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奏議是蘇軾文學寫作中之重要部分。蘇軾一生仕宦,公忠許國、關心民瘼、直言敢諫,奏議為之忠實紀錄,文體史上與西漢奏疏、陸贄奏議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贊其“忠言讜論,正朝大節(jié)”。蘇軾奏議展現出其為政責實、以民為本、崇儒重德、廣納忠諫、獨立不倚的治政思想與理念。以文學視角言,蘇軾奏議論切時弊、引類譬喻、變俗為雅、長于摹寫,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以政治影響論,蘇軾奏議對于宋世推尊陸贄、規(guī)諫當朝帝王、助力高麗外交、惠及天下生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奏議為蘇軾贏得崇高文名,其敷陳政見雖不盡公允,但仍不失為史上一流寫手。
[關鍵詞]蘇軾 奏議 思想蘊涵 文學特征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干部政德教育研究專項“北宋奏議中的政德思想及其當代啟示”(18CZDJ04);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資助經費項目“北宋奏議中的國家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18RA228)
[作者簡介]武建雄,濱州學院人文學院,文學博士(濱州 256600)
[中圖分類號]I2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21)06-0113-11
蘇軾為文學史上之巨擘名儒,向以詩詞文享有盛譽。《宋史》稱其文學成就“渾涵光芒,雄視百代”[1]8650。學界對蘇軾的文學研究,歷來聚焦于書寫仕宦余暇生活情趣抱負的詩、詞與古文,而對于其奏進君王敷陳治道的奏議文,卻鮮有關注臺灣學者徐月芳的專著《蘇軾奏議書牘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有關蘇軾奏議研究僅占一半篇幅,并以中華書局1996年出版的孔繁禮點校本《蘇軾文集》為主要參考文獻,對研究對象的統(tǒng)計不全。徐氏以蘇軾仕履時間為軸,分密州、徐州、京師、杭州、揚州等五個時段,分別抉覆期間蘇軾奏議所陳治策,對蘇軾奏議的寫作特征與成就并未涉及。研究論文主要有花妮娜《蘇軾公文寫作研究》(西北大學,2008)、劉英楠《蘇軾表文研究》(遼寧大學,2011)、張?zhí)斐恰蛾戀椗c蘇軾奏議比較研究》(遼寧大學,2012),馮煒玥《論蘇軾疏浚西湖之奏議》(《西部學刊》2016年第6期)、鄒東凜《論蘇軾的奏議文章》(《秘書》2015年第1期)、陳小英《吏民莫作長官看,我是識字耕田夫——論蘇軾奏議中的平民本色》(《理論界》2010年第8期),這些研究成果或不專以蘇軾奏議文為研究對象,或研究側重于文體學,對于以文學視角的觀照,明顯不足。。事實上,蘇軾仕宦勤政忠君,政績斐然,上書帝王的奏議辭直理密,造端宏大,堪稱奏議史上一流寫手。南宋孝宗帝趙眘嘉其奏進忠謀,立節(jié)以仕,贈謚文忠,稱許其“忠言讜論,正朝大節(jié),一時廷臣無出其右”[2] 。近人曾國藩稱其奏議文道:“凡奏議類,以西漢奏疏、陸贄、蘇軾為宗?!盵3] 研究蘇軾奏議文的思想蘊涵與文學特征,有助于揭示其身為士人的側影,展示其奏議寫作的文學成就與價值。
奏議是古代中國君主制社會中,基于臣僚上呈君主言事議政、陳請等需要,而產生的上行行政文書。奏議的產生與定型,經歷了從三代敷奏以言,到周代言筆未分,又到春秋戰(zhàn)國書奏為主,再到漢代章、表、奏、議等四體定型的過程。奏議作為文體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奏議泛指一切上呈帝王的文書,包括章、表、奏、啟、策、議、狀等類型;狹義的奏議專指進奏君主言事論政的文書。以現代文體視角考察,奏議屬于論政的議論文。本文對蘇軾奏議文的研究,采取狹義視角。
一、蘇軾的奏議文寫作
蘇軾歷仕北宋英、神、哲、徽四朝,一生忠盡職守,勤勉進言?!端问贰份d蘇軾有《奏議》十五卷,今存蘇軾奏議,散見于《蘇軾文集》《東坡先生年譜》《宋朝諸臣奏議》《歷代名臣奏議》等文獻中。2006年,由曾棗莊主編的《全宋文》盡悉收錄。據《全宋文》輯錄,筆者統(tǒng)計,蘇軾寫作廣義奏議文313篇,其中,狹義奏議文共181篇。明代都穆言:“蘇文忠公文章之富,古今莫有過者”[4]1358,從數量上看,奏議在其一生作文近五千篇中占比甚微,但北宋規(guī)定僅臺諫官擔有言責,他官“只能言本職之事”[5]6。蘇軾一生未擔任臺諫官,其奏議文寫作數量,較之言官,已蔚為可觀。
以狹義奏議論,蘇軾奏議大致含上書、狀、札子等三種文體類型。三類文體各執(zhí)行不同功能,上書為“敷奏諫說之辭”[6]124,綜論政務、敷陳治策,如《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狀與札子均源于魏晉之啟,狀執(zhí)陳事、議事或建議功能,如《議學校貢舉狀》《諫買浙燈狀》;札子為宋代新出之名,執(zhí)論事、舉薦或陳請功能,如《乞罷詳定役法札子》《薦朱長文札子》。在三類文體中,札子占比最大。
蘇軾奏議寫作貫穿宦途始終,無論任京朝官或幕職官,均積極議政,熱情諫言。蘇軾一生仕途九次遷謫,從熙寧二年(1069年)奏《議學校貢舉狀》始,至建中元年(1101年)作《乞致仕狀》終,蘇軾每一任職官,無不以儒家名節(jié)自勵,直言進諫,暢論國事。他在任職館閣時,阻神宗買燈,揭新法流弊;在擢列經筵時,進陸贄奏議,申讀漢唐正史;在遷謫徐州、杭州時,乞醫(yī)療病囚,奏浙西災傷。就論事內容所及,大到變法新政,小到宮車亂道,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立朝仕宦的忠言讜論與正朝大節(jié),奏議文作出忠實紀錄。
二、蘇軾奏議的治理思想與方策
蘇軾一生尊儒重道,少年即為漢代范滂所感召,“奮厲有當世志”[7]1117。入仕以后,王水照認為,“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訓,使他把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社會責任的完成融合一體”[8]71。這種基于儒家思想的進德修業(yè),投射于治政的實踐,形成了蘇軾在經濟、外交、軍事、帝學、科舉、用人等方面系統(tǒng)而鮮明的治理思想與方策。
(一)為政責實、不率空言
蘇軾主張治政以適用為本,注重施政實效,反對空言誤政。元祐七年(1092年),他上書哲宗《論王道六事》,自陳心跡:“臣始之學也,以適用為本而恥空言。故其仕也,以及民為心而慚尸祿?!盵9]33他還說:“空言率人,不如有實而人自勸。”[9]98在北宋神、哲二朝議論擾攘的朝堂,他清楚地認識到“一言可以興邦,空談行將誤國”的現實。他認為,“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賈誼、陸贄之學,殆不傳于世”[10]340。這在當時儒士蔑視漢唐傳注經學,紛紛以己意解經,導致眾說林立的政壇,顯得清新可貴。
從適用的理念出發(fā),蘇軾提倡實學,并將之貫徹于施政實踐,形成為政務求責實之經國方策。熙寧二年(1069年)新法方興,朝廷欲于學校貢舉取士略文章、廢詩賦、罷封彌與貼墨,而專取策論、采譽望、考大義。蘇軾上神宗《議學校貢舉狀》,極言不可,認為“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并諫神宗“試之以法言,取之于實學”[10]210。熙豐變法期間,蘇軾遷謫外任,多次上書極言新法不便,皆源于其責實為政理念下體察民瘼的結果。
為政責實,儒家圣人倡之已久?!墩撜Z·為政》載孔子啟發(fā)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孟子·公孫丑》載孟子長養(yǎng)浩然之氣之“四端”,明朝人胡廣認為均是“實學”。漢代董仲舒已將儒家實學精神用于為政考績,《春秋繁露·考功名》載其“考績之法”,是要“攬名責實,不得虛言”[11]223??梢?,蘇軾“為政責實”的理念,繼承了儒家政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二)心系蒼生、以民為本
蘇軾一生為官,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早在22歲科舉策試時,他即作《刑賞忠厚之至論》,闡述“愛民、憂民、廣恩、慎刑”之主張,并將其貫徹于仕宦生涯終始。他初仕鳳翔,為民祈雨;知守徐州,攜民抗洪;外任揚州,改革漕運;主政杭州,疏浚西湖。每一任職官,蘇軾無不心系蒼生,體恤民情,愛惜民力,以民為本。
蘇軾主張施政應當以民為本,并多次上書帝王進行闡述。他認為,天下不是帝王一人之天下,帝王只是行使管理權而已,“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御試制科策》)。帝王權力的基礎,在于民心的向背?!叭酥髦颜?,人心而已”?;诖?,他認為,施政的根本要從百姓是否滿意出發(fā)。在熙寧變法如火如荼時,他上書神宗表達了以民為本的主張,認為新法措置是否適當,要以百姓是否樂于接受為判斷準則,“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若民所不悅,俗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于怨”[9] 1194-1201。神宗低價收購平民浙燈四千余盞,蘇軾上書嚴詞批評此舉是“奉二宮之歡,而極天下之養(yǎng)”“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內帑所儲,孰非民力?”[9] 98-99在哲宗時,州縣官吏催逼積欠,蘇軾上書大膽斥責,認為這樣的做法擾民壞政,“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9] 1119-1120蘇軾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見一斑。
民本思想源出《尚書》“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后世儒家屢有闡發(fā)。在春秋時,孔子主張為政要寬民利民。在戰(zhàn)國時,孟子將民本思想發(fā)揮至極致,他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孟子·盡心》),同時期的荀子亦主張人民是國家根基,說:“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荀子》)。唐代名臣魏征據荀子說演繹為著名的“載舟覆舟”論,他諫唐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舊唐書》)可以看出,蘇軾的民本思想,有著深厚的儒家淵源。
(三)崇儒重德、攘斥佛老
蘇軾一生崇奉儒家哲學,并以此進德修業(yè),孜孜以求。儒家仁民愛物、為政以德的思想,構成了蘇軾入仕為宦的行動指針。他一生仕途幾經浮沉,但矢志濟世修德,不問功名,務施仁政,心念蒼生,不計私利,身處困厄而堅守不輟。明朝人李贄贊蘇軾道:“蘇文忠道德文章,古今所共仰也……文忠困厄一生,盡心盡力干辦國家事一生。據其生平,了無不干之事?!盵12]209這一評價,正是蘇軾身為儒家士人公忠體國人格精神的真實寫照。
蘇軾治政崇儒重德,在奏議中有著生動體現。這一思想體現在其奏議依經立義上。蘇軾進諫人君,陳謀獻策,皆恪守儒家經典、嚴守圣人大義而闡發(fā)。蘇軾奏議援引經典,不離《九經》,敷陳故事,皆宗正史。筆者以《宋朝諸臣奏議》所錄蘇軾奏議23篇為樣本,統(tǒng)計其引用經史人物情況如下表所示:
熙寧初年,部分士人癡迷佛道,文風浮誕,并著書鬻市,流毒所及,遍及舉子。蘇軾上書大力攘斥佛老,倡議文風與學術歸璞返古,他說:“使天下之士皆能如莊、周以齊死生、一毀譽、輕富貴、安貧賤,則人主之名器、爵祿,所以厲世磨鈍者廢矣!”建議神宗:“博通經術者,雖樸不廢;稍渉浮誕者,雖工必黜?!盵9]858-859蘇軾又認識到治理國家,依靠法家刑名賞罰并不能長治久安。王安石新法施行之初,嚴刑名賞罰,他上書神宗表示反對,借批評商鞅變法:“使其民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主張儒家德治方是治政良方,“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臣愿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9]1194-1201?!巴跽咧讼日叩乱?,所宜后者刑也”[9]1235-1238。蘇軾對儒家的崇奉,在其德治主張的奏議中得以盡顯。
(四)務通言路、廣納忠諫
蘇軾重視言路通塞、人君納諫聽言對于治政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朝廷言路通塞,下情能否及時上達,關乎國家治亂。主張“天下治亂,出于下情之通塞”[9]73。他認為,下情不通,帝王耳目就會壅蔽;相反,言路暢通,帝王不僅可以知外事,而且可以考察士人情偽。所以他主張帝王“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9]73-74。因此,蘇軾主張人君要積極聽言納諫,認為人君是否肯聽言,關系國之安危。他說:“為國安危之本,只在聽言得失之間。”[9]33
蘇軾對帝王聽言,有著精深細致的認識。首先,蘇軾認為帝王應當務求聽言納諫,但是要有所取舍,而不能聽言太廣。他上書指出,熙寧變法中神宗所犯的錯誤之一,即在于“聽言太廣”[10]138。其次,他主張帝王對臣僚所進良莠之言要有所鑒別。他認為,帝王聽忠良之言可以致國興,聽奸佞之言可以招禍亂。據此邏輯,他指出漢文帝之所以能成就盛世,在于聽受了張釋之“長者”的讜言;而孝景帝時的七國之禍,源于采納了晁錯“數術”的謬語。
政情壅通、人君納諫關乎治亂存亡,是古代歷朝治政的寶貴經驗總結。自春秋戰(zhàn)國時起,國君治政即重視言路。秦時專置諫議大夫職官,使進言得以具備制度保障。北宋歷代帝王普遍重視言路與納諫,后人有“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之稱[1]9427。神、哲二朝時,新舊黨爭激烈,臺諫為黨派控制,言路受到鉗制,政情壅弊,蘇軾的認識與主張,無疑切中時弊,為政情開出了治病良方。
(五)獨立不倚、不預黨爭
蘇軾人生主要仕宦于北宋神、哲二朝。其時,舉朝士人因變法而派系分化,發(fā)動了持續(xù)二十余年的黨爭。蘇軾面對王安石為首的革新黨,與司馬光為首的守舊黨爭斗,始終堅持從自我判斷出發(fā),獨守己見,清峻獨立,不選邊站隊,不為權勢所屈服。元代方回評論蘇軾黨爭中的態(tài)度為:“元祐諸賢始終一節(jié),莫如眉山蘇文忠公。蘇公雖素與安石異,亦不茍與溫公同?!盵13]469
蘇軾對變法改革的立場與態(tài)度,具有符合社會漸進改革客觀規(guī)律的辯證認識,這是他長期深入了解、觀察北宋社會形勢的結果。蘇軾對北宋熙豐變法的認識,在奏議中作出忠實記錄。蘇軾認為,風俗、法度、典章等上層建筑,須應時而變,不宜固守。熙豐變法之初,蘇軾即上書神宗《議學校貢舉狀》陳述:“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圣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盵10]210這種應時而變、與時俱進的辯證認識,符合萬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素以固守“祖宗成法”著稱的北宋,顯得爍然卓異。
蘇軾對社會改革形勢的自我判斷與認識十分篤定,歷終生而不動搖,這一認識決定了他既反對王安石全面變革的激進主義,又反對司馬光一成不變的保守主義。蘇軾陳述政見獨立不倚,知無不言。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神宗論新法》中說:“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若民所不悅,俗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于怨?!痹谠撐闹?,他對新法的冒進悉數進行揭露與批駁。他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的設置是“求利之名”,農田水利法“豈惟徒勞,必大煩擾”,免役法“差役仍舊,使天下怨仇”,青苗法“虧官害民,雖悔何逮”,均輸法是“與商賈爭利”“弊復如前”,貢舉法使天下士子“德不足而有才,困于無門”[9]1194-1201。在批判新法變革過猛過激的同時,他主張變法應當在“畏天、從眾、法祖宗”的“不變”中求變,而不能無所規(guī)約,盡棄舊制。熙寧四年(1071年),他上《再上皇帝書》,道:“其施設之方,各隨其時而不可知。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從眾,必法祖宗?!盵9]1216-1218這種既反對大變,又反對不變,而是強調在不變中求變的主張,使蘇軾將自己與變法派和守舊派劃出明顯的分界。故此,他反復遭遇兩派打擊,便難以幸免。
蘇軾的辯證、漸進改革觀,不唯于其時彌足珍貴,即使置于當代,亦不遜色。他數次主動請求外任,避免卷入黨爭洪流,表現出獨善其身之高風亮節(jié)。他雖然力求涉身世外,但仍歷遭烏臺詩案、黃州之貶、惠州儋州之謫,但淡定從容、不以己悲,以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之言自勵,表現出窮且益堅之立朝大節(jié)。
(六)諸項治策
蘇軾的治政理念,表現在具體政務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治國方策。他奏議中所陳治策,撮其要者,包括:在貢舉方面,主張經義取士(《議學校貢舉狀》);在軍事方面,主張弭兵消戰(zhàn)(《徐州上皇帝書》);高麗外交方面,反對文化輸出(《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在帝學方面,主張經筵進讀陸贄奏議(《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札子》);在宮廷開支用度方面,主張務從儉約(《上神宗論買燈》);在郊祀廟饗方面,主張務合周禮不復改更(《上圓丘合祭六議札子》);在救災恤患方面,主張?zhí)嵩珙A防(《奏浙西災傷第一狀》);在河北京東方面,主張免鹽稅、急捕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在杭州方面,主張開西湖葑田(《奏戶部拘收度牒狀》)等。
三、蘇軾奏議文的文學特征
以文體角度考察,蘇軾奏議文作為論政性文章,在謀篇布局、措辭運語、論事方法、行文風格等方面,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水平。蘇軾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得不止。”[1]8649-8650在北宋政壇,蘇軾奏議發(fā)論宏深,慷慨陳言,見卓識異,博古通今,形成獨具個性的鮮明特征。
(一)論切時弊、緣事而發(fā)
蘇軾身為人臣,為君輔政,盡忠竭力,自陳一生進奏數百奏議“披露肝肺,盡言無隱”[10]64。他為仕生涯中,每奏陳論事,無不切中時弊,不避權貴與鼎鑊,但凡論政,皆為國為君為民而計,緣事而發(fā),不著空言。
蘇軾奏事陳論,多針對朝廷急務、時代弊病與社會熱點。北宋神、哲二朝新舊二黨殊死相爭,京師士人避之不及,唯恐罹禍,均垂拱緘默。蘇軾自認性格剛褊,攻擊時弊,直言無隱。身居館閣時,他高度自?。骸胺苍陴^閣,皆當為深思治亂,指陳得失,無有所隱?!保ā吨G買浙燈狀》)[9]98-99熙寧初,神宗用王安石初行新法,民多不便,蘇軾上疏六千余言,極論新法不便,針對制置三司條例司、市易法、均輸法、免役法等一一指陳得失,并言王安石不可大用。結果導致其黨無不切齒,爭欲傾害。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自登州任返京,又議差役法不便(《乞罷詳定役法札子》),得罪司馬光。同年,又議冗官之弊(《論冗官札子》)。在地方任職期間,蘇軾奏論河北京東盜賊滋生、徐州加強軍事防壘、杭州賑濟災傷疏浚西湖、揚州論積欠等。諸奏所陳政見如:“河北之治亂,系天下之安?!保ā墩摵颖本〇|盜賊狀》),“徐州為南北之襟要,而京東諸郡安危所寄”(《徐州上皇帝書》),“陂湖河渠之類,久廢復開,事關興運”(《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論積欠》),無不切中時弊,發(fā)論深省。
蘇軾針砭時弊,皆據自我觀察與真實體驗,直觸時代痛點,形成了其質樸寫實、深切著明的奏議文風。
(二)引類譬喻、善于說理
蘇軾為文追求“辭達”,他說:“言止于達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盵10]136即蘇軾主張的辭達,不僅追求言辭達意,還要講究一定的文飾技巧。具體到奏議一類論政文章,即體現為摹事寫物善設譬喻,論證說理引相類比上。
蘇軾奏議,譬喻十九。他常向帝王奏陳政理,引物援事,相類為譬,使說理生動形象,易于被君王理解與接受。蘇軾在奏議中使用同一譬喻頻次最高者,是將治政譬為用藥。如他在《朝辭赴定州論事狀》中向哲宗陳述:“為政如用藥?!庇秩纭叭顺贾{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出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乞進讀陸贄奏議札子》)。又如“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但論政事,無不以用藥相譬。除了以藥喻政以外,蘇軾奏議中使用他譬者,亦屢見不鮮。如“今日之弊,譬如羸病之人負千鈞之重,縱未能分減,豈忍更添”(《論特奏名》),“(生民)但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論積欠》),“(巡鋪兵士)苛察嚴細,如防盜賊”(《乞裁減巡鋪兵士重賞》),“夫君子之難致如麟鳳,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況可麾而卻之乎?小人之易進如蛆蠅,腥膻所聚,瞬息千萬,況可招而來之乎”(《論周種擅議配享自劾札子》),“道盡途窮,譬如中流失舟,抱一浮木,恃此為命,而木將沉,臣之衰危亦云極矣”(《赴英州乞舟行狀》)。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大量使用譬喻,使廟堂文學的莊重典雅之風趨于活潑生動。
蘇軾奏議奏陳政理,亦多使用類比之法,使抽象的事理明白易曉,形象生動,妙趣橫生。蘇軾總能在復雜抽象的政理與舉手可觸的日常之間,找到關聯。如他認為社會風俗制度的變革,猶如江河之水流,順勢而為易成,逆勢而為難就?!帮L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順其所欲行而治之,則易為功;強其所不欲行,而復之則難為”(《上神宗答詔論學校貢舉之法》)。他又以五谷、絲麻于人日常生活之必需,向神宗講說鄉(xiāng)戶于差役之重要性,“自古役人,必用鄉(xiāng)戶,猶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馬”(《論新法》)。他又以立岸者明了水道曲折,旁觀者明曉弈局勝負,向神宗進諫“處晦觀明處靜觀動”的道理,“圣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操舟者?;疾灰娝乐郏疄I之立觀者常見之;弈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再上皇帝書》)。諸如此類,比比皆是。蘇文引日常之事物相類比,使深奧的政理變得淺顯易懂,使語言避免枯燥與板滯,文風靈動而活潑,并且增加了說理的效力。
蘇文大量譬喻修辭手段的運用,與類比說理方法的驅遣,豐富了奏議的表現方法,改變了奏議莊重典雅的傳統(tǒng)文風,使其作為公文,亦能生動活潑,搖曳多姿。
(三)變雅為俗、文風質樸
奏議為經國治政文書,上呈君王,并公之于宮廷百官,決定了其典雅行文的風格特性。曹丕言“奏議宜雅”(《典論·論文》),陸機言“奏平徹以閑雅”(《文賦》),劉勰言“儒雅繼踵,殊采可觀”(《文心雕龍·奏啟》),均指出奏議須事正辭莊的典雅特質。文體史上,將奏議典雅文風進行扭轉與改變,使其歸于通俗質樸,始于蘇軾。
蘇軾將奏議文風變雅為俗,歸于質樸,其手段之一,在于大量引俗語入奏議。按劉勰的理論總結,奏議行文要領為“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文心雕龍·奏啟》),奏議作為廟堂公文,遣詞說理,言國事大政,要力避俗事俗語。而蘇軾卻反其道行之,不避通俗,大膽打破二者之界域,大量引古人俗語入奏議。如“古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古人有言,聚蚊成雷,積羽沉舟,言寡不勝眾也”(《杭州召還乞郡狀》);“古人有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乞郡札子》);“古人有言:‘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二》);“古人有言:‘省功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代滕甫論西夏書》)。俗語的引入,拉近了廟堂文學與世俗文學的距離,使奏議變得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增加了文章說理的感染力。
蘇軾將奏議文風變雅為俗,歸于質樸,其手段之二,在于引俗事俗物比類政事政理。蘇軾奏議論政說理,常引俗事相為類比,使議論猶諄諄耳畔,親切可感。如他以養(yǎng)貓捕鼠養(yǎng)狗防奸、失牛隱言獲羊夸功,類比新法施行中諸種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現象以啟發(fā)神宗:“然而養(yǎng)貓所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yǎng)不捕之貓。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陛下以為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保ā渡仙褡诨实蹠罚┯秩缣K軾以小兒脫齒之漸搖與力拔之異,進諫西夏不宜速取之術,巧妙生動,趣味橫生:“滅國,大事也。不可以速。譬如小兒之毀齒,以漸搖撼之,則齒脫而小兒不知。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則毀齒可以殺兒?!保ā洞φ撐飨臅罚┳嘧h論陳經國大事中引入俗事比類,使文風淺近通俗,新奇活潑,親切如畫,更易于為受諫者所接納。
蘇軾將文風變雅為俗,歸于質樸,其手段之三,在于不事引經援史,論從己出,不傍古人。奏議為人君提供治策,須酌古御今,故而引經據典、援史論今便成為文體不宣之通例。經史名言軼事的摻入,使奏議流于學究氣與學術化,說理議論顯得板滯、枯燥,趨于程式化,嚴重背離春秋戰(zhàn)國游士論辯滔滔、說理流暢、卷舒自如的自然文風。蘇軾奏議在北宋天圣年間詩文革新打擊“太學體”駢儷、晦澀、藻飾文風,恢復古文自由書寫的基礎上,嘗試去經史化,直陳己見,不事依傍。僅以《諸臣奏議》所錄23篇奏議為樣本,統(tǒng)計發(fā)現其中如《上哲宗加張方平恩禮》等6篇,通篇無引經史《乞進讀陸贄奏議》等6篇,僅引少量經文史據。去經史化的篇目,在蘇軾全部奏議中,占比達到近半。與北宋士人動輒援引經史、學術氣味濃厚的奏議相比,可以看出,蘇軾進行奏議文風通俗化的有意嘗試。去經史化獨陳己見的寫作,使奏議行文不再板滯典重,趨于通脫流利,質樸簡約,自由舒展。
引俗語俗事、不援經史,蘇軾使端莊大雅的廟堂文學奏議,其美學風格向通俗流利轉變,消弭公私文之間的界限,顯示出向私撰古文靠攏的態(tài)勢。對奏議文風的扭轉與新創(chuàng),蘇軾功當其首。
(四)長于摹寫、惻然動心
蘇軾奏議長于將私撰文學之摹事寫物技巧挪入其中,在論事說理中,展示生動逼真、親切可感之畫面;又蘇軾奏論表意真、用情切,使所摹之事、所寫之物,惟妙惟肖,讀之惻然動心。明朝人俞弁言:“蘇公之開陳治道,使人惻然動心?!盵14]另,明朝人李贄論及蘇軾奏議讀后感,亦言:“今觀其上皇帝諸書與其他奏議,真忠肝義膽,讀之自然慟哭流涕,又不待以痛哭流涕自言也?!盵12]107
蘇軾奏議論政及人與事,慣用文學筆法,善于擷取其神態(tài)、言語或動作一端,以寥寥數語進行勾勒,極富于傳神寫照。如他乞哲宗加恩尊賢于名臣張方平,描摹張的形象為“高才絕識、博學雄文”“受性剛簡,論高寡合”“齟齬于世”,而寫到哲宗朝被棄用時的情形為“退老南都,以患眼不出,灰心槁形,與世相忘”(《乞加張方平恩禮札子》)。兩相對照,其仕不遇的悲苦,不禁讓人唏噓慨嘆。蘇軾寫到揚州農民為積欠所苦,摹寫其神色言語道:“臣每屏去吏卒,親入村落,訪問父老,皆有憂色。云:‘豐年不如兇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jié)口,猶可以生。若豐年舉催積欠,胥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保ā墩摲e欠》)如此描寫,生民之貧窶悲苦,如訴眼前,令人心生憐憫;相反,他寫官吏之弄威作福,悍戾蠹民,讀之令人切齒,“朝辭禁門,情態(tài)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驅追郵傳,折辱守宰,公私勞擾,民不聊生”(《上神宗論新法》)。他寫浙西水旱傷民,用正反對照之法,鋪寫細膩,真切動人,“春夏之交,雨水調勻,浙人喜于豐歲,家家典賣,舉債出息,以事田作,車水筑圩,高下殆遍,計本已重,指日待熟。而淫雨風濤,一舉害之,民之窮苦,實倍去歲”(《奏浙西災傷第一狀》)。文學寫意白描筆法的植入,產生了撼人心肺的效果。
四、蘇軾奏議的政治影響
作為治政公文文書,蘇軾奏議在發(fā)揮規(guī)諫人君、陳謀獻策、經國治世的功能時,產生了多大的政治影響?解答此一問題,須結合史書加以考察。
(一)推尊陸贄
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癸未,蘇軾向哲宗進奏《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札子》,在這篇奏議中,蘇軾對陸贄德行、才學極口稱贊,“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辨如賈誼而術不疎,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認為陸贄奏議所陳治策是“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并希求哲宗將陸贄奏議“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復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fā)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歲月”[15]11493-11494。
蘇軾對唐德宗時期宰相陸贄的推尊,使其對宋代帝王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經蘇軾的推薦,哲宗“深喜其書,欲推行之”[16]2163。哲宗之后,陸贄奏議成為帝王經筵必學科目,深得宋世帝王喜愛。其中,尤以南宋孝宗為最。淳熙八年(1181年)九月,孝宗開始于經筵聽吏部尚書鄭丙講陸贄奏議《論奉天上尊號狀》《奉天論蕭復狀》等篇目,并不時發(fā)表評論。至淳熙十二年(1185年)五月,蕭燧進讀陸贄奏議終篇時,孝宗賜其“御筵及金器、鞍馬”[16]2329。孝宗聽講、學習陸贄奏議,前后長達五年。他還令太子熟讀陸贄奏議,說:“治道盡此矣?!盵16]2182除了帝王以外,宋世士人楊萬里、毛珝等也對陸贄極力推崇。在帝王君臣的共同尊崇下,南宋陸續(xù)刊刻出版了《陸宣公翰苑集》《陸宣公文集》,使陸贄的影響更為廣泛深遠。
宋世對陸贄的推尊,與蘇軾獨具慧眼,對其奏議價值的發(fā)現密切相關。蘇軾作為文學家與政治家的敏銳嗅覺,于此得以盡顯。
(二)規(guī)諫帝王
蘇軾所進奏議,對當朝帝王產生了重要的規(guī)諫作用。蘇軾生逢北宋社會“三冗”積重難返、士人黨派相爭、百姓為變法所擾不敷生業(yè)之時,他以匹夫擔當之情懷,精準把握政情,奏進富于灼見之治世長策,為帝王提供了治世良方,神、哲二帝對其高度首肯?!端问贰份d,熙寧二年(1069年)上元節(jié)時,神宗令有司賤買浙燈。蘇軾隨即上書《諫買浙燈狀》,指責神宗:“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鄙褡跒橹鄯缓谩凹丛t罷之”[1]8640。又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變法波及教育,欲變科舉、興學校,神宗在猶疑不定之際,詔兩制、三館官員集議。當此之時,蘇軾進奏《議學校貢舉狀》,極言新法諸種不便,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盵1]8640神宗即日召對蘇軾,對其政令得失分析深為認同,并號召館閣之臣皆當以蘇軾為榜樣。
蘇軾奏進忠言讜論,當朝帝王深受裨益。他公忠體國,不計私利,又關心民瘼,鞠躬盡瘁,知無不言。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官兼侍讀。每進讀至治亂興衰、邪正得失之際,未嘗不反復開導,期望帝王有所覺悟。史載哲宗:“雖恭默不言,輒首肯之。”[1]8646
(三)助力外交
蘇軾奏議對當朝高麗外交,提供了重要助力。蘇軾是北宋政壇著名的厭惡高麗士人,神宗執(zhí)政時,奉行親高麗政策。蘇軾上書七狀奏議,表達不同于時論的異議,其中主要包括接待耗資過大、高麗使圖畫山川疑軍事泄密、高麗與遼陰相勾結等訴求。這些訴求雖不盡合理,但王水照認為,“從南北宋之交以后的史實考察中,說明蘇軾高麗觀有其歷史的正當性”[8]334。蘇軾自持灼見,為北宋對高麗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史載元豐末年,高麗王子義天赴杭州,以祝兩宮壽為名持二金塔,蘇軾及時識破其計謀,奏陳神宗其意欲賞受厚賜之真實用心,并奏京師“從州郡自以理卻之”。史載“朝廷皆從之”[1]8647。蘇軾與時論獨異的高麗觀,對于朝廷外交決策而言,的確是一支清醒劑。
(四)惠及生民
蘇軾心念百姓,關心民瘼,為官每任,始終不忘上書為民請命。在知定州時,他上《乞減價糶常平米賑濟狀》等三道章疏,請求朝廷開常平倉抑制糧價,救濟饑荒,整頓吏卒,使當地生民免于災害之苦,軍隊戰(zhàn)力提振;在知徐州時,他上《乞醫(yī)療病囚狀》《論河北京東盜賊狀》,請求州縣牢獄差醫(yī)者治療病囚,并遣沂州平民程棐緝捕強盜,為百姓生業(yè)創(chuàng)造穩(wěn)定社會治安;在知潁州時,他上《奏淮南閉糴狀》《申省論八丈溝利害狀》等七道章疏,賑濟饑民,開放糧市,穩(wěn)定治安,鼓勵農耕,興修水利,阻止開挖八丈溝,使?jié)}州社會安定,人民免于流亡;在知杭州時,他上《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奏浙西災傷第二狀》等十三道章疏,請求開西湖、禁商旅過外國、賑濟災民、修墳廟、開石門河,使水患不再,西湖疏浚,農業(yè)振興,生民樂業(yè)。
蘇軾體民恤民的高尚節(jié)操,在百姓心中鑄就了不朽豐碑。在蘇軾離任徐州時,當地官吏與百姓無不悲傷,“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又史載,蘇軾在知杭州時,“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1]8647。西湖長堤修成,百姓名為“蘇公堤”以銘記,《通鑒長編》載:“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盵15]10645
當然,在發(fā)掘蘇軾奏議為君所納、產生積極政治效應的同時,亦不能掩蓋其部分奏議不被納用的事實。例如,蘇軾在任官浙江時,奏《乞相度開石門河狀》,請求從石門以東鑿漕河,引浙江水達龍山大慈浦,又自浦北鑿嶺六十五丈以達嶺東古河,以避浮山之險,時人皆以為便,但是朝官有惡蘇軾者,力沮而致功不成。又如,蘇軾諫阻高麗人買中國書,連上三道章疏,但哲宗以為高麗買書史有前例,駁回了蘇軾的請求??傮w看來,蘇軾的奏議被采納者多,被拒者多數由于黨派爭斗、政敵打擊報復而阻抑?;兆诔鐚幋笥^年間(1102—1110年),蔡京當國,設元祐黨禁,蘇軾的文辭字畫,存者皆毀,“由是人莫敢讀蘇文”[4]570-571。蘇軾奏議引發(fā)大奸巨佞懼慄,從反面說明,其文采謀策,早已深入人心。
五、蘇軾奏議的歷史評價
在歷史上,蘇軾素以文章與德行享有盛名。與蘇軾同朝為官的名儒范祖禹,即上書哲宗稱賞蘇軾的文章與人格:“蘇軾文章為時所宗,名重海內,忠義許國,遇事敢言。”[17]720蘇軾的弟子黃庭堅譽其:“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之氣貫日月?!盵10]296《宋史》主編元人脫脫盛贊其才華、論見、文章與政事道:“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于禍患之來,節(jié)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盵1]8651蘇軾奏議為其文章寫作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筆者以為,后世對蘇文的贊譽,當然包括奏議在內。從后世評價不難看出,歷史上,蘇軾不唯以德行修養(yǎng)與文學才華聞名,其身為士人忠言讜論之政見、直言敢諫之勇武、政情世務之精深洞悉、特立自持之風節(jié)義氣,均得到后人高度稱賞。
事實上,就蘇軾政論奏議而言,后世亦有專賞者。除了南宋孝宗謂“忠言讜論,正朝大節(jié)”以外,南宋名臣樓鑰作詩稱許其:“雪堂先生萬人杰,議論磊落心崔嵬。憑高望遠極宏放,眼界四??諢o埃。”[18]近人薛福成稱其奏議以陸贄為法,條分縷析,造端宏大:“蘇文忠奏議,終身效法陸公,蓋以敷奏君上之體,宜乎條暢軒豁,能如是亦足矣?!盵19]蘇軾奏議是否終身效法陸贄,須待商榷,但其論事條暢軒豁,確為不爭的事實。
客觀而言,蘇軾文學才華勝于政治才干,在肯定蘇軾身為士人的德行操守與政治品格的同時,對奏議中表達的政治見識與決策水平,不宜過分抬高。文人對社會的觀察易流于理想化,蘇軾的政見的確有偏頗之處。蘇軾奏議對高麗的評價,多為一己之偏見,有失公允。王水照指出:“蘇軾的幾條反對親麗政策的理由,大都是信其所聞而未能完全證實,而衡之以高麗方面通好宋廷的初衷,則其偏頗更為明顯,麗遼‘陰相計構之類尤不免失之猜忌?!盵8]322在王安石推行變法革新時,蘇軾對新法弊害的抨擊,不免有過度渲染之嫌,其對利害的指陳,亦不及其弟蘇轍明晰。清代乾隆帝評蘇軾變法奏議時,即道:“論新法害民,兩蘇文字為最矣。然軾之文,于言國命人心處,雖極纏綿沉摯,而剖晰事之利害,則不若轍之確實明白也?!彼种^較之司馬光,蘇軾政見淺薄短視:“昔人每謂軾揚歷中外久,故能通曉民情,而光稍木強也。殊不知光之見深,而軾之見淺;光之憂在萬世,而軾之謀止一時,有不可同年而語者矣?!盵20]11錢穆亦認為,蘇氏兄弟奏議皆長于文辭,雖好議論,但務求以辭采、氣勢博取,而不以論事說理取勝,往往失之過度,有以諛辭乞巧的傾向。他道:“他們(蘇氏兄弟)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于古代縱橫的策士?!盵21]599
六、結語
蘇軾奏議充分展現了其作為士大夫之側影。他關心民瘼、盡忠許國、勇于直諫的節(jié)操,為民請命、頻繁上章不懼鼎鑊的精神以及卓犖的經國見識與策略,為“忠言讜論,正朝大節(jié)”御評作出充分的詮釋。蘇軾奏議盡管有政見不公、治策不當之處,但拋卻求全責備、瑜中指瑕之眼光,蘇奏之所以與歷史上西漢奏疏、陸贄奏議鼎足而三,說明其政見、治策與文采,仍熠耀千古,不失為一流之作。
[參 考 文 獻]
[1]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三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C]//四部叢刊初編本.
[3]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總目:卷二[C]//四部備要·集部.上海中華書局據湘鄉(xiāng)曾文正公集刻本???
[4]都穆.南濠詩話[C]//歷代詩話續(xù)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5]刁忠民.宋代臺諫制度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95.
[6]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7]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欒城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王水照.蘇軾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9]蘇軾.上哲宗論王道六事[C]//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蘇軾.與王庠書[C]//曾棗莊,劉琳編.全宋文:卷一八九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1]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李贄.李贄文集·焚書:卷五[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3]方回.桐江集:卷三[M].臺北:圖書館,1970.
[14]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M].
[15]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八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6]佚名撰.汪圣鐸點校.宋史全文[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7]佚名,撰.宋史全文[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18]樓鑰.題蘇文忠武昌西山贈鄧圣求詩跡次韻[C]//宋詩鈔·攻瑰集補鈔.
[19]薛福成.出使四國奏疏序[C]//出使公牘.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20]清高宗,選.允祿,等,編.御選唐宋文醇:卷五十二[M].清乾隆三年武英殿五色套印本.
[2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責任編輯 連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