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
摘 要:正作為我國最古老且最富于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之一,箏是中國傳統音樂發(fā)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現代古箏演奏呈現出其獨有的特質,即在演奏中既有對傳統箏技藝的沿襲和繼承,又有新的技術創(chuàng)新。一、現代古箏演奏對傳統的繼承(一)演奏中"左手司按,右手司彈"技巧的傳承"傳統箏曲的音樂風格是‘音'‘韻'相結合,平衡發(fā)展的音樂風格。從技術角度講,是在左手的潤飾技法和右手的取音技法支持下形成的,這一風格的技術核心是右手以取為主,左手以韻為主,琴碼兩側演奏技術平衡發(fā)展。
關鍵詞:古箏藝術;創(chuàng)新;傳統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137-01
古箏是中國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箏演奏作為雅俗共賞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王侯將相抑或平民百姓,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擁簇。在當今音樂交融的時代,如何讓古箏這一擁有豐富歷史的樂器煥發(fā)出新的時代生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古箏作為漢族的傳統樂器,在戰(zhàn)國時則盛于秦地,在后朝中五弦竹制箏演變?yōu)槭夷局乒~,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yōu)殚L匣形共鳴結構。那時,古代藝術家們留下了眾多至今能夠耳熟能詳的鴻篇巨制,例如《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
現當代以來,王昌元的《戰(zhàn)臺風》使得古箏的演奏技巧從“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掃搖扣刮”等新的演奏技巧;趙曼琴創(chuàng)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chuàng)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并創(chuàng)作了《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新時期的經典曲目。
90年代古箏創(chuàng)作迎來了百花爭艷的春天。作曲家們參與箏曲創(chuàng)作,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jié)調式的色彩,借鑒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huán)疊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革。在這些箏曲的定弦中,就為轉調準備了條件。不同音區(qū)還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qū)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為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回歸。音程的變化又為新的音樂語言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僅就和弦而言,二十四個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在傳統古箏中只有“135”和“613”兩個。除此以外,傳統古箏轉調困難,缺音少律,限制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嚴重的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為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海內外曾經有許多演奏家和樂器制作專家繼續(xù)對古箏進行研制改革,他們先后提出了許多方案,研制出很多“轉調箏”。
對古箏進行的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改進,應該是新箏的成功研制,這是古箏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原先的古箏改革更多地體現在弦數的增加上,而新箏的改革突破了這一界限,從另一個角度來改進古箏,其意義甚至高于原先對古箏的一系列改革。新箏在完全斷承了原有的五聲音階演奏方法基礎上,徹底打破了數百年來五聲音階對古箏表現力的限制,使古箏可以方便地轉調,并具備了十二平均律,在理論上它的和聲功能幾乎可以和鋼琴媲美,這是古箏歷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新箏的出現解決了很多問題,它不但可以轉調,還在保證五聲音階的前提下具備了七聲音階,甚至可以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來定音。新箏巧妙地利用了中置箏碼、兩個演奏區(qū)同在一架箏上有機結合等方法來解決缺音問題。新箏箏碼位于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區(qū)為七聲音階弦序排列,右演奏區(qū)為五聲音階弦序排列,這樣就解決了繼承與發(fā)展的矛盾。我們既可以利用右演奏區(qū)來完成任何一首屬于五聲音階體系的樂曲,也可以利用左演奏區(qū)來演奏基于七聲音階體系的作品。如果左右演奏區(qū)聯合使用,則可充分發(fā)揮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弦序排列的特點,演奏各種復雜樂曲。如果將左右演奏區(qū)的音階弦序稍加調整,便具備了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音,在理論上具有和鋼琴一樣的功能。這樣,它就可以適應任何基于十二平均律的樂曲有演奏。更為值得稱道的是,在具備十二個音的同時,右演奏區(qū)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關系仍然保持不變,音位排列仍然是五聲音階排列雖然是五聲音階排列,完全可以滿足一般五聲音階樂曲演奏的需要??梢哉f,傳統古箏所具備的功能,新箏完全具備;而傳統古箏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新箏則很容易解決。
參考文獻:
[1]趙毅.古箏遙指和音色構成技術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01).
[2]王曉紅.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6(z1).
[3]李婉芬.箏技遙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04).
[4]郭雪君.王僎之和浙派古箏[J].中國音樂,1993(02).
[5]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考級合編,邱大成執(zhí)行主編.全國古箏演奏(業(yè)余)考級作品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6]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2).
[7]中國古箏藝術第六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
[8]聶希玲.古箏入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