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鵬+張曉晨
摘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這是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宗教工作方針和我國憲法、法律的基本要求。然而現(xiàn)實中,校園宗教活動、網(wǎng)絡宗教傳播、文化神學運動對這一原則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貫徹落實這一原則,需要提升高校領導對宗教問題的思想認識,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加強高校內部涉及宗教因素教學科研活動的管理,依法治理高校及其周邊的非法宗教活動。
關鍵詞: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校宗教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12-0104-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與抵御境外宗教滲透研究”(14BKS11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左鵬(1971-),男,河南南陽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張曉晨(1983-),女,天津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處理我國宗教關系,必須堅持政教分離,堅持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實施。這既是對黨的宗教工作方針和我國憲法法律精神的重申,也是對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要求。
一、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自啟蒙運動以來世界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普遍潮流。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就主張,徹底改造舊學校,剝奪教會對學校事業(yè)的壟斷,從教士手中把學校沒收過來交給國家管理,由國家創(chuàng)辦世俗教育。[1]世界上第一個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政權——巴黎公社也曾下令,“把一切宗教象征、神像、教義、禱告,總之,把‘有關個人良心的一切,從學校革除出去”。[2]7恩格斯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明確提出:“教會和國家完全分離。……排除宗教團體對公立學校的一切影響?!盵2] 415此后,這便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當前,我國正處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新的轉型期,宗教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還將長期存在下去并繼續(xù)擴大其影響。反映到高校,各宗教及其背后的政治勢力競相搶灘登陸,在學生和教師中不僅出現(xiàn)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隨者,而且已經(jīng)有極個別人成為了信徒并以各種形式對外宣教、傳教。在此形勢下,貫徹落實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既是政策法規(guī)的要求,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
第一,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憲法、教育法和相關行政法規(guī)的基本要求。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對于正常的宗教活動給予保護,但也特別強調“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教育法進一步將這樣的憲法精神落到實處,規(guī)定“教育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更是明確規(guī)定:“外國宗教組織、宗教機構、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職人員不得在中國境內從事合作辦學活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得進行宗教教育和開展宗教活動?!弊鳛槲覈谝徊孔诮谭矫娴木C合性行政法規(guī),《宗教事務條例》在重申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的同時,對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宗教教職人員的認定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些都適用于高校及其信教的學生和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guī)定》對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宗教活動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些同樣適用于在高校工作和學習的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梢哉f,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在我國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中得到了完整體現(xiàn),這些法律法規(guī)不僅是中國貫徹實施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法律基礎,更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法律體系。
第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中國共產(chǎn)黨宗教工作方針政策的一貫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早在1923年,黨的三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綱草案》就提出:“實行義務教育,教育與宗教絕對分離?!毙轮袊闪⒑螅袊伯a(chǎn)黨始終不渝地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不僅在短時間內接管了教會學校,收回了教育主權,而且周恩來曾明確要求:“宗教與學校教育是兩回事,必須明確分開,不允許任何曲解與含混,在學校課堂內不允許進行做禮拜等宗教活動?!盵3]1982年,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強調:“絕不允許宗教干預國家行政、干預司法、干預學校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彪S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陸續(xù)發(fā)布了一系列文件都反復強調了這樣的政策原則。比如,《關于進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1991年)、《關于加強宗教工作的決定》(2002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意見》(2016年)等。另外,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禁止在學校傳播宗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更加具體地要求: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加強宗教學學科專業(yè)教學科研機構管理,加強校園反邪教宣傳教育工作。所有這些,都為高校貫徹落實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著力做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和防范校園傳教工作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據(jù)。
第三,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近代以來世界和中國教育發(fā)展潮流的普遍要求。從歷史上看,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觀念,是西方國家在近代化的過程中隨著思想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各國政教分離體制的確立而逐步成為教育領域的主導性原則。時至今日,西方著名大學都已逐漸擺脫教會的壟斷控制,教會系統(tǒng)的大學多屬于中小型學院,且其影響日益萎縮。[4]在近代中國,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主要是針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教會大學而提出來的。這些高校雖然也傳播近代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其首要宗旨是傳播基督教。為了對抗西方基督教及其背后的外國資本主義入侵,1905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即已明文規(guī)定,“外國教員不得講授宗教?!泵駠鴷r期,先后擔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更是明確提出,“大學中不必設神學科”,“各學校中,均不得有宣傳教義的課程,不得舉行祈禱式”,“以傳教為業(yè)的人,不必參加教育事業(yè)”。[5]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影響和帶動下,19世紀20年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高校掀起“非基督教運動”,抗議以國立大學的資源為宗教服務,主張教育脫離宗教的影響。廣州等地的一些教會學校也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批判基督教及其在華的傳教事業(yè),推進教會大學世俗化。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北洋政府曾下令“學校不得以傳布宗教為宗旨”,南京國民政府也曾要求教會學校必須向政府注冊,并“不得以宗教科目為必修科目”。當時,由于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尚未完成,這些政策很難完全落到實處,但其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既順應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時代潮流,也為今天高校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提供了歷史性的經(jīng)驗借鑒。endprint
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在高校遭遇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外國人所辦的教會學校連同民國時期的各類國立學校、私立學校一道,逐漸由人民政府接管,徹底擺脫了宗教的影響和控制,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第一次得到了真正實現(xiàn)。但是,境外敵對勢力并沒有就此收手,它們一直把宗教作為對我國進行政治和思想文化滲透的有力工具,把高校作為“跑馬圈地”的重要場所,把大學生作為“中華歸主”的重點人群。尤其是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它們對我國高校的宗教滲透變本加厲、花樣翻新。盡管有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從多個方面構筑抵御宗教滲透、防范校園傳教的思想陣地和制度堤壩,但一些高校還是因為警惕性不足、敏感性不強或者應對能力較差、防范手段較弱,使得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在現(xiàn)實中遭遇嚴峻挑戰(zhàn)。
第一,校園宗教活動的明滋暗長直接挑戰(zhàn)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高校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在高校學習和工作的學生和教師作為公民自然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或個人都無權干涉,但這個自由的行使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比如,傳播宗教、發(fā)展宗教信徒或舉行宗教儀式等活動都應在經(jīng)登記的宗教場所中進行,而不能在高校校園這一公共場所中進行。但近年來,在一些大學校園及周邊常年活躍著一支傳教者隊伍,他們當中既有本?;蛲庑5拇髮W生、教職人員,也有留學生、外籍教師,還有其他在校園附近生活、工作的人。他們有的在馬路邊、綠地上主動跟陌生人搭話,詢問對方是否了解基督教;有的打著語言學習、廣交朋友的幌子,邀請一些大學生參加所謂的“朋友聚會”,實質上是拉攏這些大學生加入教會;有的則明目張膽地在校園中張貼廣告或在網(wǎng)上發(fā)布相關信息招攬大學生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學術研討活動”,實質上是在活動中向大學生傳播宗教觀念、宗教教義。對此,多數(shù)大學生都置之不理,但還是有少數(shù)人出于新鮮、好奇或其他心理參與其中,逐漸地由望教到慕道,直至受洗入教。現(xiàn)實中到底有多少大學生信仰了宗教,這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但近年來信教大學生的出現(xiàn)并不斷增多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信教以后,他們一般都會按照教義要求,常年參加某個團契的活動。而這些團契也常常會在外部力量主要是境外滲透力量的支持下,在校園及周邊設立聚會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信教者、慕道者和其他對基督教感興趣的大學生參加聚會,由此更廣泛地傳播教義、發(fā)展信徒??梢哉f,校園團契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基督徒過宗教生活的主要形式,是基督教在大學校園傳播的重要基地,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在這里遭遇了嚴峻挑戰(zhàn)。
第二,網(wǎng)絡宗教傳播的虛擬現(xiàn)實間接挑戰(zhàn)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境外對我國高校的宗教滲透也搭上了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它們招募網(wǎng)絡宣教士,動員網(wǎng)上基督徒,使用“神棍”和“網(wǎng)絡水軍”,借助門戶網(wǎng)站、社區(qū)論壇、博客空間、社交網(wǎng)絡等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所有平臺,傳播宗教的教義和文化,發(fā)布教會內外的新聞資訊及評述,傳達信徒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組織線上線下的宗教活動。這樣的網(wǎng)絡宗教傳播,以虛擬現(xiàn)實的形式?jīng)_擊著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教育與宗教之間設置的屏障,對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形成了間接的挑戰(zhàn)。比如,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不得在高校進行宗教活動,否則就是違反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而信教大學生的集體宗教活動應在高校以外、經(jīng)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舉行。但是,網(wǎng)絡宗教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的“宗教活動場所”的定義范圍。宗教網(wǎng)站或網(wǎng)頁就如同一個個虛擬的宗教活動場所,若大學生在網(wǎng)上參加宗教活動,已經(jīng)無所謂校內校外、合法不合法了。再如,為了做到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應在宗教活動場所以外包括高校散發(fā)宗教傳單和其他未經(jīng)政府主管部門批準出版發(fā)行的宗教書刊。但在網(wǎng)絡時代,任何宗教宣傳品和宗教書刊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輕易地為大學生獲取。又如,根據(jù)現(xiàn)行宗教法規(guī),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公民包括大學生中進行傳教活動。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大學生足不出校、瞬間點擊即可到達境外宗教網(wǎng)站,外國人無需入境、輕點鼠標就能傳經(jīng)布道、發(fā)展信徒。這些都是網(wǎng)絡時代境外宗教滲透的新形式新特點。
第三,文化神學運動的狂飆突進隱性挑戰(zhàn)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對人類社會、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均有著重大的影響,因而成為高校教學、科研的對象之一。但對宗教的教學和研究,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亦即毛澤東主張的“研究宗教,批判神學”。[6]但近年來,境外一些宗教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憑借其背后強大的政治背景和雄厚的資金支持,打出“文化交流”“學術研究”的幌子,深入我國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前沿陣地。比如某基金會就通過設置項目,以社會科學研究、社會調研為旗號,“鼓勵”中國的學者們進行項目申請,從事“宗教文化”研究。個別學者為了獲得項目資金,為“宗教偽命題”大書特書,成為境外敵對勢力“傳教”事業(yè)的有力工具,完全背離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使得本應客觀中立、力求把握宗教本來面貌的科學研究,不同程度地蛻變成為宗教樹碑立傳、謳歌鬼神信仰的文化神學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有的竭力建構教會之外的“文化神學”“學術神學”,利用國民教育資源從事宗教神學研究;有的批量翻譯出版西方神學著作,以特別隱晦的“學術話語”宣揚基督教的教義和理念;有的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舉辦各種名目的研討班,擴大宗教的思想和觀念在“知識精英”中的影響;有的常年開設“知識性”“學術性”的宗教課程和講座,甚至請一些神職人員、宗教人士登上講臺,直至聘其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如此等等,境外宗教勢力找到了向中國高?!昂戏B透”的便捷通道,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被嚴重踐踏,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拜倒在上帝腳下,國家文化安全受到重大威脅。
三、高校貫徹落實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的著力點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黨和國家正確認識和處理教育與宗教關系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這一原則,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事關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事關國家的安全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針對這一原則在當前所遭遇的挑戰(zhàn),高校應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endprint
第一,提升高校領導對宗教問題的思想認識。一般認為,宗教問題是社會問題,宗教工作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這同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高校有著很大距離。其實不然,高校的教學科研是很難繞開宗教問題的。就教學而言,其目的是培養(yǎng)人,而人是要追求精神信仰的,宗教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精神信仰;就科研而言,其目的是傳承和發(fā)展人類文化并服務于教學,而宗教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人類文化。在當代中國,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由于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境外敵對勢力始終沒有放棄利用宗教進行政治和思想文化滲透的圖謀,它們以捐資助學、學術交流、留學任教、課余活動、組織培訓等為掩護,拉攏大學生信教,收買宗教學及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從事基于信仰主義的神學研究,極力搶占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爭奪大學生思想引領權。基于此,高校領導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公民的大學生固然有宗教信仰自由,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所要培養(yǎng)的是由科學理論武裝的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接班人;作為教育機構的高校在教學科研中固然可以涉及宗教問題,但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抵御境外宗教滲透,不是不允許大學生信教,而是不允許敵對勢力利用宗教來實現(xiàn)其政治圖謀;防范校園傳教,不是強迫信教大學生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其不能以信教為由,妨礙和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
第二,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大學生是高校教育培養(yǎng)的對象,也是各種宗教滲透力量極力拉攏和爭取的對象。要使大學生在形形色色的宗教滲透面前保持足夠的定力而不為所動,就必須使他們對宗教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就向高校提出了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黨的宗教政策和國家宗教法規(guī)以及宗教常識教育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宗教的起源、本質和存在根源、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了解中國的宗教國情和帝國主義利用宗教侵略中國的史實,以增強大學生抵御和防范境外敵對勢力進行宗教滲透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使之具備必要的政治敏感性和全局觀。在文化素質教育課中,要增加并正確開展宗教常識教育,既要全面豐富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要幫助他們答疑解惑,使得“宗教給人終極關懷”“宗教使人更講道德”“著名科學家都信教”等似是而非的說法得到科學圓滿的解答。在有關專業(yè)課中,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牢牢把握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方向。避免專業(yè)課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脫節(jié)。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時常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警惕性,要讓大學生認清當前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高校進行宗教滲透的現(xiàn)實情況,并為大學生提供應對校園傳教的方法,同時更加深切地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謹防他們因精神生活枯燥、遭遇挫折和壓力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投身宗教、尋求慰藉。
第三,加強高校內部涉及宗教因素教學科研活動的管理。在高校,開展宗教理論和宗教常識的教育教學,進行宗教問題的科學研究,培養(yǎng)宗教學和相關專業(yè)的專門人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些涉及宗教因素的教學科研活動同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科研活動一樣,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否則,高校這一公共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就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所利用,成為宣揚宗教觀念,從事傳教活動的場所。所以,我們必須依法管理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是專業(yè)課教師都要把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決不允許在課堂上宣揚宗教和各種有神論思想,散布對黨的宗教政策、國家宗教法規(guī)的懷疑和不滿。在科研活動中,要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基本立場,決不能為了“吃教”而“媚教”,混淆宗教學術研究和宗教神學研究、宗教文化交流和宗教教義傳播的界限。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對外籍教師和留學生要做好背景審查工作,依法規(guī)范其在華宗教活動;對有境外經(jīng)費資助的科研項目、學術會議或學術講座等,要嚴格甄別,并進行備案,如發(fā)現(xiàn)其目的是宣揚宗教觀念或進行宗教傳播的,要堅決拒絕并依法制止;對高校內使用的國外原版書籍、教材以及相關的國外網(wǎng)絡教育資源等,要嚴格把關,防止境外敵對勢力利用這些合法渠道對我國高校實施宗教滲透。
第四,依法治理高校及其周邊的非法宗教活動。高校是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場所,任何組織或個人在高校及其周邊舉行的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宗教活動,實際上都是對國家教育制度的妨礙,都屬于非法宗教活動。對此,高校應在加強內部防范和處置的同時,密切與統(tǒng)戰(zhàn)、公安、安全、宗教等部門的聯(lián)系,取得工作上的指導和支持,形成聯(lián)動機制,在堅持依法處理相關問題的同時,又能夠做到講究策略、維護安定團結。對于信教的學生和教師,要在尊重其信仰選擇的基礎上,引導其到經(jīng)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參加集體的宗教活動,明示其不得在校內舉行宗教活動,不得在原本不信教的學生中間傳播宗教。對于校內出現(xiàn)的任何宗教活動點和宗教組織,不管其建立者是誰,包括信教學生和教師,都要依法取締。對于校園周邊存在的宗教活動點和宗教組織,要全面掌握其情況。未經(jīng)登記的,一律依法取締;經(jīng)登記的,也要明示其不得吸引和組織附近高校的學生參加宗教活動。對于進入校園或在其周邊面向學生傳教、以各種名義拉攏學生參加宗教活動的,都要依法制止,其中涉嫌違法犯罪的,還要依法查處。對于通過網(wǎng)絡面向學生傳教的,要在及時封堵、刪除有關非法信息的同時,推動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網(wǎng)絡宗教事務管理細則,規(guī)范網(wǎng)絡宗教行為,防范境外宗教滲透。
參考文獻:
[1]張斌賢.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國鈞,王炳照. 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90.
[4]習五一. 簡論近代中國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歷程[J]. 科學與無神論,2012,(1).
[5]蔡元培全集(第4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4∶177.
[6]毛澤東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3.
【責任編輯:宇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