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豪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里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構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價值體系,形成了豐富的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以及宇宙?zhèn)惱淼牡赖乱?guī)范體系和道德教育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當今時代,我們更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學生正面臨著這種復雜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堅持立德樹人,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從少年兒童抓起,在少年兒童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適應少年兒童的年齡和特點,主要是要做到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等。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編寫依據
新教材就是根據以上十八大精神和《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2016)編寫而成,是符合初中學生生活的邏輯和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的。
例如,在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新教材“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這節(jié)里提到,“珍愛生命”,“生命教育——向死而生的教育”,是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死亡,更好地體會生的意義。
二、教材編寫理念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
本冊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并將之貫穿始終。在具體落實上,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些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有機滲透其中。如:
“少年有夢”——愛國
“感受生命的意義”——敬業(yè) ——平凡中閃耀的偉大;
“網上交友新時空”——誠信 ——其復雜性的探討;
“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親子關系、與其他生命關系” ——友善
教材的每個學習主題背后都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引領。例如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P7閱讀建議書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引領 。
2.注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首先,教材語言盡可能引入傳統(tǒng)文化經典,如在談到少年要立志,“相關鏈接”中引用《格言聯(lián)璧》的一段話:“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接著,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勉勵學生不僅要立志,更要勤奮,不斷地努力。
其次,在案例選擇、活動設計等方面也盡可能安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例如,在探討“學習”這一話題時,把“學習”的繁體字用說文解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引發(fā)學生興趣,然后從《禮記·月令》中對“學習”的論述開始,展開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內涵。
最后,在對文化內容的處理上,教材不僅僅是引經據典,而且積極思考和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圖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運用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身上流淌著民族文化的血脈,以民族精神豐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下面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103-104頁運用活動,就是讓學生感受到身上流淌著民族文化的血脈,以民族精神豐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準確把握學科特點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課程,教材體現(xiàn)了綜合性、過程性、實踐性特點。例如,在“家的意味”中,從“家規(guī)”“家訓”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別探討了“中國人的‘家”,體味中華文化深厚的韻味和豐富的內涵,同時又滲透有關孝親敬長的法律規(guī)定,將道德和法律有機融合。
同時,教材注重過程和實踐,改變簡單告知對與錯的方式,走向雙向、平等的交流與開放的對話,通過實踐整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目標。
如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100頁,在探討“愛護身體”時,選取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引用學生常見的各種觀點進行碰撞交流,引導學生認識愛護身體、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tài)度。
4.科學遵循育人規(guī)律
學生道德與法治水平的發(fā)展,從觀念認識、體驗內化到踐行反思相融合、循環(huán),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此,教材以欄目來精心搭建教和學的腳手架,通過設計與青少年生活貼近并喜愛的活動,在討論與分享中達成共識。
三、教材內容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走向新的學習生活,與同伴、老師和家人的交往,核心詞是成長,以成長為核心,涵蓋、整合有關學習、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話題。從引導學生生活、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依據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的相關要求,本冊教材設計了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如本第一單元,作為對初中生活開端的理性闡述,具有統(tǒng)領全套教材的意義,既是學生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起點,也是全套教材建構的邏輯起點等。
為了貫徹新教材編寫三方面依據,深化新教材編寫四方面理念,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做呢?
一,堅持依托知識,但一定是超越知識,導向價值認同和行為踐履。
二,體現(xiàn)思想性與人文性,堅持價值引導。
三,注重行為指導。盡可能做到具體化、易操作,提倡行為踐履、行為改善,激發(fā)學生用行動改變個人現(xiàn)狀、改變周遭現(xiàn)實的意愿。
例如在每框教材中“運用你的經驗”環(huán)節(jié),或設置情境或活動導入,旨在進行學生經驗的引入,與較為典型的學生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正文聚焦主題,正面陳述觀點、原則;進一步展開討論或對話,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鋒、聚焦,繼續(xù)正面陳述更為普遍的價值通則;最后進行相關行為和行動能力方法的指導。
總之,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在教研引領下用好教材。立足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新教材的使用,帶動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重視研究評價方式的改革,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