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設置了會計電算化這一會計工作崗位,企業(yè)對會計理論扎實、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術嫻熟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正是應對企業(yè)的這一需求,各大高職院校普遍都將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專業(yè)的主干必修課,而如何通過教學改革來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是當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應思考的。但現目前在電算化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令人擔憂,已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改進。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
一、當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課程認識錯位,定位欠準確
從思想認識上來看,許多教師和學生將會計電算化僅僅著眼于“電算化”,將會計電算化課看作是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的延伸,忽略了前綴“會計”這一本質。另外,會計電算化教育多數“重核算、輕管理”,依舊采用單一核算型財務軟件教學,普遍情況是僅僅依托用友或金蝶等財務軟件的基本業(yè)務流程進行學習,并未將ERP理論真正融入其中,難以實現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管理的一體化。原有教育目標忽視了系統管理,特別是把會計系統與管理系統、其他系統隔離開來,忽視了財務會計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數據聯系及傳遞能力培養(yǎng),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會計電算化教育目標。因此,在 ERP 環(huán)境下應用型高等院校應重新確定會計電算化教育目標。
(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當前,較為主流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模式依舊是以教師為主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講授法、演示法為主要教學方法,一邊講授理論知識一邊將財務軟件操作方法通過多媒體給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學生跟隨練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而言實施相對容易,也能有助于學生跟著教師的講解、演示來熟悉財務軟件的各個操作步驟,但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這與高職院校學生培養(yǎng)目標大相徑庭,對于高職學院學生而言,比起就“教授”來更需要“指導”。
(三)傳統考核方式無法適應電算化教學需求
首先是考核形式過于單一。多數學校把各專業(yè)學生所學習的課程分為考試和考查兩大類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普遍采用“總評成績=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的模式。這種考核方式實行起來相對容易,但期末考試成績僅反映了一次考試的完成情況,并不能較為客觀映學生的學習效果,缺乏對學生的全面評測,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日常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對實踐技能學習的積極性,無法適應現行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其次是,考核方式與社會衡量標準嚴重脫節(jié)。仍然有相當大一部分學校采用純粹筆試的方式或者簡單機試的方式考核學生,不注重學生的綜合實訓實踐能力測量。而社會衡量標準則是考核動手實操各功能模版的技能。學校評測嚴重與社會脫節(jié)。
(四)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師資水平參差不齊。
現有高職院校師資狀況還存在學歷層次低、梯次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yè)實踐與從業(yè)經驗等問題。雖然教師大都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缺少校外實踐工作,并未從事過會計工作,只擁有專業(yè)職稱證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這種師資構狀況在高職院校絕非少數。由于師資在實踐上的薄弱,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缺少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師資隊伍,就無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二、提高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水平的解決策略
(一)轉變認識,明確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定位
我們必須首先明確:企業(yè)的需求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這也是高職院校的生存之道。企業(yè)需要既精通會計業(yè)務又熟練掌握和運用財務會計軟件的會計電算化人才,這就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高職會計電算化的基本教學目標應該為:通過較系統地介紹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原理、技術與應用方法,使學生學會實施和管理企事業(yè)單位會計電算化,并初步學習維護會計軟件,能用計算機處理會計中的實際問題。以這一定位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為此,首先加大課程課時量,盡統一規(guī)范課程內容,并調整課程體系,強化會計電算化與會計專業(yè)其它課程的聯系與有效對接。
(二)以學生為中心,優(yōu)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雙向、探討式的學習模式取代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做”一體的情景教學方法,通過會計實務案例的運用,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參與到業(yè)務流程中,從而致力于任務的解決,將實踐與教學融于一體,這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團隊協作精神。比如,在驗證式實訓的基礎上,設計采用綜合性實訓,首先布置工作任務,由學生按實訓指導書進行操作,驗證會計信息處理結果,然后安排學生在調查企業(yè)會計業(yè)務的基礎上, 自己設計實訓內容、工作任務,并對實訓工作任務進行處理,觀察分析實訓過程及信息處理結果。
(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
樹立科學的、先進的教育評價理念,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既側重理論知識考核,又側重操作能力考核。在課程考核時可采用多次考試、案例報告、企業(yè)調查、實際操作考核、考證與考試相結合等有創(chuàng)意的考核方式,真正使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結合起來。如可以實驗性嘗試采取用友ERP認證考試代替《用友財務軟件》考試,用友ERP認證考試內容涵蓋了理論知識和業(yè)務操作,既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又考核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計算機上完成考試,一人一機,每一臺計算機隨機從題庫中抽取試題,杜絕了考試作弊現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考試結束后,在計算機上自動給出成績,大大降低了教師批改試卷的工作強度,節(jié)省了時間。學生在畢業(yè)時不僅可以取得學歷證書,還能取得用ERP職業(yè)資格證書,增強就業(yè)競爭能力。
(四)建設高素質的會計電算化師資隊伍
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首先,作為教師個人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要改進教學方法,能熟練掌握現代化工具進行教學與研究。其次,學??梢圆捎谩罢堖M來、走出去”的方式為教師業(yè)務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如聘請財務軟件公司的技術人員經常來校給會計電算化教師舉辦技術講座,以了解財務軟件的變化及新增功能;選派教師到相對先進的高校進行專業(yè)進修;安排教師深入電算化應用好的企業(yè)進行考察學習,以彌補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同時還能了解會計電算化軟件在企業(yè)中的實際應用情況,以便在今后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馬云平,邵華清,楊守杰.關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對外經貿,2012(1).
[2]陳曙光,馬秀葉.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C].第十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2011.
[3]劉穎.基于ERP環(huán)境下的應用型高等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探索[J].商業(yè)經濟,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