征。對于滲融著道家情思的武當山建筑群而言, 和合文化意識體現在人與自然在情景、氣韻上親密無間的融合。物我同一,主客相契,這是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自我的往復交流。道家“無為”哲學的這一豐富、深邃思想,構成了武當山建筑文化的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認為,宇宙之道在于天地交泰——自然和諧。明成祖朱棣在建造武當山金頂圍墻時,就曾專門下詔強調不要大規(guī)模開掘山體,要順應自然之勢來修建該墻:“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大頂,砌早四圍墻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墻務在隨山勢,高則不論丈許,但人過不去即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故敕。永樂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睆臍v史文獻資料中分析,明永樂年間,修建武當山的人數多達20余萬人,若要改造天柱峰的山勢地形并不是難事,但明成祖朱棣下令不得人為破壞山體,這充分體現了最高統(tǒng)治者順應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思想。武當山紫禁城因此也就成了體現“天人合一”精神的杰作。
武當山道教建筑群中的“和合”意識所表達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宮觀建筑與“陰陽”的自然“和合”,并且以此形成以朝天敬神為中心,以人、地、天序列構思為主題的規(guī)劃格局。道教認為,神仙居于天上,所以古人建高臺以通神明。凡人要想上山敬神,必須經歷一段由凡入圣,步步攀登的歷程。從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長120 華里。規(guī)劃均州至玄岳門60華里為“人間”;玄岳門至南巖40華里為“仙山”;南巖至天柱峰20華里為“天國”。形成:人間:仙山:天國=60 里:40里:20里=3:2:1。一條精心鋪設的神道貫穿其中,象征通達天庭的“天梯”,從玄岳門蜿蜒上升至天柱峰極頂(俗稱“金頂”),神道隨著山勢的起伏縈回曲折,沿途宮觀建筑丹墻翠瓦,林木掩映、云霧飄蕩,時隱時現,神道把各個獨立的、分散的景色,有計劃地聯系起來,引導游人一幕一幕地游覽欣賞,緊扣人們心弦,成為激發(fā)人們攀登動力的源泉。神道兩旁建有同一石質雕刻的蓮花柱石欄,雕刻細膩柔和流暢,規(guī)制大小一致,讓人很自然領受到和諧的氣息。達到了頂峰,供奉玄武的金殿,象征著地位的至高無上,因此占據著山中最為尊貴的位置,這是武當道教天界的象征。所以,金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托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位于金頂之上的太和宮金殿仿照道教天界的玉景勝境。這種以道之意境為指導的規(guī)劃,巧妙解決了建筑中比例、適度與秩序,其中蘊含的神話意味著人類社會秩序和宇宙秩序相融合、人天均衡有序發(fā)展,是一種對完滿和諧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結語
從上文可知,武當山這些別出心裁的道教建筑群,是建筑師們胸中有丘壑,以“和合”思想熔鑄其中,這既體現了科學人文合一的理念,又充分說明了“和合”是一種實現天地之和、天人之和的文化心理境界。因此, 我們可以說“和合”二字表達了武當山古建筑群涵含的深層意義。這種和合的思維方式,是保護自然環(huán)境,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助力。挖掘并弘揚武當山和合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武當山各項建設事業(yè)更好地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立文.和合哲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62.
[2]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217.
[3]楊立志.武當文化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64.
[4]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載方克立主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19.
[5]藏外道書第21冊·道教義[M].成都:巴蜀書社,1994:345.
[6]湯一介.“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J].中國哲學史,1998(01).
[7]藏外道書第5冊·張三豐先生全集·大道論[M].成都::巴蜀書社,1994:465.
[8]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1.
[9]楊立志.明代武當山志二種[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0+24.
作者簡介:邵文濤(1985-),男,湖北十堰人,湖北醫(yī)藥學院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武當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