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鄧倩
摘要:文化是人類價值理念和理想形成的“場域”,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三重導向功能:價值引領功能、精神動力功能、道德支撐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人民性、歷史性、先進性三重內在屬性;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理論創(chuàng)新和保障民生公正,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12-004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民主體觀的當代中國形態(tài)研究”(15BKS041);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媒體時代民族地區(qū)高校網絡輿情工作轉型研究與實踐”(2017C392);廣西教育系統(tǒng)維護學校安全穩(wěn)定立項研究課題“易班在大學生安全教育與宣傳工作中的作用研究”(20161C048);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醫(yī)學倫理與職業(yè)道德研究中心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和諧醫(yī)患關系構建研究”(2016RWYB02);桂林醫(yī)學院教改課題“德育與人文融通:基于醫(yī)學院校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考核制度與方法的改革與實踐”(2016JGS27);桂林醫(yī)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經費資助研究課題“馬克思自由思想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2015SK006)。
作者簡介:王成(1982-),男,安徽定遠人,桂林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鄧倩(1987-),女,廣西桂林人,桂林醫(yī)學院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優(yōu)越性和科學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相并列,提升為必須堅持的“第四個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了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理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1]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論意蘊
現代性問題的深度解析不能脫離基本概念、范疇的總結與梳理。何為文化?文化何為?回溯這些基本概念、范疇對于廓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歷史脈絡具有重大理論意義。文化具有雙重含義。在廣義上,文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化”,也即所謂大文化,是指既著眼于人類與生命系統(tǒng),又著眼于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qū)別。狹義上的文化是指,“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2]包括哲學、文學、藝術、科學、宗教、價值觀、道德、風俗等?!兑捉洝吩裕骸瓣P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薄段倪x·補之詩》言:“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薄墩f苑·指武》謂:“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庇纱擞^之,在中國古代先賢的話語視閾中,文化與“野蠻”“粗鄙”等相對,寓示知識精英強制訓化普羅大眾的天然使命和道義責任,乃是少數人馴服多數人的工具。此種語境之下,少數當權者和統(tǒng)治者成為文化的當然主角,人民大眾則成為天然配角,從而處于邊緣化和被支配地位。
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代性語境下“文化”演變?yōu)閮群S富、外延廣闊的多元復雜概念,涵蓋人類社會知識傳統(tǒng)、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成為眾多哲學社會學科以及諸多交叉學科探究、求索、闡釋和爭鳴的理論范疇??死5隆じ駹柎膶⑺枷?、價值、行動、感情和其神經系統(tǒng)相并列為文化的產物。[3]泰勒則把知識、道德、信仰、藝術、法律和風俗等視為構成文化這一復雜整體的基本要素,乃是社會成員必須習得的基本習慣和能力。[4]文化自信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產物,受到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東西方優(yōu)秀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契合性和內在一致性,同時它一經產生又會對現代性文化的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文化在時代嬗變和主體選擇中產生、發(fā)展、轉型和升級,體現了客觀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的統(tǒng)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領域遭遇多重困境與選擇性盲區(qū),西方道路在部分學者面前被奉為“圭臬”和“典范”。一些人撕裂革命文化、建設文化、改革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內在關聯性,把轉型時期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歸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原罪”,馬克思主義被日益空泛化、標簽化和邊緣化,在意識形態(tài)“多元—一元”博弈和競爭中迷失方向,對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失去信心。由此出發(fā),企圖顛覆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消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在一些領域“失語”“失聲”“失蹤”。從歷史延續(xù)性視角出發(f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價值引領、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方面有著鮮明的導向功能。
(一)價值引領功能
價值在不同語境中含義不同。從哲學理論范疇出發(fā),價值指代物的屬性對人的需求的滿足,體現了客體與主體的統(tǒng)一?;谖幕纬傻膬r值理念包含社會主體對共同理想和信念的信仰和追求。價值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和引領民眾的手段和方式,文化是教化人心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诖耍幕孕疟仨氁詢r值自信為其邏輯起點,價值是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文化發(fā)展暗含價值實現,不存在不包含價值的文化。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用先進文化引領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前進方向,不斷增強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正是憑借著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國共產黨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在承繼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過程中,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重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園。
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盵5]當下中國社會,伴隨時代變遷和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越來越體現出雙重性特征, 即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統(tǒng)一。 沒有自身價值理念的文化是喪失靈魂的文化,難以有效引領時代變遷和國家發(fā)展?,F代化本質上是一個多元因素互動的系統(tǒng)工程,包含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經濟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及文化現代化。其中,人的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的程度具有主導性和引領性。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今天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種文明和價值理念、價值追求的延續(xù)和升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筑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權。 基于此,文化自信決定個人、政黨、民族、國家的素質、能力、前途和命運。立基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必須正確引領社會思潮,自覺抵制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失靈論”以及“意識形態(tài)淡化論”和“指導思想多元化”等錯誤思潮。endprint
(二)精神動力功能
人民富足、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根本動力來源于文化自信。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盵6]民族文化是民族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天然寶庫和內在驅動力。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現代性交融展現出獨特的價值特質和人文魅力。毛澤東深刻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就其精神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的世界?!盵7]1516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社會生產力的主要力量源泉已經由“物質空間”向“知識空間”轉換,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先進生產力生根發(fā)芽和開花結果的內源性動力。梁啟超把學術思想的文化價值比作精神之于人的意義。以其視角出發(fā),“欲覘其國文野強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學術思想焉求之?!盵8]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立足于文化自信,砥礪奮進,用理想信念集聚中國力量,用中國文化激發(fā)中國智慧,用中國自信展現中國精神。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同時,隨著科技革命向縱深領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和生產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歷經顛覆性變革。構筑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利于充分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充分把握科技創(chuàng)新和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充分利用五千年璀璨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深刻透視、反思與整合和引導當代中國文化,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性。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知識獲取、知識交互的便易性,“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熱情方興未艾。2016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fā)《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指出,“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變革,要按照‘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進行布局,構建新的發(fā)展動力系統(tǒng)?!盵9]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主體由企業(yè)家、科學家等知識精英變?yōu)楣と?、學生等普羅大眾。普通大眾作為雙創(chuàng)空間的主要參與者,必須激發(fā)其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創(chuàng)新熱情。普通大眾既是雙創(chuàng)的需求者、促動者,又是技術的創(chuàng)新者和推廣者。雙創(chuàng)本質上是立基于創(chuàng)新與繼承、發(fā)展與堅持的文化重構,歸根結蒂取決于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
(三)道德支撐功能
道德與文化,既相互區(qū)別,又內在關聯。道德作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方式和規(guī)制,是衡量人的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具有歷史性特征。一般而言,道德分為私德和公德兩個范疇,私德適用于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關系調整;公德則是用于調整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文化是道德產生和生長的基本場域,道德與文化具有共通性和同構性特征。從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先賢到東方孔子、老子、孟子諸子百家,“軸心時期”的賢人達士無不強調“公序良俗”在“意義”“秩序”層面重建與重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盵6]
中華文化是道德文化的主要載體,道德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必須予以有效繼承和發(fā)展?;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道德向度的解讀,不能僅僅限于了解其本身所表現的文化精神,更要通過其文化精神深入其核心層面,進一步挖掘和揭示其本身所蘊含的道德理想和信念。當前,中國正處于價值重建和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全方位提升和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從而在更廣泛領域和更深層次推動主流道德的認同和建構。文化是民族自立和自強的“水之源、木之本”。拋源棄本,難以有效引領社會風氣,難以真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昂诵膬r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盵10]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屬性
文化自信絕不僅僅只是文化問題,而是關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的重大政治性問題。基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備人民性、歷史性、先進性三重內在屬性。
(一)人民性
文化是多元復雜而又互動關聯的社會現象,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文化的產生、發(fā)展、轉換與升級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是人的主觀選擇性與社會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11]文化本身不存在所謂自信不自信問題,文化自信不自信說到底是傳承和秉持某種文化的主體。立基于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不斷擴大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影響力。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首要特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政權服務于廣大人民,而不是為少數權貴和利益集團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這種質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二為”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必然。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這一概念在各國學界得到廣泛認可。以其視角出發(fā),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存在形式和話語構建的主要資源,區(qū)別并依賴于基于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傳統(tǒng)“硬實力”,關涉社會層面、個體層面、心理層面等理論與實踐的多維空間,通常以柔性、隱性或無形的方式來提升或消解國家的影響力、吸引力、強制力和趨同力。[12]文化自信是中國復興的必經階段,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主要參數,體現了執(zhí)政黨對人民群眾總體需求的人文關懷和切實尊重,是中國共產黨人基于中國特定歷史傳統(tǒng)和國情實際而確立的執(zhí)政使命。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盵13]在當代中國,只有繁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民群眾在文化自信中的主體地位,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endprint
(二)歷史性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合法性基礎日益被剝離。 傳統(tǒng)中國在僵化的政治體制和封閉的社會結構束縛下向著現代性蹣跚而行。經由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法戰(zhàn)爭再到甲午戰(zhàn)爭和20世紀初的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以及20世紀中期日本侵華戰(zhàn)爭等一系列戰(zhàn)爭和災難的洗禮,傳統(tǒng)中國被動地、漸進式地引入外來的軍事性、經濟性、體制性、政治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資源, 謀求通過改革的方式在危機中重獲新生。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以及清末新政就是這種努力的嘗試。 同時,政治危機導致傳統(tǒng)社會出現結構性裂變,鄉(xiāng)土社會分崩離析。 社會結構裂變驅動思想文化發(fā)生裂變,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革命化,傳統(tǒng)社會進一步撕裂。 太平天國運動、白蓮教起義、小刀會起義以及義和團運動等舊式革命企圖通過激進的形式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閘門, 實踐中卻難以超越傳統(tǒng)社會農民造反的程式,充斥著強烈的反智色彩。 傳統(tǒng)文化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日益面臨結構性危機,同時異質文化的輸入給傳統(tǒng)文化提供新的視角和活力,促使其在解構與重構中謀求新生。 與內源型現代化國家截然不同,中國等外源型國家在道路選擇上并不具備“復制”西方模式的文化生態(tài)。
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精神風貌存在緊密的內在關聯性。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時代語境下,必須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結構主義巨匠列維·施特勞斯認定:第一,結構具有整體性,組成結構的各元素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無法獨自發(fā)生變化;第二,結構具有可變性,組成結構的任一元素發(fā)生變化,結構將不復存在;第三,結構具有可識性,結構的意義在于可以被辨識和觀察。[14]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視角出發(fā),中華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雙重特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具有明顯的“自發(fā)內生型中心文化”特征。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一以貫之,從未間斷。與此同時,中華文明的外部結構作為內在變量的存在形式,必然受到外在變量變化的影響與制約。近代以來,現代化語境下資本主義席卷全球,在資本邏輯的沖擊和侵襲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逐漸邊緣化、外圍化、非中心化。在西方話語的沖擊與侵擾下,中國社會總體性危機與現代性危機相互交織,“后發(fā)外生型邊緣文化”特征開始凸顯。知識精英從最早致力于借助外力復興自身的探索與嘗試到掀起內生政治變革運動,再逐漸轉化為內生文化再生運動,亟待塑造有別于傳統(tǒng)社會的“中華文明新型態(tài)”,建構新的秩序和意義體系。
(三)先進性
理論的先進性取決于實踐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立基于革命性和批判性。 恩格斯曾明言,“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5]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是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不竭動力。如前所述,中國人民在國家衰亡和民族危亡的黑暗與彷徨中迎來20世紀的曙光。在長達一個世紀的變革和革命的歷程中,無數知識精英以捍衛(wèi)中華文明為己任,圖存保種,積極奔走于世界。 從林則徐、魏源的 “師夷長技以制夷”,經由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康有為“以儒教為國教”、章太炎的“國粹興國家興,國粹亡國家亡”,再到胡適的“全盤西化”以及辜鴻銘的“儒學復興中華”,文化復興與創(chuàng)新成為知識界的孜孜追求。由于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缺失,傳統(tǒng)知識精英未能真正意義上重塑中國社會的文化自信,無法徹底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和前途。
偉大的實踐離不開偉大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內在驅動力,是兩者結合和雙重創(chuàng)新的產物和結果。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最具標志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提供內源性動力和根本保障。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和制度認同以文化認同為根蒂,沒有文化認同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難以穩(wěn)固和長久。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6]文化作為觀念的存在形式,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促進、阻礙和延滯作用?;谖幕幕咎卣?,文化自信可分為對先進文化的自信以及對落后、腐朽文化的自信。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激烈競爭與博弈中,任何一個民族要站穩(wěn)腳跟,實現發(fā)展和復興,必須保持精神獨立性。社會主義國家一旦在精神文化領域失去自身特質,無限融入異質性思想資源,最終只能亦步亦趨,重蹈覆轍,重新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世界體系附庸存在。
三、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文化不可能是脫離社會形態(tài)的“普世存在”。柯林斯雄辯地指出,“(文化作為)威脅、物力、間接壓力、外交、詭計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對敵方實施所需要的各種程度和各種樣式的控制,以實現國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標?!盵17]薩義德從意識形態(tài)視角出發(fā)認為,文化乃是多種力量角逐甚或是權力較量的“場域”。“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地,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zhàn)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盵18]
(一)加強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政治保證
“中國氣派”“中國話語”抑或“中國氣派的中國話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再生和話語轉換運動。馬克思主義并非純理論式或書齋式的觀念存在。從實踐邏輯出發(fā),傳統(tǒng)文化“經世濟民,學以致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等濟世救民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關懷高度契合。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fā)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的。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對我國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盵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文化原教旨主義的文化自信存在根本差異。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深刻剖析了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在價值理念上的本質差異,“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7]1471endprint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提出和形成,建基于文化力、自信力二維有效融合、再生,是實現“西方話語”向“中國話語”轉變的關鍵,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馬克思主義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來源并服務于社會實踐。一方面,“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盵20]另一方面,馬克思從來都不是空洞的說教,教條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只能窒息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去馬克思主義化”和“去共產黨化”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政黨土崩瓦解,社會主義事業(yè)只能淪為“水中月、鏡中花”。由此出發(fā),構建文化自信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反對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歷史虛無主義以及文化虛無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必須超越“西方話語”“西方路徑”,絕不允許遮蔽和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使中華文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有效應對“西方中心主義”話語挑戰(zhàn),在接續(xù)和傳承中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二)強化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礎
文化傳承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手段,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立基于文化傳承。文化是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統(tǒng)一。繼承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延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則建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社會主義文化是作為人類社會全新的觀念存在,本質上與西方文化形態(tài)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存在差異性?;诖?,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時候必須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使之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全球化歷史的大邏輯出發(fā),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整體進程中始終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構、建構和重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毛澤東認為,“忠就是要忠于大多數人民,孝于大多數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處的,叫做仁;對大多數人利益有關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21]習近平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重新闡釋了傳統(tǒng)文化中“道義”概念。在他看來,當今社會,道義就是“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多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獻計出力”。[22]
文化具有反復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等多元復雜特征。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全新的社會存在,社會主義文化是對世界范圍內傳統(tǒng)文化批判性繼承?,F代性意義下社會秩序的重構首先體現在文化的重建和文化自信的重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自我批判、革故鼎新的演進過程,必須因時而化、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東西方文明有過和平的交流、交往與交融。現代化語境下,西方國家從資產階級革命起通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及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逐步確立其“文化霸權”;當代中國社會則面臨急速轉型和劇烈調整變動,錯綜復雜的現代性問題日益凸顯?;诖耍袊厣鐣髁x文化自信在話語的時空維度仍然面臨挑戰(zhàn),必須正視這種復雜性、反復性和艱巨性。面對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日益復雜態(tài)勢、信息傳播技術的深刻變革以及過渡轉型時期人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調整,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黨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現實性問題,全面研究新的歷史時期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我們要對各種有益文化思想學派流派實行包容性引領式發(fā)展,避免錯誤思潮的侵襲和誤導。
(三)保障民生公正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落腳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構建與發(fā)展,存在著內外兩個方面的促動力:一是經濟領域的革故鼎新推動了文化領域的改革與發(fā)展,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水平與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很不匹配,這是內生變量;二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理念及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逐步侵入,使得中國文化領域更具多元性、挑戰(zhàn)性,這是外生變量。兩個變量的交互作用,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轉型和升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真正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構建中國話語,超越西方中心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來源于實踐。毛澤東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為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盵23]“四個全面”戰(zhàn)略背景下,只有不斷改進民生、推動精準扶貧深入開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貫徹落實“五大發(fā)展理念”,才能提升社會主義文化影響力,從根本上推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和敵對勢力通過話語霸權來實施文化滲透、爭奪人心,而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也在借用西方的話語體系在社會甚至在黨內傳播,構成了對國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嚴重沖擊和嚴峻挑戰(zhàn)。葛蘭西對文化領導權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論述。他認為,必須奪取日常生活領域的價值引導權;如果一個執(zhí)政黨失去了文化領導權和價值引領權,那么,這個執(zhí)政黨的政治領導權也會失去保障。[24]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文化傳播的渠道日漸多元化、信息化、隱蔽化、開放化、個體化和全球化,網絡等信息高速公路成為文化傳播與擴散的主要載體?;诖?,文化的影響力一再越出傳統(tǒng)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在時間、空間等多個維度急劇轉換,成為主權國家建構世界話語的基本要素。文化對于普通民眾的現實生活更富滲透力和控制力,對于社會大眾的思維導向、政治認同以及價值認同產生了潛隱而深刻的影響。民族復興必須建筑人民富足以及文化自信,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一方面,我國經濟領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和就業(yè)問題、住房問題、收入分配公平問題、社會保障等問題都深刻影響著人民群眾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認同。只有解決事關社會成員的生存、發(fā)展的民生問題,確保其正當利益需求不受侵擾,切實解決其實際問題,才能在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構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endprint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植根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雙重創(chuàng)新的時代產物,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由貧窮到富強、由落后到先進的艱辛奮斗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先進性建基于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在批判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基礎上產生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只有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流淌于中國人血液中,與中國形象、中國精神、中國表達以及中國道路深度融合,才能潛移默化影響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雙重維度進行分析和把握,勾連其規(guī)律屬性與價值屬性,并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同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雙輪驅動、雙重創(chuàng)新”的必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美]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3.
[4][英]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5]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97-09-22.
[6]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人民日報,2013-11-29.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9]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0/c1001-28364670.html.
[10]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2][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的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2.
[13]習近平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14][法]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人類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2.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
[17][美]約翰·柯林斯.大戰(zhàn)略[M].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出版社,1978∶412.
[18][美]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3∶3.
[19]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20]深化改革開放 共創(chuàng)美好亞太[N].中國青年報,2013-10-08.
[21]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158.
[22]眾志成城 萬眾一心 實現偉大復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4-30.
[2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24]Gramsci,A.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ed.Q.Hoare and G.Nowell Smith,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71∶261、263.
【責任編輯:閆生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