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蓮
摘要:文化是語言的靈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離開文化,語言教學是空的,是無法長久的。教師在教授英語時,要讓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掌握英語。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意義,提出了文化滲透的途徑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英語教學;必要性;文化意識;意義;途徑
在2000年頻布的《英語》教學大綱(高職高專版)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使學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更好地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能適應我國社會、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需要。而在實際教學中,受教師文化素養(yǎng)、教學設備、考試手段、教學材料、教學課時、學生生源等的影響,大家都特別注重詞匯、語音、語法和習語的學習,而忽視英語國家文化學習,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或高分低能,也就是會考試,而不能靈活和得體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意識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語言學家認為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背后,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許多英語學習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沒有文化背景時,感覺在學冷冰冰的符號或聽毫無趣味的聲音,很快就失去興趣或為了考試,硬著頭皮,勤學苦練,最終結累了可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但閱讀原版的英語作品會很吃力,也難以輕松地與西方人交流,有時還會引起對方的誤解或不悅。這就是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而引起的。英語不僅要作為知識來掌握,更要作為一種語言,一種交流工具來使用。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運用英語時,不僅要“合乎語法”(grammaticality),而且要恰當、得體(appropriateness),可以為人接受(aceeptability),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傳授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語法知識,也不可忽視語言背景,文化的滲透。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國家文化背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結合得越好,學習者的興趣越高,跨文化的英語交際能力越好。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把文化教學貫穿于外語教學當中便能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讓沒有生命的、枯燥的一個個單詞和語法變得鮮活起來,從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一步增強英語語言感受能力。在學Easter這個詞時,筆者先放了一小段由美國總統(tǒng)夫婦親自主持的在白宮舉行的Easter活動的視頻,再展示耶耶穌受難和復活的畫作,由此引出Easter的歷史、習俗、時間、寓意、演變等,也擴展和延伸了語言的學習,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2.有利于提升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學過程是要幫助學習者培養(yǎng)良好的的交際能力。語法、語音錯誤會讓人無法準確地表達意思,也就是語不達意,而文化錯誤往往會讓交流者之間產(chǎn)生嚴重誤會,甚至敵意。受條件所制,目前我們的英語教學主要依賴于教師、教室和教材,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達到預期的語言知識學習,如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學會準確的語法知識等,但缺乏真實的交際語境。而語境對交際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語境涉及肢體語言、思維習慣、歷史習俗等,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如大家都熟悉的一個詞fine,表示好的意思。但美國人用詞都會夸大一個程度,在有些語境里fine等同于bad,它給人不耐傾,不情愿,很勉強的感覺。如你和一個美國人聊天,彼此很愉快,他友好地提議:Shall we get coffeenext Friday?你很樂意,但如不了解美國人的用詞習慣而回答Fine,他會認為你怎么突然變臉了。而英國人說話又比較婉轉,在交流時要觀察肢體語言,前后交流的內(nèi)容,注意領全。如英國人在與人談活時說:l am sure its myfault.他的意思往往是Its your fault.如不理解,聽的人會想:Why do they think its their fault?以下二張表很能說明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
3.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完整發(fā)展
在英語教學中結合教學內(nèi)容,巧妙穿插文化背景內(nèi)容,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接受西方文化和藝術的熏陶,從而真正地去感受文化的美感。教育最大的意義在于喚醒和鼓舞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讓他們有所思。單純的語音、詞匯、語法是無法達到目的,只有文化才能完成這個使命。在講《新技能大學英語》Unit5《MakeEvery minute count》時,筆者用PPT先播放了幾張現(xiàn)任美國第一女兒伊萬卡及她和家人的照片,問同學對她的印象,同學都說漂亮、幸運。接著筆者又介紹,除了第一女兒、三個孩子媽媽的身份,她還畢業(yè)于名校,曾經(jīng)是超級模特,現(xiàn)在是設計師,擁有自己名字命名的珠寶、服裝公司,是特朗普商業(yè)集團的副總裁,剛剛還被聘為白宮的顧問。有同學又說她靠總統(tǒng)爸爸。筆者說,據(jù)外媒報道,她是隱身總統(tǒng),爸爸能獲勝,靠的是她?!巴?!這樣??!How does she make it?才三十五歲的她怎么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同學們發(fā)出驚呼。筆者放了一段伊萬卡的訪談,她提到自己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時間管理,再者,她相信美國精神,強調(diào)個人奮斗,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同學們似乎很震撼。
4.有助于提高閱讀原版英語材料的理解力
在讀原版英語著作時,面對同樣的一句話,同樣的一篇文章,英美國家的人可能會發(fā)出會心一笑,或哈哈大笑,或扼腕長嘆,而中國人很可能一頭霧水。為什么?由于缺乏文化背景內(nèi)涵,盡管已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很多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只是局限在字面上,看不懂文字里的幽默,捕捉不到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如:Tom playedvideo games in class yesterday.He played againtoday.Hi s behavior would try the patienee ofJob.如果對英美文化知之甚少,你就難以理解第三句的意思。這里Job是指《圣經(jīng)》里的一位名叫約伯的圣徒,而不是工作。約伯非常正直,敬畏神,遠離邪惡,他的堅強和忍耐常被當作信徒的榜樣,所以try the patience ofJob是一個典故,可以翻譯為讓人忍無可忍。此類用詞,英語里比比皆是。詞匯、語法和文化是閱讀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不重視英美國家的文化學習,英語閱讀水平就難以提升。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1.教師要更新觀念,不斷學習
教師作為教學的引領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英語文化素養(yǎng)對教學的成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意識到文化因素在跨文化英語交際中的重要地位,要轉變傳統(tǒng)的重語言知識傳授而輕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把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而在英語教學中要傳授充分的英語文化信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英語國家文化意識,教師就應當具備深厚的語言文化知識,必須深入細致地學習我國和英語國家文化,做到融會貫通,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為改善英語文化教學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此外,文化和藝術在不斷更新,因此教師應該多花心思去整理,了解文化差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做一個學習型教師。
2.閱讀經(jīng)典著作,深入了解外國文化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學到地道的英語的同時,還可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力,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徑。英美文學題材多樣,涉及地理歷史、經(jīng)濟政治、民俗風情、民間傳說、名人等各個方面。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教學內(nèi)容,推薦給學生作為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增加課外閱讀,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英語國家文化。如暢銷書《Zero to One》講的就是美國馬云,對青年大學生肯定有吸引力。
3.教學手法多角度、多元化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給英語教學帶來挑戰(zhàn),讓英語教學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海量的英語學習平臺,如各種廣播、各種微課、各種直播課和電視節(jié)目,讓學生可多渠道地獲取英語知識,接觸地道的英語,不再只是教材、BBC和VOA。因此,教師要順應新時代的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課堂,采用靈活、有趣和多樣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滲透文化信息。如做課件時,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多增加文化背景知識;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精心設計預習任務,讓學生上網(wǎng)查閱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在《新技能大學英語》里有篇關于志愿者的閱讀材料,出現(xiàn)Mother Teresa,但同學對其知之甚少。筆者就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去查這個人物信息。這樣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了解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充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此外教師更應該和學生建立更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有利于開展多元化教學。
4.利用英語教材中的文化滲透點
教材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材料,教師要精心備課,擅于挖掘語言知識中的文化滲透點,建立二者間的聯(lián)系,通過課堂教學隨時給學生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知識。比如,在講到owl這個詞時,可以補充說明這個詞可比喻人,在英國文化中比喻機警的人。如果不理解英國文化,按中國文化理解,就以為是邪惡的人。還可結合教材,指導學生通過聽英語廣播,觀看原版英文演講、電影、訪談、脫口秀等,直觀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領會相關的文化知識。開學第一節(jié)課,筆者就組織同學觀看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的開學演講,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語言不能獨立于文化而存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學習者才能深層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師要轉變觀念,加強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在重視英語詞匯、語音和語法教學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內(nèi)涵對語言的影響,利用各種條件,使用各種方法,把握文化滲透的時機,加強對學生文化的導入和意識培養(yǎng),以此提升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