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歐 許世軍
【摘 要】分析物理等自然科學學科特點,基于課程群混合教學理念,建立利于科技素養(yǎng)培育的物理課程平臺。結合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水平,研究了幼兒科學活動的特點,提出小、中、大三個年級的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方案,及其實施原則。該研究可有效促進幼師開展科學教育。
【關鍵詞】學前教育;科學領域;物理
中圖分類號: G6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5-0074-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5.031
【Abstract】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science subjects such as physic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the teaching idea, set up physics course platform for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cy .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selec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al principles for preschoolers. This stud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Pre-school education; Scientific fields; Physics
科學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科學教育、科技素養(yǎng)培育的必然性,尤其是在幼兒全面發(fā)展中科學教育對養(yǎng)成科學思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如何選擇適合的內容?毋庸置疑,以適合學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選擇的原則。在此原則下,本文研究了科技素養(yǎng)培育模式中的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知識如何有效融入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
1 物理課程的科技素養(yǎng)培育模式
提出了集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個體學習的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內、課外、紙質、電子、平面、立體多種方式獲得多種學習經驗;多種教學手段和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優(yōu)化;綜合式考核;無所不在的感知、計算、知識、閱讀。與此相對應,青少年群體“成長性”科技素養(yǎng)應具備五種能力(閱讀能力、運用數學能力、科學預測能力、探究能力、解決與科學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因此構建交叉性、趣味性、探索性、工程性的分層次基礎課程教育教學平臺,體現兩種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混合”與“無處不在”,開展科技素養(yǎng)培育。
2 學前兒童科學活動內容的特點分析
分層次的理科基礎課程平臺上的科技素養(yǎng)培育模式延伸到學前兒童科學活動中,更需“混合”與“無處不在”。
(1)物理相比其它科學學科更具優(yōu)勢。物理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源自于古希臘哲學,是其它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基礎。此外,對于物理學中的運動、力等基本概念,不僅生動、有趣、接地氣,而且其內涵、外延、方法均可類比、延展,富有啟迪性,兒童可以操作其中的物理量來引起變化[1],這符合國外學者兒童科學活動選擇的三大準則[1-2]。
(2)各自然科學知識可隨年齡而引入。面對生物學科,若處理不當會傷害幼小兒童的情感。因為化學描述物質結構的變化,往往不由幼兒的操作而變,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化學與生物在小班的科學操作活動上的占比應低一些。對此類學科內容,宜多選擇觀察性的化學、生物,此外可以選擇淺顯的地理知識以呈現給幼兒。
3 學前兒童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方案
(1)對小班,以具體操作為主、觀察為輔,重點選取物理學內容。小班幼兒處于行動思維強烈期,主要靠自己的行動獲得認知,所以在科學活動安排中多安排兒童可親手操作的活動:拿捏物體、感知物體軟硬和形狀等物理特征(聞、嘗味道屬于化學特征);為了安全一般不建議在幼兒園小朋友中進行演示模仿;扔物體,感受物體的運動、自己力的大小位移和物體質量間的關系。
(2)對中班進行具體操作與觀察并重,適當加入生物、化學內容。中班幼兒經過一年的在園生活和身心的發(fā)展,逐漸有了任務意識等。對于中班的幼兒,一方面,可繼續(xù)深化子小班進行的物理領域相關活動,但是在嚴謹性和內容的深度上應比小班更深一層,實現認知的螺旋上升。對于生物、化學等,可以基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簡單、安全的幼兒自我小實驗操作。
(3)對大班生,以觀察思考為主,輔以具體操作。大班幼兒的抽象思維逐漸萌芽,可以通過動畫、視頻、演示實驗獲取知識。教師要引導幼兒對現象進行思考、加工,然后通過簡單操作來證明自己的想法。
4 實施科學教育活動的原則
(1)科學性是第一位的。此科學性是指,教師向兒童呈現的知識、方法和態(tài)度要符合事實和科學精神,教師課程內容及其呈現形式須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并且科學活動內容都是基于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切忌揠苗助長。
(2)趣味性是關鍵??茖W教育活動中的內容、方式均需體現趣味性,否則會挫傷其認知積極性,甚至其認知健康??刹扇∪の恫键c、趣味事例牽引、混合方式保障、趣味引入、案例點綴、事例剖析、藝術吸引、教學激情點燃、師生互動助興、多種手段配合等策略。
(3)實施綜合性活動內容。幼兒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各項能力均需要發(fā)展。教師可將科學教育內容與語言、藝術等相互融合;兼顧各個領域的能力發(fā)展,不可將科學領域與其它領域割裂;各自然科學學科之間的內容也要機聯(lián)系。
5 結論
通過對科學教育內容特點的分析和物理學科本質的探討,提出小、中、大班科學教育內容選擇方案和實施三原則,利于奠定兒童科學思維培養(yǎng)基礎,可有效促進幼師開展科學教育。
致謝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劉建君老師的指導,以及陜西省學前教育研究重大項目(ZDKT1702)的支持,作者對此一并感謝。
【參考文獻】
[1]Copple, C., Sigel, I., & Saunders, R.Educating the young thinker.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M].New York: Nostrand Co,1984.
[2]Piaget,J.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M].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