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牙
- 切牙美學定位在正畸臨床診斷與設計中的應用
的側貌改善轉變。切牙美學定位成為正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本文對近年來正畸切牙美學定位的研究及應用情況進行總結,以期為臨床醫(yī)生的診斷治療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一、切牙美學定位的作用早在上世紀中葉,切牙與側貌的關系就開始被學者們注意到。Riedel 認為牙齒、骨骼的結構與軟組織側貌密切相關,指出唇移位與切牙移動具有相關性[1]。Hunter 在研究安氏Ⅱ類1 分類患者時發(fā)現(xiàn),正畸治療后切牙的位置和鼻唇角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相關性,認為切牙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3年2期2023-08-03
- 無托槽隱形矯治拔牙病例上切牙壓低實現(xiàn)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時需要特別注意上切牙垂直向的控制。以往的研究常使用治療前后的二維頭側位片或三維牙列模型對牙移動量進行評估,但前者難以確定解剖標志點且無法反映牙齒的三維移動情況,后者可能由于口內情況的改變無法提供穩(wěn)定的重疊條件[11]。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作為一種三維影像學技術,不受拍攝角度或口內情況變化影響,可通過穩(wěn)定的骨性解剖標志實現(xiàn)治療前后的重疊,能更準確地測量牙齒的三維移動情況。本研究擬基于CBCT 數(shù)據(jù)三維重建及重疊,在成人拔除前磨牙隱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10期2023-08-03
- 上頜唇側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正畸矯治后埋伏牙發(fā)生及牙根吸收的影響因素
頜唇側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進行統(tǒng)計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為臨床干預提供建議。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2021年5月我院正畸科上頜唇側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1 542例,其中男806例,女736例;年齡7~42歲,平均(22.41±6.48)歲。納入標準:牙齒正常萌出或牙弓對側同名牙萌出達到咬合關系,口腔檢查未見該牙萌出;影像學檢查顯示牙根發(fā)育完成,冠方有組織覆蓋;均行正畸矯治;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第三磨牙及乳牙列埋伏阻生;頜骨發(fā)育
廣州醫(yī)藥 2023年1期2023-02-15
- 上頜埋伏彎曲中切牙發(fā)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
00)上頜埋伏中切牙被定義為超過正常萌出年齡或者對側牙已經(jīng)萌出超過6 個月,患側卻無法萌出的牙齒[1]。Tan 等[2]研究發(fā)現(xiàn)恒切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率為0.2%,其中最常見的是上頜中切牙,占所有上頜埋伏切牙的71%。上頜埋伏中切牙的病因分為局部因素和全身性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多生牙、牙瘤、乳牙外傷、含牙囊腫、恒牙胚異位等,全身因素包括:遺傳性疾病、內分泌異常、唇腭裂及顱鎖骨發(fā)育不全等[2-4]。研究表明牙根彎曲是上頜埋伏中切牙最常見的病因[2]。上頜埋伏中
醫(yī)藥前沿 2022年25期2022-11-23
- 無托槽隱形矯治器聯(lián)合微種植體內收并壓低上前牙的三維有限元分析
植入部位包括兩中切牙之間、兩側中切牙與側切牙之間、兩側側切牙與尖牙之間。加力方式、角度也存在不同[9]。以上因素的變化對上前牙移動生物力學機制產(chǎn)生何種影響,目前罕有文獻報道。1969 年Friedenberg 首次將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的概念引進醫(yī)學領域,1973 年Thresher 和Farah 一同將有限元法引入口腔生物力學的研究范疇[12-13]。有限元法是一種理論力學分析法[13],有限元模型分析通過重建頜骨以及牙
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2年5期2022-10-18
- 微種植釘在上頜唇側易位阻生尖牙導萌中的應用
尖牙容易埋伏在中切牙、側切牙和前磨牙,其發(fā)生率為0.135%~0.510%[2-4]。患者就診年齡較大時,后牙前移,容納尖牙的間隙變窄,因此減少后牙前移量是導萌成功的關鍵點之一。微種植體支抗體積小,植入位置靈活,患者舒適度高,保證了絕對支抗效果,適合埋伏牙的正畸牽引[5-7]。本研究選擇上頜唇側阻生尖牙與側切牙發(fā)生易位的病例15例,行外科開窗術粘接正畸附件并植入微種植釘,通過閉合式正畸牽引導萌,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7月至2
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2年5期2022-10-13
- 上頜前牙區(qū)牙齒美學研究進展
前牙牙齒美學包括切牙前后向位置、傾斜度、前牙比例、中線、牙齒顏色、明暗度和對稱性等諸多方面。本文就以上內容對上頜前牙區(qū)牙齒美學作一綜述。1 上頜中切牙前后向位置、傾斜度控制好上頜中切牙前后向位置與傾斜度,可以增加微笑美觀。CAO等[2]選取一名骨性Ⅰ類、安氏Ⅰ類面部協(xié)調的中國漢族年輕女性進行研究,在其側面微笑像上,前后移動上頜中切牙位置,發(fā)現(xiàn)上頜中切牙臨床冠中心點過GALL線或者在GALL線前方1~2 mm的審美評分最高。ALBWARDI等[3]用計算機處
實用臨床醫(yī)學 2022年4期2022-09-23
- 基于CBCT對下頜切牙根管構型的研究
本材 陳明雄下頜切牙多為單根單管,但也存在一定的解剖變異即單根雙管的可能[1]。近年來,為提高根管治療的精準度和成功率,CBCT被廣泛應用于牙體牙髓病的診治和研究中[2], 它可以在頰舌向、水平位和軸位上清晰地顯示出根管數(shù)目、根管走形[3]。本研究運用CBCT觀察??诘貐^(qū)人群下頜切牙的根管形態(tài);觀察各年齡區(qū)間雙根管率的變化;測量釉牙骨質界處唇舌徑,研究其與單、雙根管的關系,以期為臨床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選取CBCT數(shù)據(jù)庫中自20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2年4期2022-08-19
- 兩種矯治設計在下頜近中唇側阻生異位尖牙治療中對鄰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對比研究
,并且加大了鄰近切牙牙根吸收的風險,因而矯治難度較大而選擇拔除阻生尖牙。然而尖牙位于牙弓的轉角處,對保持咬合的正常功能和美觀有著重要意義,應盡早診斷和保守治療。近些年來口腔錐形束CT(CBCT)被廣泛應用于正畸臨床,三維方向顯示阻生異位牙位置和毗鄰關系,從而明顯提高了阻生異位尖牙的診治成功率。上頜尖牙是第二常見發(fā)生阻生的牙齒,僅位于第三磨牙之后[2],患病率1%~3%,下頜尖牙阻生比較少見,患病率為0.35%[3],下頜阻生異位尖牙治療在國內外僅限于病例報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2年4期2022-08-19
- 高轉矩自鎖托槽與傳統(tǒng)直絲弓托槽矯治雙頜前突患者的效果對比
CT評估患者上頜切牙的牙根長度,具體包括左上側中切牙、左上頜側切牙、右上側中切牙和右上頜側切牙,每位患者均需在一周內拍攝2次,取平均值,比較兩組間的差異。分別在患者矯治1個月和矯治12個月后評估患者上頜中切牙和上頜側切牙根尖吸收情況,比較兩組間的差異。2 結 果2.1上頜切牙牙根長度 矯治前,兩組左上側中切牙、左上頜側切牙、右上側中切牙和右上頜側切牙的牙根長度比較無差異(P>0.05);兩組矯治后牙根長度均短于本組矯治前的水平(P表1 兩組上頜切牙牙根長度
貴州醫(yī)藥 2022年7期2022-08-08
- 上頜阻生尖牙牽引治療后鄰近切牙牙根吸收情況的研究
位置多變,與鄰近切牙的關系復雜,易引起鄰牙牙根吸收[1-2]。通過解除阻生尖牙對鄰牙的壓迫,可以有效阻斷鄰牙根吸收的進程[3]。Brusveen等[4]認為阻生尖牙遠離鄰近切牙牙根后,可能不再是鄰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險因素。對于青少年而言,外科開窗結合正畸牽引是尖牙阻生的首選治療方法[5]。但阻生尖牙所處的位置,直接決定了正畸牽引治療的方案設計、難度及治療時間等,不同位置的阻生尖牙牽引治療后,對鄰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影響可能不同。本研究通過錐形束CT分析不同位置
口腔醫(yī)學 2022年6期2022-07-29
- 基于3D打印的無托槽隱形正畸矯治器矯治力研究
相關, 建議上中切牙舌向平移時, 單步位移量不要超過0.5 mm.而Rossini[8]等研究矯正器治療(CAT)在控制正畸牙齒移動方面的療效, 得出的結論是, 位移量至少是1.5 mm 時, 上頜磨牙移動趨勢顯示出最高的可預測性(88%).楊曉麗[9]對上頜中切牙的轉矩力作用下的切牙應力分布和位移趨勢進行研究, 結果表明, 不同加載方式內收上頜中切牙時其移動方式不同, 在矯治器切牙唇側頸部和顎側切緣區(qū)域增加合適的壓力點, 可以實現(xiàn)牙齒的轉矩移動.本文在確
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2期2022-05-12
- 雙牙弓前突患者拔牙內收后根管治療對切牙牙根吸收影響的研究
收后,根管治療對切牙牙根吸收的影響。方法選擇上下頜雙牙弓前突成年患者11例,患者上、下頜切中至少有一顆切牙已行根管治療。均采取拔除四個第一前磨牙、配合種植支抗或者口外支抗最大程度內收上、下頜前牙的治療方式。于治療前、后拍攝頭顱CBCT,分別測量根管治療切牙以及對側同名切牙的長度。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11顆切牙接受過根管治療,其中包括上頜7顆中切牙,4顆側切牙。平均治療時間為25.36個月。治療前,已行根管治療牙齒牙根平均長度(22.88±1.4
中國藥學藥品知識倉庫 2022年2期2022-03-23
- 凸面型成年女性正畸治療后切牙與唇位置變化的CBCT研究
分重要的作用,上切牙的位置和角度對唇部形態(tài)美觀影響很大,唇部突度和形態(tài)直接影響著面部的平衡和美觀[4]。目前關于凸面型正畸患者減數(shù)矯治后,上下切牙內收量與上下唇相應位置改變的CBCT三維影像重疊研究尚缺乏臨床數(shù)據(jù),而這也將直接影響著正畸醫(yī)生矯治方案的制定。本研究基于CBCT的三維影像重疊技術,測量凸面型成年女性患者拔牙矯治前后的頭影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切牙內收量與相應上下唇內收的變化關系,為正畸醫(yī)生制定正畸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jù)。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
口腔醫(yī)學 2022年1期2022-03-17
- 上前牙軸向夾角和牙槽骨垂直距離的螺旋CT測量與種植應用分析
研究表明:上頜中切牙約在0.5%~16%的恒牙列受外傷脫落中是最為常見[6]。上前牙外傷和無法修復的牙根齲壞等其他原因造成的上前牙缺失極大影響患者工作生活,患者有著極為迫切的修復要求,首選即刻種植修復缺失牙列為越來越多的醫(yī)生和患者所推崇。隨著CT檢查的普及,特別是近幾年來錐形束CT(CBCT)和多層螺旋CT(MSCT)的發(fā)展和軟件的開發(fā),在種植學領域中三維精確圖像CT得到飛速發(fā)展,種植前獲得相關解剖因素詳細數(shù)據(jù)的獲得為種植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障[7-9]。上
河北醫(yī)藥 2022年2期2022-03-16
- 1 888 顆下頜中切牙雙根管發(fā)生率的錐形束CT 分析
影像來觀察下頜中切牙雙根管的形態(tài)與發(fā)生率,以便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1.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20 年5 月—11 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就診患者的CBCT 影像資料,納入標準:①至少1顆下頜中切牙存在;②沒有經(jīng)過根管治療或樁冠修復;③獲取的CBCT 圖像清晰;④年齡10 ~79 歲,根尖發(fā)育完全,牙根完整。最終獲取951 例患者1 888 顆下頜中切牙的CBCT 影像,其中男性387 例(769 顆牙),女性564 例(1 119 顆牙
醫(yī)藥前沿 2021年32期2021-12-16
- 骨性Ⅱ類均角成年患者上頜中切牙與切牙管位置關系的錐形束計算機斷層掃描研究*
1)歲。按照上中切牙長軸與腭平面(U1-PP,PP)所形成的交角劃分為唇傾組40 例(U1-PP>120°),直立組40 例(110°<U1-PP<120°),舌傾組40例(U1-PP<110°),各組內男女分別為20例。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20~25歲骨性Ⅱ類均角患者(ANB>5°,22°<MP-FH<32°);(2)無頜面部外傷史、手術史及正畸治療史;(3)上前牙區(qū)無多生牙及上前牙缺失;(4)上頜中切牙完整,牙根形態(tài)正常,無根管治療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1年8期2021-09-12
- 切牙管與上頜中切牙位置關系的定量研究
寧,朱憲春上頜中切牙的空間位置決定了正畸患者的側貌美觀及前牙咬合功能[1],因此在制定矯治計劃時,上頜中切牙的唇傾度、軸傾度及矢狀向上前后位置等就變得尤為重要[2-4]。在正畸臨床診療中,雙頜前突或者上頜前突的患者要求改善側貌,解決唇突度。針對這一問題,正畸臨床醫(yī)生通常會選擇拔牙矯治,拔除4個第一前磨牙或者上頜雙側第一前磨牙,其拔牙間隙全部用于前牙內收[5]。傳統(tǒng)支抗正畸手段可以使上頜中切牙內收5.78 mm[6],而種植支抗可以使上頜中切牙的最大內收量增
口腔醫(yī)學 2021年7期2021-08-11
- 成年骨性Ⅱ類錯患者上頜中切牙牙根與切牙管的位置關系研究
區(qū)無多生牙,上中切牙無明顯擁擠扭轉、無根管治療及修復史、無創(chuàng)傷史和牙根吸收;④無牙周病,無牙齒缺失;⑤無頜面部外傷史,無唇腭裂,無頜面部手術史;⑥未接受過正畸治療;⑦無明顯面部偏斜,上牙列中線與面中線偏移不超過2 mm。1.2 方法1.2.1 圖像獲取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本院放射科由同一名技師使用同一臺CBCT(New Tom,CT?5G)進行拍攝。患者處于清醒、仰臥位、平靜呼吸,牙尖交錯位咬合,無發(fā)音或吞咽動作。1.2.2 測量項目獲取的數(shù)據(jù)導入Dolphi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02-26
- 上頜切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和正畸治療的現(xiàn)狀
200092上頜切牙埋伏阻生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尤其見于兒童替牙期。若不盡早采取治療措施,將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包括功能、美觀度和患者心理等方面。在臨床中,常采用封閉式導萌術或開放式導萌術,并配合牽引;但是,常遇到牙根彎曲以致難以牽引,發(fā)生牙根吸收和牙槽骨吸收等情況。本文對上頜切牙埋伏阻生的治療研究進展作一綜述。1 埋伏切牙的病因和不良影響上頜切牙埋伏的病因可分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物理性萌出障礙和病理性萌出障礙。物理性萌出障礙包括鄰牙錯位、局部黏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0年4期2020-12-23
- 不同負載模式下上頜全牙列遠移的生物力學效應
——三維有限元分析
,牽引鉤位置在側切牙及尖牙之間,尖牙及第一前磨牙之間2 個位置,高度在7 mm,0 mm,-7 mm,模擬該12 種負載模式下,各個牙齒的位移大小特別是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前牙區(qū),希望為臨床中合理設計矯治方案提供參考。1 材料與方法1.1 建模材料選取浙江省杭州地區(qū)健康成年志愿者1 名,男性,24 周歲。個別正常,牙列完整、無齲齒、牙弓左右基本對稱,雙側磨牙中性關系。牙齒大小正常,牙齒排列基本整齊,牙周組織健康。1.2 上牙列-直絲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使用64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0年6期2020-12-04
- 基于數(shù)字化排牙的改良可視化治療目標
Ricketts切牙定位法先定位下切牙[6-10],再進行數(shù)字化排牙[11-12],將排牙數(shù)據(jù)錄入Dolphin imaging 11.95 Premium軟件,進行VTO軟組織預測,探討創(chuàng)建可視化正畸治療目標位的預測方法。1 對象與方法1.1對象1.1.1對象 參考文獻[13],采用成人患者進行預測。選取15例面型需較大改善、診斷為安氏Ⅰ類或Ⅱ類、CO-CR位基本一致的成人患者。1.1.2儀器 三維模型掃描儀(E2,丹麥3 Shape公司);3 Shap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0年4期2020-10-15
- 垂直位埋伏阻生上頜中切牙正畸牽引治療牙根發(fā)育的研究
洋埋伏阻生上頜中切牙是前牙區(qū)常見的的阻生牙,其發(fā)生率僅低于上頜尖牙[1]。上頜中切牙的缺失不僅會喪失功能、影響美觀,而且導致錯牙合畸形,所以對于上頜埋伏阻生的中切牙應盡可能保留[2]。外科開窗結合正畸牽引是治療埋伏阻生牙的有效方法[3-4]。除了保留患牙,牽引治療后埋伏牙的牙根發(fā)育情況也是判斷治療效果及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目前關于埋伏牙牽引治療對牙根發(fā)育的研究較少,多停留在倒置和水平位的埋伏牙[5-6],牽引過程中由于這兩種埋伏位置的牙齒需進行大范圍的移動及
口腔醫(yī)學 2020年4期2020-05-28
- 38例切牙管囊腫的X線三維影像學分析
張祖燕 高 巖切牙管囊腫也稱鼻腭管囊腫,1914 年由Meyer首次描述,是最常見的非牙源性發(fā)育性囊腫,占所有頜骨囊腫的1.7~11.9%[1~4]。一般認為切牙管囊腫起源于胚胎性鼻腭管上皮殘余的增殖[2,5,6]。男性患者多見,發(fā)病年齡多為40~60 歲,戴假牙或發(fā)生感染的切牙管囊腫患者可自覺疼痛或瘙癢[2,7,8]。典型的切牙管囊腫位于兩上頜中切牙牙根之間或后方腭中線部位,通常呈心形、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減低,邊界清楚并有密質骨邊緣[7,9]。臨床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0年2期2020-04-28
- 矢狀骨面型與切牙管關系的CBCT研究
種植手術的患者,切牙管和鼻底易損傷。對接受正畸的患者,根據(jù)Proffit的“牙齒差異性移動”理論,前牙最大內收約7 mm[4]。牙根在移動過程中易與切牙管接觸,根尖1/3處更易發(fā)生[5]。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前牙區(qū)切牙管和毗鄰的解剖結構應該給予關注。切牙管走行于上頜中切牙牙根之間,起至腭側切牙乳頭下方的切牙孔,止于鼻底,鼻腭神經(jīng)血管束走行其中。依照上、下頜的相對位置關系,從矢狀面將骨面型分為Ⅰ、Ⅱ、Ⅲ類。本研究旨運用CBCT測量切牙管的相關參數(shù),分析切牙管相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0年1期2020-02-06
- 鼻底區(qū)域種植相關的切牙管三維重建的影像學探討
100107)切牙管(又稱鼻腭管)是上頜前牙區(qū)一個重要的骨性管狀結構,起始于上頜中切牙后方的腭中縫,其形態(tài)變異性較大[1]。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種植牙技術已成為修復前牙缺失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牙齒的美觀程度與咀嚼能力[2]。臨床治療中,為了提高切牙管鄰近區(qū)域種植修復效果,并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應于實施種植前先對切牙管周邊的骨質與解剖結構有所了解[3]。因此,本文針對鼻底區(qū)域種植相關的切牙管三維重建影像學開展分析,具體報道如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年14期2019-12-08
- 牙損傷致傷方式分析1例
頭面部,致左下中切牙、側切牙脫位,予以拔除治療。曾某則稱因白某咬其右手無名指,掙脫所致牙損傷。因無目擊證人,辦案單位委托對白某牙損傷致傷方式進行法醫(yī)學鑒定。1.2 病史摘要主訴:左下前牙外傷半天。檢查:左下中切牙、側切牙唇向脫位,松動Ⅲ度,牙齦處撕裂,無活動性出血。損傷當天口腔曲面全景片(圖1)示左下中切牙、側切牙脫位。行左下中切牙、側切牙拔除+后期修復治療。圖1 損傷當天口腔曲面全景片1.3 法醫(yī)學檢驗白某步行入室,神志清楚,檢查合作。左側眶部紅腫明顯,
法醫(yī)學雜志 2019年3期2019-07-12
- 下頜切牙根管形態(tài)300例錐形束CT影像學研究
的差異較大。下頜切牙是口腔中體積最小的牙齒,多為單根單管,但其根管系統(tǒng)復雜多變,尤其是唇舌側雙根管的存在,這在根管治療中經(jīng)常被臨床醫(yī)師忽略,從而導致治療失敗。近年來,CBCT以其輻射劑量低、掃描速度快、圖像分辨率高、通過其強大的軟件處理功能迅速形成清晰的三維圖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口腔臨床診斷及牙齒形態(tài)結構研究中[3]。本研究采用CBCT技術對300例患者的下頜切牙進行回顧性調查,觀察分析下頜恒切牙根管解剖形態(tài)結構特征,以期為臨床根管治療提供參考資料。對象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9年6期2019-06-10
- 成人骨性Ⅱ類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區(qū)牙槽骨面積錐形束CT研究
性Ⅱ類患者上下頜切牙牙根周圍牙槽骨面積的大小。方法:選擇骨性Ⅱ類患者45例,根據(jù)FMA角分為低角型15例、均角型15例、高角型15例。應用Dolphin Imaging11.5三維軟件分別測量上下頜切牙牙根周圍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橫斷面面積,采用方差分析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低角組患者上頜切牙在根頸1/3處骨面積最?。≒[關鍵詞]垂直骨面型;骨性Ⅱ類;切牙;骨面積;CBCT[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9)0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9年1期2019-03-01
- 連續(xù)弓絲結合片段弓技術縮短中重度切牙擁擠拔牙病例的矯治療程
失等問題[1]。切牙段中到重度擁擠的拔牙病例,使用連續(xù)弓絲技術,切牙先唇傾后內收,這種往復移動延長了矯治過程。片段弓矯治技術將牙弓分成前后3段,分別設計高效的矯治力系統(tǒng),能夠避免上述情況下的前牙往復移動[2]。然而片段弓技術臨床操作較復雜,需小心加力控制牙齒移動,患者會出現(xiàn)一定的不適感,而且操作無法交由助手完成[3]。所以在很多臨床情況下,適合將連續(xù)弓絲技術和片段弓技術的優(yōu)點相結合,為此,我們比較了連續(xù)弓絲結合片段弓技術與單純連續(xù)弓絲技術的矯治療程,現(xiàn)報告
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8年4期2018-10-09
- 切牙管與上頜中切牙牙根位置關系的CBCT研究
子藝 劉冉冉上頜切牙在三維空間的最終位置,是正畸醫(yī)生進行診斷及制定矯治計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其不僅在獲得令人滿意的咬合和面部美觀方面,在輔助發(fā)音和咀嚼等生理功能方面也發(fā)揮重要作用[1]。正畸力通過矯治器作用后牙齒發(fā)生移動的,其移動量和范圍與支抗設計有關,也受鄰近的解剖學結構限制,包括牙槽骨、舌、唇等[2,3]。Ackerman 等[2]詳細描述過牙齒移動的范圍,包括單純正畸治療,通過功能矯治器對生長發(fā)育做的掩飾性治療,以及正畸-正頜聯(lián)合治療;這3種治療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年3期2018-07-03
- 青少年下頜切牙根管形態(tài)的CBCT研究
有一定比例,下頜切牙通常為單根單根管,尤其是年輕切牙通常為粗大的單根管,根管變異情況更容易被臨床醫(yī)生忽略,從而導致術中遺漏根管繼而導致治療失敗。根尖片等常規(guī)X線片由于影像重疊等缺點不能準確反映下頜切牙牙根數(shù)目和根管形態(tài)。近年來,CBCT被廣泛應用于口腔臨床,成為研究根管解剖形態(tài)準確、可靠的方法之一[2]。國內外學者對根管系統(tǒng)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以磨牙或前磨牙居多,而對于年輕下頜切牙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次研究利用CBCT研究青少年下頜切牙根管系統(tǒng)的變異情況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年3期2018-07-03
- 下頜先天缺失兩顆切牙的非常規(guī)拔牙矯治體會
黃婧伴下頜切牙先天缺失的錯牙合畸形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常見,如下頜先天缺失一顆切牙或兩顆切牙。其中,下頜先天缺失兩顆切牙由于Bolton比例嚴重不調,給正畸臨床的矯治設計和實施都提出了挑戰(zhàn)。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種非常規(guī)的拔牙模式即拔除上頜雙側側切牙的方式矯治下頜先天缺失兩顆切牙的錯牙合畸形,旨在探討該方法在臨床的可行性,適應證及其優(yōu)缺點。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 以2011~2013年本院就診的10名伴有下頜先天缺失兩顆切牙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例,女6
當代醫(yī)學 2018年15期2018-06-06
- 關于使用牙位新標示法的說明
7、8分別表示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乳牙列:1、2、3、4、5分別表示乳中切牙、乳側切牙、乳切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本刊即日起采用上述牙位新標示法,請作者按此要求書寫所涉牙位。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年5期2018-03-19
- 關于使用牙位新標示法的說明
7、8分別表示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乳牙列:1、2、3、4、5分別表示乳中切牙、乳側切牙、乳切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本刊即日起采用上述牙位新標示法,請作者按此要求書寫所涉牙位。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年6期2018-03-18
- 上頜側切牙先天缺失治療的回顧性分析
病因之一。上頜側切牙是恒牙先天缺失中比較常見的牙位,在石家莊地區(qū)正畸患者上頜側切牙先天缺失的發(fā)生率為2.0%,約占所有恒牙(除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的11.4%,單側缺失與雙側同時缺失概率相似[1]。上頜側切牙的缺失會引起中切牙和尖牙的漂移和扭轉,出現(xiàn)前牙區(qū)間隙、上中線偏移、覆蓋過小、對刃甚至反牙合等[2]。當前可查到的文獻顯示對最理想的治療方案沒有清晰一致的意見[3]。本文回顧性分析19例上頜側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正畸治療,探討上頜側切牙先天缺失伴錯牙合畸形最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8年1期2018-03-01
- 正畸治療因皮圈導致上頜中切牙損傷的病例1例及矯治體會
用皮圈關閉上頜中切牙間隙而引起中切牙伸長的患者[1~3],其主要原因是用皮圈單獨套入上中切牙以關閉正中間隙,而皮圈滑入牙根尖處,致使牙槽骨吸收、牙齒伸長、脫位甚至脫落,給患者美觀、功能、心理等各方面造成極大的影響。本文結合病例對皮圈導致上頜中切牙伸長后的矯治進行討論。一、病例資料患者,男,16歲,8年前因上頜中切牙間隙于某診所行正畸治療,自述使用皮圈關閉上中切牙間隙,后發(fā)現(xiàn)皮圈消失、上中切牙伸長、牙齒松動,在當?shù)蒯t(yī)院口腔科局麻下取出皮圈,后未行任何治療;現(xiàn)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年1期2018-01-27
- 上前牙區(qū)角化齦寬度和牙齦厚度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右側上頜尖牙、側切牙和中切牙的角化齦寬度和牙齦厚度進行測量,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側切牙的平均角化齦寬度最寬,中切牙次之,尖牙最窄;中切牙的平均牙齦厚度最厚,側切牙次之,尖牙最薄。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角化齦寬度和厚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頜尖牙、側切牙及中切牙的角化齦寬度和厚度的相關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于20~32歲的患者,上前牙區(qū)尖牙、側切牙和中切牙的角化齦寬度和厚度之間的關系為正相關。上前牙區(qū);牙齦生物型;角化齦寬度;牙齦厚度;相關性分析早在1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7年11期2017-12-22
- 應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與多用途弓壓低下切牙的臨床療效比較
與多用途弓壓低下切牙的臨床療效比較田 園1,田 淳2(1.太原恒倫口腔國際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1)目的應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與多用途弓對下切牙進行壓低,比較治療前與治療后垂直向的位置變化,從而評價無托槽隱形矯治器與多用途弓對下切牙壓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例深覆牙合患者,均分為兩組,A組應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壓低下切牙, B組應用多用途弓壓低下切牙。通過測量治療前后X線頭顱側位片的下前牙垂直向位置的
山西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7年4期2017-10-20
- 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檢測年輕上頜切牙牙髓血流的探索
流儀檢測年輕上頜切牙牙髓血流的探索馬寧虎 肖剛 張媛媛 張林 賀舒陽 戴姍姍 李揚程 郭青玉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yī)院兒童口腔科,西安 710004目的 采用多普勒血流儀檢測年輕上頜切牙的牙髓組織血流量(PBF),分析年齡對PBF的影響。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檢測7~13歲兒童(兒童組)、18~25歲青年人(陽性對照組)的上頜中切牙和側切牙的PBF,以已行根管治療的上頜中切牙的PBF為陰性對照組。對各組PBF以及不同性別、牙位間的PBF進行比較,同時分析上頜
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7年5期2017-10-19
- 錐形束CT在上頜阻生前牙病因研究中的應用
)目的:探討上頜切牙阻生與上頜尖牙阻生是否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295例上頜阻生尖牙或阻生切牙患者為實驗組,295例年齡性別相匹配的無上頜阻生牙患者為對照組,治療前患者均接受錐形束CT(CBCT)掃描。在單盲條件下對所有的CBCT數(shù)據(jù)進行測量,獲得定性數(shù)據(jù)[阻生牙和(或)多生牙存在與否]和定量數(shù)據(jù)(頜骨和牙弓寬度)。分析比較上頜切牙和尖牙同時阻生組(IBIC)、僅上頜尖牙阻生組(OBIC)與僅上頜切牙阻生組(Ⅱ)和對照組(CC)各個指標的差異。結果
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6年6期2017-01-20
- 上頜切牙內收后其移動方向與牙根吸收間的相關性分析
150000上頜切牙內收后其移動方向與牙根吸收間的相關性分析葛伶伶肖聰趙同平何琳李新▲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口腔科,黑龍江哈爾濱150000目的探究上頜切牙內收后牙根吸收情況及上頜切牙移動方向與牙根吸收間的相關性。 方法選取2008年9月~2011年12月于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就診的12~22歲正畸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安氏Ⅱ1類,在正畸治療前后分別拍攝平行投照根尖片及頭顱側位定位片,測量上頜切牙的牙根長度、中切牙唇傾度、切緣點位移及根尖點不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年12期2016-07-22
- 錐形束CT在觀察幼兒期上頜乳、恒中切牙生長發(fā)育變化中的應用
兒期上頜乳、恒中切牙生長發(fā)育變化中的應用董宏偉1,2, 石四箴1,2(1. 石四箴口腔醫(yī)療中心,上海 200032; 2. 同濟大學兒童口腔醫(yī)學研究所,上海 200032)目的 觀察幼兒期兒童上頜乳、恒中切牙生長發(fā)育的動態(tài)變化。方法 拍攝46個1~6歲幼兒干顱標本上頜前牙區(qū)的錐形束CT影像,觀察上頜乳、恒中切牙在矢狀面上的生長發(fā)育變化,并對上頜乳、恒中切牙的牙冠寬度,牙體長度以及恒中切牙的切端硬組織厚度進行測量分析。結果 獲得了1~6歲組上頜乳、恒中切牙錐
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6年1期2016-07-07
- 正畸聯(lián)合治療對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移位的療效分析
對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移位 的療效分析伍貞蓉,李 桃,顧春明江蘇省泰興市中醫(yī)院口腔科,江蘇 泰興 225400目的分析正畸聯(lián)合治療成人牙周病患切牙移位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38例成人牙周病導致切牙移位患者(均采用正畸聯(lián)合治療),分析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切牙覆牙合、切牙覆蓋、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以及出血指數(shù)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所有患者均治療成功,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高度并沒有明顯變化(P>0.05),但是治療后切牙覆牙
中國醫(yī)療美容 2016年4期2016-05-25
- 上頜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造成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特征
阻生尖牙造成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特征郝靜,鄧潤智,李煌(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8)目的 探討上頜近中向埋伏阻生尖牙造成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特征。方法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就診的上頜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伴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青少年患者27例,獲取錐形束CT數(shù)據(jù),應用Mimics17.0軟件進行三維成像后,分析上頜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造成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特征。結果上頜尖牙近中向埋伏伴同側
海南醫(yī)學 2016年11期2016-03-06
- 上頜切牙前傾對上齒槽座角(SNA角)影響的頭影測量研究
50001)上頜切牙前傾對上齒槽座角(SNA角)影響的頭影測量研究石安田1,張瀚文2,劉鵬1,周勝君1,李靜1,周凡蓉1(1.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重慶404000;2.銀川市口腔醫(yī)院寧夏 銀川750001)目的:探討正畸治療后上頜切牙前傾是否會引起上齒槽座角(SNA角)的變化。方法:實驗組由25例(男12例,女13例)安氏Ⅱ類2分類患者組成;對照組由25例(男12例,女13例)上頜輕度擁擠患者組成,在正畸治療過程中上頜切牙僅需少量移動或不需移動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5年1期2015-09-23
- 兒童上頜正中多生牙在乳牙期恒切牙萌出前拔除對中切牙萌出的影響
位,常見上頜恒中切牙之間,呈錐形,多生牙的數(shù)目有一個或數(shù)個,可單獨或成對發(fā)生,多生牙占據(jù)了恒牙的位置,造成牙例擁擠或產(chǎn)生間隙[1]。國外報道發(fā)生率1.04% ~2.00%[2],國外1% ~3%[3]。上頜中切牙間隙過大是青少年常見的錯畸形。國內外文獻提及此類畸形有時與正中多生牙的存在有關,但對兩者的關系如何,對摘除多生牙的時機及摘除多生牙后此種間隙的自行調整關閉情況等均缺少論證或報道[4]。為此,筆者收集90例4~6歲上頜乳門牙間或腭側存在多生牙臨床病例
吉林醫(yī)學 2014年1期2014-09-10
- 切牙管與上頜中切牙牙根位置關系的CBCT研究
2)·齒科美容·切牙管與上頜中切牙牙根位置關系的CBCT研究戴靜桃1,2,李平1,2,李安2,王臻1,唐尤超1(1.暨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惠州口腔醫(yī)院·惠州市口腔醫(yī)院廣東惠州516000;2.暨南大學醫(yī)學院廣東廣州510632)目的:應用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切牙管與上頜中切牙牙根的位置關系。方法:選取2009~2013年來我院種植科擬行上中切牙即刻種植患者180例,男女比例為1:1,通過CBCT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4年22期2014-02-14
- 混合牙列期上頜前部多生牙伴恒切牙嚴重扭轉的早期治療
頜前部多生牙伴恒切牙嚴重扭轉的早期治療史昊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醫(yī)院口腔科,內蒙古 錫林浩特 026000)目的 分析混合牙列期兒童上頜前部多生牙伴恒切牙嚴重扭轉的早期治療時機、治療方法和效果以及矯治的必要性。方法 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錫盟醫(yī)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的上頜前部多生牙伴恒切牙嚴重扭轉的替牙期兒童12例,平均年齡7歲8個月。所有病例的多生牙予以拔除后轉診正畸治療。采用“2×4”矯治技術或加上頜前部分裂簧擴弓輔助治療。結果 經(jīng)過6~8個月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年1期2014-01-25
- 應用錐形束CT診斷上頜埋伏尖牙造成的切牙根吸收
的危害是造成鄰近切牙的牙根吸收。文獻報道,在9~15歲的青少年中,48%的切牙牙根吸收是由于埋伏阻生尖牙造成[1]。埋伏阻生尖牙在常規(guī)的曲面平展片、根尖片、上咬合片等二維X線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尖牙牙冠與切牙牙根影像重疊,使正畸醫(yī)生難以準確判斷和制定正確的治療計劃。近年來,錐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現(xiàn)使口腔正畸學迎來一個全新的三維分析時代,對診斷埋伏尖牙的空間位置和造成切牙的根吸收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3年11期2013-12-03
- 正畸治療前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效果分析
畸治療前后的上中切牙的牙根部位形狀與長度,比較病患在經(jīng)過正畸治療前后的上中切牙牙根的吸收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討論并分析采用正畸方法治療前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臨床狀況特點,總結并分析其治療前后傷重切牙發(fā)生牙根吸收的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曾經(jīng)收治的經(jīng)過正畸科資深牙醫(yī)治療的患者120例作為觀察對象,保證患者的病歷資料有經(jīng)過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正畸治療前后的全部口腔的清晰曲面斷層可查,其中男性患者共有73例,女性患者有47例,年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3年10期2013-08-15
- 短根牙急性挫傷后發(fā)生牙根內吸收1例
被筷子硌到左上側切牙,疼痛3 d左右;近3個月發(fā)現(xiàn)該牙牙色逐漸變暗變紅。否認其他外傷史。檢查:安氏Ⅰ類錯牙合,上頜側切牙輕微腭向,與對頜側切牙、尖牙反牙合,兩側側切牙牙位對稱,左上側切牙牙冠發(fā)紅透光,其他牙齒外觀正常。X線片示:22根冠內吸收;12,11,21均為短根牙,12根尖形態(tài)尖銳,為短銳根(圖1)。診斷:22急性挫傷后牙根內吸收。轉診外科拔除。本病例無吸收前初始X線片,只能從目前根尖片判斷,兩側中切牙均為短根,完全對稱相當,依此類推22牙根可能也類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2年12期2012-09-20
- 下頜多個前牙雙根管病例報告
京100191)切牙及尖牙雙根管已分別有研究和病例報道[1-3],本病例特點為下頜切牙及尖牙均為雙根管?;颊吲?,56歲,漢族。于2010-05來我院門診就診。主訴:下頜前牙咬合痛1周,2年前曾在外院治療過?,F(xiàn)病史:治療后一直咬硬物不適,偶有冷熱痛。近1周不敢咬合,口服抗生素無效。既往史:前牙否認外傷史,全口多個牙進行過復雜治療及牙冠修復??谇粰z查:下頜前牙區(qū)重度磨耗且伴有齲損及切端缺損。41、42、31均可見充填體,41唇側牙齦壓痛。41、31叩痛,不松動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2年10期2012-09-20
- 下頜恒切牙融合伴畸形舌側尖1例
診1例左下頜恒中切牙融合伴畸形舌側尖的患兒,報告如下?;純耗校?歲,因下頜乳切牙滯留伴恒牙畸形就診。口腔檢查:左下頜一個過大乳切牙,Ⅲ度松動;41、31、32萌出,31、32牙冠融合,舌側面融合處有一畸形舌側尖(圖1)。家長述患兒下頜先天缺1個乳切牙,無牙齒外傷史,無全身性疾病,無家族遺傳史。父母雙方恒牙列完整,否認母親懷孕期間X線照射史,否認異常藥物接觸史。診斷:71滯留,31、32融合牙,72先天缺失。治療:局麻下拔除71; 口腔衛(wèi)生宣教; 待31、3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12年11期2012-02-05
- 錐形束CT在上頜阻生尖牙診斷中的應用
據(jù)阻生尖牙和鄰近切牙的接觸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阻生尖牙與鄰近切牙有接觸者(有接觸組)和阻生尖牙與鄰近切牙無接觸者(無接觸組)。1.2 方法 患者初診時常規(guī)拍攝全頜曲面斷層片,發(fā)現(xiàn)有上頜阻生尖牙后,采用DCTPRO-45型錐形束CT機(VATECH Co Ltd,韓國)對患者顱部進行掃描,管電壓90 kV,管電流10 mA,掃描時間24 s。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技術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層厚1.0 mm,
天津醫(yī)藥 2010年5期2010-07-21
- 非對稱性拔除上切牙矯治8例分析
重的牙。拔除上頜切牙屬于非常規(guī)拔牙,但對于特殊病例可以拔除上頜切牙,爭取保留 28顆牙齒的牙列[1]。如根尖病變嚴重不能保留的,牙根短小的,切牙牙根發(fā)育異常的,尖牙阻生引起切牙根吸收等情況可以拔除上切牙。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07年 1月至 2010年 1月河北省唐山市南堡開發(fā)區(qū)醫(yī)院口腔科各類錯合需要矯正且需要拔牙的病例 8例。包括上頜切牙根尖病變嚴重,牙根短小,切牙牙根發(fā)育異常,尖牙阻生引起切牙根吸收等情況,其中男 2例,女 6例;年齡
河北醫(yī)藥 2010年14期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