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魏平城時期高閭奏議文研究

        2018-01-01 05:49:50閆婧媛
        安康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奏議

        閆婧媛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高閭(?—502),本名高驢,字閻士,漁陽郡雍奴(今天津武清區(qū))人。史載其年少好學,博覽經史,文章俊逸;太武時拜為中書博士,后遷為中書侍郎;文明太后臨朝執(zhí)政時,非常重視高閭,“引閭與中書令高允入于禁內,參決大政”,適時,他和高允并稱“二高”,賜爵安樂子;孝文帝時,為中書令,加給事中,后官至中書監(jiān);世宗元恪朝初,年老辭官,特優(yōu)授金印紫授光祿大夫。景明三年(502),卒于家中,贈鎮(zhèn)北將軍、幽州刺史,謚號文侯。高閭一生“歷官六朝,著勛五紀”。在北魏政治舞臺上活動多達半個世紀,魏收形象客觀地評價其為“一代偉人”[1]1196。高閭作為北魏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他留下的著述多是奏議文,奏議文指的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央臣僚或者地方長官在行使其參政議政權利時向國君呈獻的陳請或論議類的文書。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涗涀嘧h文的典籍就是嚴可均先生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高閭13篇奏議文均收錄在嚴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全后魏文》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的一個部分),分別為:《諫討淮北表》《議斷祿表》 《請筑長城表》 《應詔陳損益表》《諫應曹虎表》 《論淮南不宜留戍表》 《請使公孫崇韓顯宗參知音律表》 《請裁鄴中密后應罷應新表》 《對詔議》 《六宗議》 《王德議》 《既葬即吉議》以及《至德頌(并表)》。

        一、高閭之奏議文分類

        高閭的13篇著述根據(jù)其思想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七類,分別是:論戰(zhàn)爭的奏議文、論俸祿的奏議文、論邊防重鎮(zhèn)的奏議文、論自然災害的奏議文、論音律的奏議文、論祭祀禮儀的奏議文以及論民族問題的奏議文。

        (一)論戰(zhàn)爭的奏議文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經常出現(xiàn)多國并存的現(xiàn)象。北魏(386—557)是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建立后,先后征服后燕,攻打南朝,大敗胡夏,大破柔然,降服平涼,平定六鎮(zhèn)之亂等等,經歷了大大小小很多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頻繁,使統(tǒng)治者往往非常注意聽取臣僚對戰(zhàn)爭的意見,臣僚也樂于陳述己見,以供采納。

        高閭現(xiàn)存的關于戰(zhàn)爭的奏議文是《諫討淮北表》,從內容上看也可將其視為一篇止戰(zhàn)文。所謂止戰(zhàn)文,就是以阻止戰(zhàn)爭發(fā)生或中斷戰(zhàn)爭進程為目的的文章,主要以詔書、上疏、表文為主。止戰(zhàn)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戰(zhàn)爭帶來的不必要的流血犧牲以及物資浪費。太和三年(479),皇帝出師討淮北,高閭作《諫討淮北表》,此篇奏議文首先表達忠誠進言之意,以期言者無罪,“伏見廟算有事淮海,雖成事不說,猶可思量。臣以愚劣,本非武用,至于軍旅,尤所不學。直以無諱之朝,敢肆狂警,區(qū)區(qū)短見,竊有所疑”[2]1726。接下來直奔主題,將出師討伐淮北的四點弊端一一列出:“天下太平,不宜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淮北易守難攻,雙方力量懸殊大;發(fā)兵遠入,物資浪費;征戰(zhàn)時間太長”,言簡意賅,觀點明確。最后點明主旨,請求皇帝即刻罷兵,“伏愿思此四疑,時速返斾”。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止戰(zhàn)文的一些特點。首先,體現(xiàn)了“富國強兵,力農畜谷”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歷來是我國古代明君的核心政治思想之一,只有君王重民貴民愛民,國家才會長治久安。在文中,高閭作為一代賢臣,他認為止戰(zhàn)的根本目的,不是徹底消滅戰(zhàn)爭,而是從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強調休養(yǎng)生息、潤澤百姓,惟有國力強盛,根基穩(wěn)固,以民為本,才能制敵取勝。其次,體現(xiàn)了“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通變理論?!秾O子·九變》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3]即在戰(zhàn)爭過程中道路的選擇、攻打的對象、城池的奪取,都不應該墨守成規(guī),而是要根據(jù)實際環(huán)境,靈活變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篇止戰(zhàn)文深刻地蘊藏著這種變通的觀念,高閭在文章中說道:“淮北之城,凡有五處,難易相兼,皆須攻擊。然攻守難圖,力懸百倍,反覆思量,未見其利”[2]1726。他高瞻遠矚,理性地分析了這場戰(zhàn)爭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弊大于利,所以不應該在乎當下的得失。這種靈活的變通其實在深層次上體現(xiàn)的還是古代賢臣的民本思想。

        (二)論俸祿的奏議文

        翻閱史籍發(fā)現(xiàn),北魏開國近百年間“官無祿力”,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六月下詔班祿。實行俸祿制的建議先前也有零星的記載,但在孝文帝班祿后,俸祿制逐漸定型和走向成熟,北魏政權也日益穩(wěn)定。

        針對淮南王提出的依舊例斷祿的提議,中書監(jiān)高閭上《議斷祿表》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駁斥斷祿的建議,認為淮南之議頗為荒謬。文章首先從理論上指出臣僚輔佐君主,領取俸祿,養(yǎng)家糊口,忠于帝王,實為長久之策。接下來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此制施行已久,成效頗大,如今更改,道理全無。最后對比現(xiàn)實指出:“今給其棒,則清者足以息其濫竊,貪者足以感而勸善;若不班祿,則貪者肆其奸情,清者不能自保?!盵1]1198說明如果不賞賜食祿的話,貪官就有借口任意為非作歹,而清廉的官吏就難以維持。這篇奏議文極富邏輯性,層層遞進,從三方面闡述了實施俸祿制的必要性及其政治作用,認為俸祿制實施后官吏的貪贓枉法行為將受到遏制,民眾的生活負擔就會減輕,有利于更好地加強統(tǒng)治。最終,馮太后和孝文帝接受了高閭的意見,使俸祿制得以繼續(xù)實施,同時加劇了北魏漢化的進程。我們可以看出,高閭對北魏俸祿制的推行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很可能就是俸祿制主要的制定者。

        (三)論邊防重鎮(zhèn)的奏議文

        任何一個朝代都非常重視邊防問題,北魏也不例外。為了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北魏修長城、設六鎮(zhèn),以期保護內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正常發(fā)展。高閭關于邊防重鎮(zhèn)的論述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兩篇奏議文中,分別是《請筑長城表》和《論淮南不宜留戍表》。

        在《請筑長城表》中,高閭詳細地論述了修筑長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開篇引入了修筑長城的背景——北狄如同禽獸般悍愚,善于野戰(zhàn),散居野澤,隨逐水草。歷代之所以成為邊患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出沒無常,敵人眾多我軍難以應戰(zhàn),相互圍逼也難以制之。接著引經據(jù)典提出,周王、趙靈王、秦始皇、孝武帝皆為帝王中的雄杰之人,同樣非常重視長城的修筑。在《易》中也強調了長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可以看出長城的防御作用十分強大。然后論述了自己對于訓練軍隊,排兵布陣的具體計劃,七月發(fā)兵六萬,分為三軍,各備戎作之具,八月與六鎮(zhèn)之兵匯合,揚威漠北,與北狄決戰(zhàn),之后最為重要的就是修筑長城了,文中這樣寫到:“計六鎮(zhèn)東西不過千里,若一夫一月之功,當三步之地,三百人三里,三千人三十里,三萬人三百里,則千里之地,強弱相兼,計十萬人一月必就,運糧一月不足為多”[2]1731。這其實也是采用軍事屯墾的方法來解決北鎮(zhèn)的軍糧問題,力求在經濟上達到自給。最后列出修筑長城的五點有利之處,“罷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無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觀敵,以逸待勞,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無時之備,其利四也;歲常游運,永得不匱,其利五也”[2]1732。高閭對于邊防的論述詳盡且清晰,從中可以看出北魏時存在一定的邊防危機。為確保國家安定,修筑長城是非常必要的一項重大措施。

        在《論淮南不宜留戍表》中,高閭論述了淮南不宜留戍的原因。開篇先點出國家占領淮南之地后,“欲留戍淮南,招撫新附”。然后說明自己對此舉的不同看法,“以大鎮(zhèn)未平,不可守小故也”。接著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大鎮(zhèn)的重要作用,萬萬不能因小失大。最后歌功頌德以備采納。在這篇表文中高閭旨在提醒孝文帝,當前尚無充足的實力占領淮南,因此遷徙淮南兵民于淮北以圖再舉更為明智。由此可見,北魏對邊境地區(qū)的經略需經常從內地調撥人畜加以充實。整篇文章可謂通俗易懂,可看出高閭長遠的邊防重鎮(zhèn)策略,這非常有利于皇帝進行戰(zhàn)略決策。

        綜合以上兩篇著述不難看出,北魏時期的邊患危機,無論是長城的修筑還是淮陰重鎮(zhèn)的把守,既有利于解決北魏的軍糧問題和鞏固其邊防,又有利于發(fā)展北魏的農業(yè)經濟。

        (四)論自然災害的奏議文

        從古至今自然災害一旦發(fā)生,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直接防衛(wèi)能力較弱的古代社會,災害對社會的影響更為觸目驚心,北魏時期的自然災害亦如此。高閭的奏議文中有一篇比較特殊的論文——《應詔陳損益表》,這是高閭奉癸未詔書而作的文章,向皇帝陳述自然災害影響下的國家損益。通過這篇奏議文,可以看到北魏旱災之后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救災措施。

        首先,賑濟糧食。這是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國家所能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救災措施。高閭在文中提到異地調運賑糧措施主要包括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兩種方法。移粟就民是把糧食從儲備豐富的地方調運到受災地區(qū),解決受災地區(qū)黎民百姓的生計問題。高閭上書建議:“出靈丘下館之粟以救其乏,可以安慰孤貧,樂業(yè)保土。使幽、定、安、并四州之租,隨運以溢(益)其處?!盵2]1727而移民就粟是把受災地區(qū)的人口移民至沒有受自然災害影響的物產豐富的地區(qū)。高閭建議:“竊以北鎮(zhèn)新徙,家業(yè)未就,思親戀本,人有愁心,一朝有事,難以御敵。可寬其往來,頗使欣慰,開云中馬城之食(倉)以販恤之,足以感德,致力邊境矣”[2]1727,“清道路,態(tài)其東西,隨豐逐食,貧富相贍”[2]1727。孝文帝均采納了以上兩點建議。國家出面解決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社會問題,有效避免了災民盲目流動導致的社會混亂局面,促進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其次,減免租調。高祖太和十四年(490)秋天,因春夏少雨部分地區(qū)旱災,造成糧食減產,高閭在《應詔陳損益表》提出“薄賦賤來”,就是要減輕百姓的賦稅,這簡單的四個字成為了安撫災民的有效措施之一。

        再次,罷減享用。北方地區(qū)自然災害頻發(fā),國家的救災物資常常供不應求,北魏政府常通過節(jié)約,積累一定的糧食、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對于輔助救災非常有利。高閭在文中提到“放無用之獸”,在災后釋放禽獸并下令禁止蓄養(yǎng)。說的就是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在罷減享用方面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最后,整頓吏治。高閭建議整頓吏治,提出了諸如“集見囚于都曹,使明折庶獄者,重加究察。輕者即可決遣,重者定狀以聞”“罷非急之作”等措施,這樣一來,部分輕犯得到了釋放,轉化為社會生產的勞動力人手;重犯減刑,有利于穩(wěn)定民心;同時也減輕了國家獄政負擔。

        綜上所述,從《應詔陳損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統(tǒng)治者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采取的積極有效的措施。雖然救災體系尚未健全,但是這些救災措施有利于挽救黎民百姓的生命,促進國家農業(yè)生產的恢復與平衡,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論音律的奏議文

        北魏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對漢文化采取積極的吸收方針,這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在文化建設上也頗有成果。其中,北魏樂律學的發(fā)展是中國古代樂律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請使公孫崇韓顯宗參知音律表》一文中,高閭討論了關于音律的問題。開篇先引出來“律”之重要性,“《書》稱‘同律度量衡’,論云‘謹權量,審法度’,此四者,乃是王者之要務,生民之所由。四者何先?以律為首”[2]1728。接著寫了自己主持修訂樂律。是時,他和皇宗博士孫惠蔚、太樂令公孫崇依漢代京房的方法,成功地制造了一個律準。緊接著介紹了兩位在音律方面頗有建樹的人物:公孫崇和韓顯宗。由此可見,北魏還是非常重視樂律的制定以及修訂的。同時對于修正音律方面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也有所記錄:“太和中詔中書監(jiān)高閭修正音律,久未能定也”[2]1728。北魏時樂律學的發(fā)展是中國樂律學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為隋唐音樂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論祭祀禮儀的奏議文

        從古至今,中國都以禮義之邦著稱。北魏雖然是由少數(shù)民族建國,但它的禮儀制度在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的同時,很多方面都參照了漢族政權相關的禮儀制度。高閭關于祭祀的奏議文有三篇,分別是《請裁鄴中密后應罷應新表》,《對詔議》和《六宗議》。由此可見,祭祀禮儀在北魏是相當盛行的。

        在《請裁鄴中密后應罷應新表》中,北魏太武帝神廉三年九月,太武帝“立密皇太后廟于鄴”。鄴城為其生母密太后的家鄉(xiāng),“置廟戶十家,齋官三十人。春秋烝嘗,冠服從事,刺史具威儀,親行薦酌,升降揖讓,與七廟同儀,禮畢,撤會而罷”[1]1198。與北魏初期宗廟祭祀相比,這種祭祀規(guī)格是相當高的,鮮明的反映了太武帝對生母的追思與懷念。

        在《對詔議》中,首先出現(xiàn)了“議”這種文體,這是上給皇帝議論得失的奏表的一種,可以說也是奏議文的一種。這篇論文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應遵循鄭玄以“禘”“祫”為二種不同的祭祀禮儀,還是遵循王肅以“禘”“祫”為同一種祭禮儀。高閭認為,宗廟“禘”“祫”祭禮制問題上應遵循王肅學說。理由如下:魯國先祖周公為周王室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周天子賜魯國可以用天子禮儀舉行祭禮,但魯國沒有舉行圓丘祭天禮的權力,因而將祭天之“禘祫”禮用于宗廟,成為祭祖禮儀之一。由于魯國宗廟先前已經有“禘”祭禮,故“禘”“祫”兩種祭禮并行。在宗廟“禘”“祫”祭禮制問題上應遵循王肅學說。

        在《六宗議》中,文章雖然簡短,但是引經論典說明高閭獨到的觀點,即“請依先別處六宗之兆,總為一祀而祭之”[2]1728。

        從這三篇關于祭祀的奏議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北魏漢化的進程。作為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要想在中原大地存在和發(fā)展下去,北魏在祭祀上很多是效仿中原的,他們尊崇孔子,學習中原的《書》《禮》,在祭祀信仰上越來越接近漢民族。

        (七)論民族問題的奏議文

        高閭作為北魏時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觀主要體現(xiàn)在《至德頌(并表)》和《王德議》這兩篇文章中?!八^民族觀就是一種關系思想,民族關系里的正統(tǒng)觀實質上就是民族觀?!盵6]北魏雖然是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北魏政權搜羅了不少的漢族士大夫,這些漢人在與少數(shù)民族合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北魏政權合法性的承認,便是對北魏統(tǒng)治者的認識與評價。

        北魏皇興五年(471)八月,拓跋弘傳位于其子拓跋元宏,高閭作《至德頌》,頌揚拓跋君主以及北魏政權。在文章中先簡略地回顧了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的情況,然后在心目中制定一個中國王朝的正統(tǒng)序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閭跳過其他朝代,將北魏直接看成是順承夏、商、周、漢的王朝,這在北魏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就強有力的證明了北魏的正統(tǒng)地位。另外,高閭在《至德頌》序和頌詞中把拓跋弘看成是“創(chuàng)制改物”的“應天之圣君”,將其傳位比附于“唐堯禪讓”,將其文治武功贊為可比肩于熙周隆漢。高閭如此赤裸裸的歌功頌德,反映出來他的民族觀,這說明北魏上層胡漢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漢族士人對北魏政權的認同進一步加深。綜上所述,高閭認為民族的不同不是靠血統(tǒng)來區(qū)分的,凡在中原建國的統(tǒng)治者均應屬于華夏正統(tǒng)。

        高閭的民族觀還從其關于王朝五德行次的言論中表現(xiàn)出來,主要體現(xiàn)在《王德議》中?!拔宓陆K始的政治學說,發(fā)端于先秦,定型于漢代?!盵4]高閭的五德行次之論,自然是為了證明北魏的正統(tǒng)。在文中他肯定了以前的各個王朝,無論是昏暴之君還是賢明之君都是受命于天而得帝位的,都應該是正統(tǒng)。接著,他在一番鋪墊之后列出漢以后諸王朝的正統(tǒng)世次,并將北魏定為土德。并給了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前趙、前燕、前秦正統(tǒng)地位,他認為趙、秦、燕不僅一統(tǒng)于華夏,而且與漢政權一樣同屬華夏正統(tǒng)。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5],漢人從來都是以漢政權為正統(tǒng),這種思想連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都認同,高閭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漢族士大夫能有這樣高遠的觀點,實在難能可貴。他的五德行次論可以說是對儒家民族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高閭對于民族的看法不再拘泥于前代,他從文化的角度重新看待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第一次將少數(shù)民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觀點為考察北魏胡漢民族關系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

        二、高閭奏議文藝術特色

        通過閱讀分析高閭的奏論文,我們可以總結出他文章的一些藝術特色,進而為研究北魏時期奏議文整體的藝術特色奠定基礎。

        第一,從行文來看,高閭的奏議文脈絡清晰,富于條理,務求明白曉暢。若一文議一事,多依據(jù)邏輯順序,清楚道來。如《諫討淮北表》,非常清晰的列舉自己的疑慮,“……疑一也?!啥??!扇??!伤囊病保形囊荒苛巳?。若一文議數(shù)事,往往條分縷析,逐一說明。如《請筑長城表》,依次說明了治國之道,修筑長城的計劃和有利之處,層層深入,理由明確。

        第二,從語言來看,高閭的奏議文多用平白如話的語言,駢散結合。表文中既有三字、四字的短句,也有十幾字的長句。如《論淮南不宜留戍表》中,“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shù)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師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夫豈無人,以大鎮(zhèn)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雖翦枝竭流,終不可絕矣。壽陽、盱眙、淮陰,淮南之源本也,三鎮(zhèn)不克其一,而留兵守郡,不可自全明矣”[2]1742。在這里,為了說理運用了散句,散句形式的自由多樣有利于增強文章的氣勢與情感,在今昔對比中說明不能因小失大的道理。相較而言,駢句多以整齊的四字句為主要形式,在鋪排中有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最典型的就是《至德頌(并表)》,主體部分全部都是整齊劃一的四字句,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營造了典雅的文風。

        第三,從人物塑造來看,有兩類典型人物。一類是圣明君主的形象。古代臣子上表時為了使皇帝采納自己的意見,表文中常摻雜著很多歌功頌德的文字。在高閭的奏議文中,也塑造了圣明君主的形象。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至德頌(并表)》中,高閭大力稱贊拓跋弘,由此可看出高閭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得寵離不開對拓跋君主的大力頌揚。另一類是賢明臣子的形象。在《請使公孫崇韓顯宗參知音律表》中,高閭向皇帝推薦了兩位人物,一位是公孫崇,高閭稱贊他“聰敏精勤,有“挈瓶之智”,喜歡與人討論樂律,并且自己著書《鐘磬志議》二卷;另一位是韓顯宗,高閭稱贊他“博聞強識,頗有史才,粗解音律”。借此可看出這兩位均是音律方面的人才,說明了北魏時期對于編訂音律的重視。

        第四,從修辭手法來看,高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其中,對比的運用較為廣泛,如“昔彭城之役,既克其城,戍鎮(zhèn)已定,而思叛外向者,猶過數(shù)方。角城蕞爾,處在淮北,去淮陽十八里,五固之役,攻圍歷時,卒不能克。以今比昔,事兼數(shù)倍。今以向熱,水雨方降,兵刃既交,難以恩恤”[2]1727。通過今昔對比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及感染力,既讓讀者了解了歷史又在對比之中明白了現(xiàn)狀。對偶手法給人一種結構整齊的美感。如“庶民均其賦,以展奉上之心;君王聚其材,以供事業(yè)之用”[2]1727;“君班其俸,垂惠則厚;臣受其祿,感恩則深”[2]1728。把君臣列在一起并運用對偶的手法,音律和諧,節(jié)奏明快。反問手法用疑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回答。如“以斯關之,如何可改?”[2]1725在反問的過程中,能夠看出作者的感情傾向,加深了讀者的印象,增強了文章的氣勢,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表文寫作中運用較少,如“北狄悍愚,同于禽獸”[2]1729,由此可見北狄的兇猛和強悍。

        第五,從抒情方式來看,間接抒情是奏議文最主要的抒情方式。間接抒情包括以事抒情、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三種。高閭的奏議文多以事抒情,在事件的敘述中摻雜自己的情感,往往能夠感動人心。如在《至德頌(并表)》中,對于拓跋弘將帝位傳予其子拓跋元宏(孝文帝)這一舉動,本是拓跋弘被逼的結果,但高閭卻稱贊他的禪讓為高尚行為,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自己的觀點。高閭的奏議文中借景抒情的情況并不多,但飽含感情的景物描寫卻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且過目難忘,如“以春夏少雨,憂饑饉之方臻,愍黎元之傷瘁”[2]1727,寥寥幾筆就能看出旱災給北魏黎民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他的奏議文中最重要的就是用典抒情,如“周命南仲,城彼朔方;趙靈、秦始,長城是筑;漢之孝武,踵其前事。此四代之君,皆帝王之雄杰,所以同此役者,非智術之不長,兵眾之不足,乃防狄之要事,其理宜然故也”[2]1730。借前代明君重視長城的修筑,來勸諫當下國君應關注邊防問題。

        第六,從文風來看,高閭的文章以質樸務實而著稱。他的奏議文切于時政,益治利民,馮太后重用高閭等漢人文官,嘉納雅言;孝文帝漢化改革內容諸如建官制,定律令,崇禮樂等措施在高閭的奏議文中均可清晰的看到,可以說他的奏議文是拓跋氏政權走過一個半世紀風雨進程之歷史見證。與此相應的就是在文風方面質樸平實,不事華藻,亦有漢魏余緒。

        三、結語

        高閭為馮太后時期的一代名臣,他聰穎睿智,長于文辭。《魏書》本傳云,高閭“博綜經史,文才俊偉,下筆成章”。承明初,為中書令,加給事中,委以機密。文明太后甚重之,“詔令書檄碑銘贊頌皆其文也”。高閭輔政敢于直諫,“于朝廷廣眾之中,則談論鋒起,人莫能敵”。他的奏議文呈現(xiàn)質樸平實之文風,理從簡實,辭無煩華。這不僅與游牧民族尚武習氣、務實作風有關,更是在執(zhí)政者大力倡導之下確立的獨特文風。總體而言,整個北魏時期的奏議文承襲漢魏遺風,以務實尚樸為主要特色,體現(xiàn)了奏議文發(fā)展進程中的歷史回歸。

        參考文獻:

        [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楊炳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9:169.

        [4]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54.

        [5]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4.

        [6]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23.

        [7]傅業(yè)庶.劉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8]黎翔風.管廠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張德壽.高閭民族觀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13(2):19-26.

        [10]郭善兵.北魏皇帝宗廟祭祖制度考論[J].泰山學院學報,2008,30(2):59-63.

        [11]仇海平.秦漢魏晉南北朝奏議文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0:4.

        猜你喜歡
        奏議
        蘇軾奏議的思想蘊涵與文學特征
        北方論叢(2021年6期)2021-10-11 18:36:34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辨誤一則
        讀書(2020年6期)2020-06-11 00:32:47
        明代目錄書中《包孝肅奏議》的嬗變
        淺析歐陽修奏議的藝術特征
        論宋代奏議文論觀的重道德人格傾向
        奏議文的著錄歷史形態(tài)與文學評議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宋代奏議文研究
        論中國古代書目中“奏議”類目立類的源流及原因*
        天一閣文叢(2016年0期)2016-03-16 03:09:39
        奏議類文體研究的思考
        范欽《撫南贛奏議》整理札記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国产小毛片| 日韩狼人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熟女日韩中文十区|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av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黄色视频| 欧美尺寸又黑又粗又长| 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久久久噜噜噜噜|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澳门蜜桃av成人a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无码a片一区二三区| 久久青青热|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av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视频| 国产97在线 | 亚洲|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国产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99亚洲精品久久久99| 青青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亚色中文字幕剧情| 人妻精品动漫h无码网站|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器 | a黄片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