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
摘要:任何文本都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任何文本都需要引用和轉換其它文本,同時也需要被引用和轉換,從而和其它文本建立一種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這些彼此相互關聯(lián)就稱為互文性。翻譯是一種互文性的語言轉換過程,它是對語言、文本、文化和思維等進行的語言轉換活動?;ノ囊鈭D是一個特定的普遍符號描述,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要以實現(xiàn)互文意圖作為翻譯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互文性 意圖 翻譯
互文性的定義最早是由法國著名的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其后又得到如巴赫、梅森等著名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互文性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由于互文性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互文翻譯也獲得了廣泛關注。無論是語言方面的互文符號還是文學中的互文意圖都對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譯者要使互文意圖在翻譯中實現(xiàn),需要采用不同翻譯方法進行通順、準確的互文翻譯。而且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要保留互文符號,實現(xiàn)互文意圖。
一、互文性理論的由來及其啟迪性
互文性又稱文本互指性?;ノ男岳碚撟畛跤芍枌W家朱麗婭·克麗斯蒂娃提出的?;ノ男岳碚撌窃谂薪Y構主義不合理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對巴赫金的對話和復調理論的總結中提煉出來的一套理論。朱麗婭·克麗斯蒂娃將互文性定義為符號之間互換的過程。由此,每個文本的系統(tǒng)都變成了系統(tǒng)互換的活動,但是互文并不是簡單的一部作品中每部之間的語境聯(lián)系,值得一提的是,互文性更能體現(xiàn)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在文本中存在語言系統(tǒng)和其它文本變形后的痕跡。著名學者德里達索性將文本看作一種符號印記,是對自身之外的文本之間進行的聯(lián)系。實際上,互文性的提出是要體現(xiàn)互文意圖在翻譯中的實現(xiàn)。
每個文本都是通過在以前文本的痕跡或記憶的基礎上提出的,或者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轉換中形成的。巴特曾經說過任何文本都是互本文,在一個文本中,不同程度的形式和各種容易辨認的形式的互本文都存在著互文性,每一個本文都是對曾經的引文的新部分。處于不同空間和時空的每種文本之間都存在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從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本系統(tǒng),形成文本的符號和關系網絡。因此,與其說獨特性,不如說是在其他文本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痕跡。所以應該重點把握關系的獨特性??梢?,互文性的特點旨在語言的文本的關聯(lián)性和綜合性。在語言的翻譯活動領域,要從文本的本質上看互文性的特征,在與其他文本進行交織時,如果文本一旦產生,就會進入不停反復和互相取代的模式。對翻譯的作品來說,文本內容要進行封閉,從而成為網絡中的網眼,對文本織體中的鏈接進行綜合,而且要不停的涉及互文意圖中的符號印跡。通常所說的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只是一個理想的概念,因為所有的文學都是互為引用,都是從其它文本中進行復制或者改編的,一部獨特的作品與其周圍作品沒有固定的界限,作品之間都是進行漣漪般的擴散和交融,并且一直處于相互影響和轉換的活動中。單個文本的獨創(chuàng)性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一互文性理論使得翻譯研究者和翻譯實踐者對其探究互文性的關系。從表象上或者從本質上看,翻譯具有互文性的特點。
二、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意圖的實現(xiàn)
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家列弗威爾提出了一種創(chuàng)新折射理論。在對古典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他指出古典文學作品是一種為人所熟悉的文學文本,是對其它文本的折射的累加,因此,翻譯也是一種對原作的折射。在這種折射理論中,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對多種因素的互文活動的折射。德里達也對翻譯進行了定義,他提倡用轉換的概念替換翻譯,因為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的轉移,是一個文本對另一個文本的替換,并且不能改變原文本的含義。德里達對文本進行了解構,對文本封閉的形式進行解構,使之成為開放的結構。這樣正在被翻譯的原文結構就會被重整,從而變得更加完善。在翻譯的過程中,原文作者和翻譯者的關系就是一種穿越時空的交流,是一種吸收、創(chuàng)造和轉換的互動過程。是一種互文意圖在翻譯中的實現(xiàn)和一種語言轉換的實踐活動。
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做的事情并不僅僅是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技巧的工作,其實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個折射思想的過程,在對作品或者文學進行翻譯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原文的思想不變。就互文性來說,文本不僅要在語言層面上體現(xiàn),而且要在作者和譯者中體現(xiàn),在翻譯的作品中要將原有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思維活動展現(xiàn)。好的譯者要能夠自如的調動自己的知識潛能,利用積累的經驗進行創(chuàng)作翻譯,盡可能的利用一切的翻譯資源比如文本的印跡、挖掘譯者的意識、潛意識和創(chuàng)造思維等一系列大腦活動,總而言之,一定要正確的揣測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對轉換語言符號的過程中,作為文本活動的主體來說,譯者一方面要進行多元化的思考琢磨原文的本意,經受著多種復雜情緒的原文的折磨,一方面要對文本或者其它譯者的思路的模仿行為,從而將互文意圖在翻譯中得以實現(xiàn)。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對互文性理論和互文意圖在翻譯中的實現(xiàn)的討論過程中,要將互文性理論與實踐的翻譯進行結合,同時,涉入互文意圖,從而給從事翻譯工作或翻譯活動的學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在面對翻譯領域中的任何文本時,要去追尋一種獨特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肖安斌.互文意圖在漢英翻譯中的實現(xiàn)——以《生死疲勞》英譯本為例[D].華東理工大學,2015.
[2]劉瀟遙.英漢翻譯中互文意圖的實現(xiàn)——以《紅樓夢》兩譯本為例[D].華東理工大學,2014.
[3]劉玉婷.互文意圖在翻譯中的實現(xiàn)——以《豐乳肥臀》英譯本為例[D].華東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遼寧省鳳城市職業(yè)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