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起點,同時貫穿學生教育的始終。因此,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到家校共育。我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問題上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家校合作,實質(zhì)上是聯(lián)合了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 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這樣一來,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更多地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長在養(yǎng)育子女時也能獲得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馬老的觀點,強調(diào)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我國教育界以往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從屬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家庭對其子女教育的積極性,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時至今日,社會進入自媒體時代,新時代應該賦予家校共育新的內(nèi)涵:學校充分了解家長的心理訴求和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家長在學校辦學理念的引領下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和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地思想交流和主體合作。這就需要家校雙方達成共識。最基本的共識應該具備以下幾點:
一、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新時代確立了教育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個別學校、個別領導的功利性還很強,多數(shù)家長的功利性更強,在應試教育尚未退出歷史舞臺,甚至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家校雙方是否能夠達成一致?擁有相同的理念,才能合作共育。德州市陵城區(qū)于集鄉(xiāng)中心小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健健康康成長,更好地生活”作為育人的根本理念,并通過學校家委會,班、校兩級家長會,和校園、班級微信群、學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逐步和學生家長達成共識,為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在具體的一些學習與生活等方面的理念同樣要達成共識。比如早餐一定要吃;晚上9點以前必須睡覺;飯前要洗手,吃飯要先喝后吃;訓練一項體能;培養(yǎng)孩子至少一種興趣愛好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健健康康成長的需要。
二、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作為家長有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校方的中長期目標又是什么?只有在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上達成共識,才能事半功倍。《新課程標準》為每一科確立了課改目標,為每一個學段的學生確立了本學段應該達成的目標。在健康和習慣養(yǎng)成方面,家長和教師也應該達成一致的目標,比如預防齲齒,肥胖,近視等健康方面;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正確書寫以及樂于閱讀等學習習慣方面,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習慣方面等等。教育無小事,處處皆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一致性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xiàn),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主要的是依據(jù)學生個性特點為基礎,將科學文化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素質(zhì),建立起學生認知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行為技能與習慣,最終形成學生生產(chǎn)生活和科研能力以滿足社會需要的方法,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所指的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xiàn)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不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nèi)容的教學方法。德州市陵城區(qū)于集鄉(xiāng)中心小學采用“激勵性評語點亮孩子的心燈”,“捕捉精彩,放大人生”等以激勵為主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懲罰而非體罰的懲罰性教育,提高孩子們的情商,從小養(yǎng)成尊重社會公德,尊重既定規(guī)則,這一教育方法也和家長們達成了共識。好多家庭夫妻二人方法都不一致,更不用說隔代,導致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有了依靠,導致教育失敗。
四、允許個體差異的一致性
學生千差萬別,在多元社會中,我們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以及有不同喜好的人,在社會上扮演不同角色,各展所長。因此,“學生個體差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無論我們承認接受與否,差異都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客觀存在,在承認差異存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超越個體差異,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實現(xiàn)學生的差異發(fā)展。尤其是徹底改變所謂“學困生”的觀念和認知。家校雙方針對孩子的差異,在“健健康康成長,更好地生活”的理念指引下,給孩子合適的教育。
只有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協(xié)調(diào)一致,緊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促進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教師的努力和付出是家校共育,達成共識的保障。通過家校合作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家校共育的順利開展,應做到:思想上,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態(tài)度上,以平等身份對待孩子;行動上,定期和不定期組織家長座談會。
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和合作是家校共育,達成共識的根本。家長的教育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及時和教師溝通,掌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商定管理方法,共同為學生營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因此,家長應該善于學習,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覺性,善于挖掘孩子潛能,培養(yǎng)孩子特長,同時,自己要以身作則,一諾千金,永不對孩子失望,絕不使用侮辱性批評,努力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全方位教育。
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兩者的結合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更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我們決心進一步探索,尤其應該探索如何讓家長科學有序地參與到學校的教育過程中;進一步認真實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為學生的終身幸福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