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峻峰
【內容摘要】人文精神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所著力培養(yǎng)的學生必須具有的精神,本文從使用人文性文本、貼近生活的寫作訓練、自然的常規(guī)教學方式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精神。
【關鍵詞】人文精神 感受生活 寫作訓練 教學方式
隨著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fā)展,各種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沖擊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學生們面對著紛繁蕪雜的眾多內容,常常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再加上或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一些社會現(xiàn)實,有時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灰色,灰色的精神世界如何創(chuàng)造多彩的未來?這時需要有一種精神使他們“站”起來,這時就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價值,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最高追求①。學生雖然每天接受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缺乏人文精神,因為人文精神在口頭上、試卷中是無法呈現(xiàn)的。人文精神來自于人自身經過人文知識和人文行為的內化、整合,從而形成的主體思想、情感等生命意識,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人的內涵的體現(xiàn)。作為肩負教育社會未來的棟梁重任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利用好各種方法塑造學生高尚而健全的人格情操,這是國家、社會、家庭等各方面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人文精神的實際需要。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配發(fā)的具有人文性的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雖然素質教育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初有成效,但升學的巨大壓力和繁重的課業(yè)負擔讓學生的課余時間所剩無幾,平時空閑時學生很少看書或根本不看書,語文課的閱讀時間也被壓縮得少之又少,沒有大量的閱讀怎會有深厚的文學積淀,又怎會有文學感受力,更何談人文精神呢?經過精挑細選的語文課本、讀本甚至選讀中的文章,往往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讓學生通過泛讀、精讀等方式,仔細品味文本字里行間飽含的人文情懷。例如,《項脊軒志》中從種種家庭瑣事流露出的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天倫之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體現(xiàn)出的舍我其誰,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胸懷;《想北平》中老舍先生對故鄉(xiāng)北平和對祖國熾熱的愛;《最后的常春藤葉》中普通人之間的互幫互助的友愛、自我犧牲精神;李白的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灑脫形象;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所有人類具有的美好品德,都可以從手邊的文本中得到教化,這些對滋潤學生貧乏的精神心田,奠定學生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閱讀,大量讀,廣泛讀,對于有些學生來說也只是走馬觀花完成任務式的,未曾用心感悟體會。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來促使學生深層閱讀,或寫小隨筆或寫讀后感或寫大作,都可以。小隨筆、讀后感是讀完文本后有感而發(fā),隨性而為。大作,在江蘇的分值是70,是任何學科任何題目都比不了的,因此語文有“成也作文,敗也作文”的說法。盡管如此重要,有些學生的作文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于是老師們絞盡腦汁地幫助學生,教方法、教套路,讓學生去套。學生或坐享其成或奉為圭臬,不去思考,只按套路,因此作文也就千人一面、干癟無趣了。文章“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而學生的作文不是內心的真情實感,即使是有一點感情,也顯得虛情假意。其實,生活會帶給學生很多啟示,生活中有許多可以選用的題材,只是學生缺少走進生活的眼光,不能把生活中的點滴提升到理性的角度。在教學了《鳥啼》之后,指導學生寫作《靜聽聲音》,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讓學生聆聽身邊的各種聲音,家人、朋友甚至是自然界的,這樣就不會寫成空洞、沒有生活積淀、不知所云的聲音。
再次,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回歸自然的常態(tài)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科技的進步很快武裝到了課堂,從最初的粉筆板擦黑板到錄音機磁帶再到現(xiàn)在的電腦多媒體教學,任何一種都有它的實用性。語文課堂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課堂,因此不能一味追求課堂上的“熱鬧”,一會兒一個視頻讓學生開懷大笑,一會兒一個音頻讓學生淚流不止;一會兒吵吵嚷嚷爭論不休,一會兒沉默肅穆一潭死水,熱鬧過去了,學生可能什么都沒留下,什么都沒學到,什么都沒感受到。這樣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學有所悟,感受到語文的文化氣息,感受到語文的真善美。這就不能在課堂上只是強調詞語的含義和文法的規(guī)律,運用大部分的時間去煩瑣分析,切割“文本”,讓課文固有的美,蘊含的人文精神消失在條分縷析的解剖中。無論是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詩歌,無論是情節(jié)沖突曲折的小說還是戲劇,都可以讓學生抓住體裁特點去閱讀,去感受。比如教學散文名篇《想念地壇》,學生可能一遍讀不懂,就會煩躁地放棄閱讀,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安靜”“零度”“柔弱”這三個詞作為貫穿全篇的神,多讀多想,去感受作者從頹喪到積極的人生轉變,從而培養(yǎng)學生面對逆境時的勇敢與堅強。
總之,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靈魂,最終達到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目的,而且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讓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成為有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的人,才是語文課堂所要培養(yǎng)的人文精神。
【注釋】
① 葛翠柏、王正倫、唐永干. 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文科學基礎簡說[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掘港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