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邵玉婷,孫欽鳳,謝志偉
(1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山東東營257034; 2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分院;3山東大學口腔醫(yī)院)
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治療對上切牙擁擠患者的矯治效果觀察
劉東1,邵玉婷2,孫欽鳳3,謝志偉1
(1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山東東營257034; 2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分院;3山東大學口腔醫(yī)院)
目的探討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治療對上切牙擁擠患者的矯治效果。方法選取上切牙擁擠患者57例,根據上切牙擁擠度分成三組,其中輕度擁擠組19例(擁擠量2.0~3.9 mm),中度擁擠組20例(擁擠量4.0~5.9 mm),重度擁擠組18例(擁擠量≥6.0 mm)?;颊呔皇褂脺p數拔牙治療。首先按照設計方案模擬臨床矯治,將每一矯治階段的牙頜模型進行三維快速激光成形制作出一系列透明的隱適美矯正器?;颊吲宕鞒C正器,通過牙齒上粘接的矯治附件在完成支抗控制的同時可使牙齒不斷小范圍移動位置,逐漸矯正牙齒畸形,使其符合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矯治目標。矯治前后觀察上切牙突度指標(覆頜、覆蓋、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及牙弓寬度指標(尖牙間寬度、第一前磨牙間寬度、第一磨牙間寬度)變化。結果57例患者治療后均達到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但輕、中、重度擁擠組間治療時間比較,P均<0.05。矯治前后比較,輕度擁擠組覆蓋,中度擁擠組覆頜、覆蓋 ,重度擁擠組覆頜、覆蓋、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重度擁擠組矯治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間寬度均較矯治前增大(P均<0.05)。三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間寬度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治療對輕度和中度上牙列擁擠患者矯治效果良好,但重度擁擠患者中上切牙可出現明顯的唇傾和前突。
上切牙擁擠;隱適美矯正器;上切牙突度;牙弓寬度
近年隨著人們對口腔健康及面部美觀的日益重視,口腔科成年正畸患者逐漸增多。上切牙突度決定面部美觀和牙周健康,錯頜畸形患者其上切牙擁擠的主訴最多,是患者尋求正畸治療的主要原因[1]。隱適美是一種牙齒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其借助3D計算機成像技術,通過遠中移動磨牙、頰側擴弓或者唇傾切牙等方法實現精準、高效、舒適治療[2]。有報道顯示,下切牙擁擠患者采用隱適美治療,其牙擁擠程度降低了91.4%[3];另有報道采用隱適美矯治下切牙擁擠病例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中48%的患者使用了減數拔牙治療,58%的患者使用了鄰面去釉和切牙唇傾等治療[4,5]。然而,隱適美對上切牙擁擠治療的報道尚少。為此,我們就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治療對上切牙擁擠患者的矯治效果進行了觀察。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2017年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口腔正畸門診就診上切牙擁擠患者57例,男18例、女39例,年齡18~40歲、平均22.1歲。納入標準:①無牙體牙周疾??;②未曾接受過正畸治療;③安氏Ⅰ類錯頜;④不需要使用彈性頜間牽引。57例患者根據上切牙擁擠度分成三組,其中輕度擁擠組19例(擁擠量2.0~3.9 mm),中度擁擠組20例(擁擠量4.0~5.9 mm),重度擁擠組18例(擁擠量≥6.0 mm)。
1.2 矯治方法及其目標 患者均不使用減數拔牙治療。首先按照設計方案模擬臨床矯治[6],將每一矯治階段的牙頜模型進行三維快速激光成形,制作出一系列透明的隱適美矯正器。佩戴矯正器患者每兩周更換一副,通過牙齒上粘接的矯治附件,在完成支抗控制的同時可使牙齒不斷小范圍移動位置,逐漸矯正牙錯位、牙列擁擠、牙齒不整齊、牙間隙、前牙反頜等牙齒畸形。矯治目標是患者矯治后符合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7]:①矯治后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尖咬合于下頜第一磨牙的近中頰溝上,同時上頜第一恒磨牙的遠中頰尖咬合于下頜第二磨牙近中頰尖的近中斜面上,上頜尖牙咬合于下頜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間;②牙齒的近、遠中傾斜度正常;③牙齒唇(頰)-舌向傾斜正常;④牙列中沒有不適當的牙齒旋轉;⑤牙齒保持相互接觸,無牙間隙存在;⑥頜曲線較為平直,深度為0~2 mm。
1.3 上切牙突度及牙弓寬度測量 治療前后使用Planmeca Romexis行患者口腔掃描成像,并通過相關軟件測量其矯治前后的上切牙突度及牙弓寬度。測量平面包括:①NA平面:鼻根點與上齒槽座點連線;②PP平面:前鼻棘點與后鼻棘點連線(腭平面);③AP平面:上齒槽座點與頦前點連線。上切牙突度指標為覆頜、覆蓋、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牙弓寬度指標為尖牙間寬度、第一前磨牙間寬度、第一磨牙間寬度。
2.1 臨床療效 57例患者治療后均達到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其中治療時間輕度擁擠組為(51.50±20.28)周,中度擁擠組為(64.55±19.33)周,重度擁擠組為(70.62±15.33)周。三組間治療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P均<0.05。
2.2 三組治療前后上切牙突度指標比較 矯治前后比較,輕度擁擠組僅覆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擁擠組覆頜、覆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重度擁擠組覆頜、覆蓋、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前后上切牙突度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三組治療前后牙弓寬度指標比較 重度擁擠組矯治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間寬度均較矯治前增大(P均<0.05)。三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間寬度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牙弓寬度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輕度擁擠組同期比較,#P<0.05;與中度擁擠組同期比較,@P<0.05。
無托槽隱形矯正器是現代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作的透明彈性材料活動矯治裝置,是快速成形技術和新材料完美結合的產物。對牙齒畸形患者通過連續(xù)佩戴一序列的矯正器,不斷地小范圍移動牙齒,從而達到矯治畸形目的。這種矯正器無托槽和鋼絲,隱形、舒適、可自行摘戴,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成年患者矯治牙齒又不影響美觀的需求。無托槽隱形矯正器在控制矯治力大小的同時,還可以控制矯治力作用的時間,在不同階段移動不同的牙齒,能更好地完成對支抗的控制[8]。隱適美矯正器是一種無托槽隱形矯正器,其借助牙頜模型數字技術將獲得的口腔陰模進行三維掃描并錄入,對模型進行三維重建,與可視化三維圖像處理技術及三維激光快速成形技術相結合,按照醫(yī)生的設計方案模擬臨床矯治。即將每一矯治階段的三維牙頜模型進行三維快速激光成形,再在成形的母模上制作各個階段的透明壓膜隱形矯治器[9]。周潔珉等研究認為,三維重建系統可生成真實的數字化牙頜模型影像,系統測量軟件能提供可靠的測量數據且其精確性明顯優(yōu)于石膏模型。計算機三維技術在口腔正畸領域的迅速發(fā)展,為口腔正畸帶來再一次革新[10]。
早期的隱適美矯正器適應證很窄,只適用于矯治成年人或第二恒磨牙完全萌出的青少年輕度錯頜畸形,如輕度擁擠、少量牙列間隙等[11]。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隱適美可以矯治拔牙患者和存在骨骼畸形的中度甚至重度的錯頜畸形[12]。本研究顯示,通過一定時間的矯治,輕、中、重度上切牙擁擠患者矯正器治療后均能達到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牙列擁擠矯治效果良好。但是,與輕度上切牙擁擠患者比較,中、重度上切牙擁擠要達到Andrews正常頜六項標準,其矯治時間應適當延長。
本研究中,患者均未使用減數拔牙治療。隱適美矯正器治療牙列擁擠的非拔牙矯治方法主要有牙弓擴展和鄰面去釉。目前,鄰面去釉仍存在較大爭議,Meredith等[13]認為鄰面去釉會增加齲病的發(fā)生,因此本研究未使用鄰面去釉開拓間隙。牙弓擴展又分為牙弓長度擴展和牙弓寬度擴展。本文矯治前后牙弓長度擴展主要探討切牙唇向移動,即上切牙突度變化。本研究顯示矯治前后比較,輕度擁擠組僅覆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度擁擠組覆頜、覆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重度擁擠組覆頜、覆蓋、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梢?,使用隱適美矯正器能有效改善輕、中度牙列擁擠,且對上切牙突度無明顯影響,不拔牙矯治重度牙列擁擠患者會引起上切牙前突和唇傾。牙列擁擠的牙弓寬度擴展包括矯形擴展、正畸擴展和功能性擴展,本文主要探討牙弓寬度的正畸擴展。本研究顯示,在輕、中、重度擁擠組尖牙間寬度在矯治后較矯治前分別平均擴展了1.2、2.2、3.5 mm,前磨牙間寬度在矯治后均較矯治前有所增加。說明隱適美矯正器能通過開展牙弓寬度提供間隙避免了上切牙的唇傾,減小突度增加,尤其對輕、中度牙列擁擠患者效果顯著。但在重度擁擠患者中,使用隱適美矯正器不能有效預防切牙唇傾??傊?,使用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矯治能有效改善輕、中度上切牙擁擠畸形,且對上切牙突度無明顯影響。但是,擁擠量≥6.0 mm的重度上切牙擁擠使用隱適美矯正器非拔牙矯治,患者可能發(fā)生上切牙唇傾和前突。
[1] Meier B, Wiemer KB, Miethke RR. Invisalign-patient profiling.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survey[J]. J Orofac Orthop, 2003,64(5):352-358.
[2] Rosvall MD, Fields HW, Ziuchkovski J, et al. Attractiveness, acceptability, and value of orthodontic applianc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135(3):276e1-276e12.
[3] Kravitz ND, Kusnoto B, BeGole E, et al. How well does Invisalign work?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tooth movement with Invisalig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9,135(1):27-35.
[4] Krieger E, Seiferth J, Marinello I, et al. Invisalign treatment in the anterior region: were the predicted tooth movements achieved[J]. J Orofac Orthop, 2012,73(5):365-376.
[5] Duncan LO, Piedade L, Lekic M. Changes in mandibular incisor position and arch form resulting from invisalign correction of the crowded dentition treated nonextraction[J]. Angle Orthod, 2016,86(4):577-583.
[6] Beers AC, Choi W, Pavlovskaia E. Computer-assissed treatment planning and analysis[J]. Orthod Craniofac Res, 2003,6(Suppl 1):117-125.
[7] 付民魁.口腔正畸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53-154.
[8] Joff L. Invisalign: early experience[J]. J Orthod, 2003,30(4):348-352.
[9] 王邦康.口腔正畸矯治方法的新進展——無托槽隱形矯治器的研究與展望[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5,13(1):2-5.
[10] 吳勇,趙志河.無托槽矯治器-Invisalign 簡介[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20(4):264-265.
[11] 方建強,張月,陳杰. Invisalign矯治器——一種新型的無托槽矯治器[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5,21(2):217-218.
[12] Boyd RL. Esthetic orthodontic treatment using the invisalign appliance for moderate to complex malocclusions[J]. J Dent Educ,2008,72( 8):948-967.
[13] Meredith L, Farella M, Lowrey S, et al.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alysis of enamel nanotopography after interproximal reductio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7,151(4):750-757.
謝志偉(E-mail:xiezhiweismile@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45.030
R783
B
1002-266X(2017)45-0089-03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