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華
摘 要:高質量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生成靈動敏捷的歷史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立足新課程標準,注重提問的目的性;要秉持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側重提問的啟發(fā)性;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和學情,加強研究,充分預設,有效提問。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目的性;啟發(fā)性;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34-0062-01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促進學生思維活動、集中學生注意力常用的手段。在歷史教學中,高質量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生成靈動敏捷的歷史思維。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呢?
一、緊扣教學需要提問,注重提問的目的性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是隨意的、沒有價值的即興提問,很多提問打亂了教學層次和重難點突破的步驟,由于學生對這種提問反應較慢,教師還會引出許多額外話題,因而脫離了教學內容。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者缺乏課前預設,使得課堂提問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缺乏了明確的目的性。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提問,一定要在課前充分預設,根據突破教學重難點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提問,必要時還要確定好具體問題的回答對象。例如,在進行人教版(下同)九年級上冊“法國大革命”一課內容的教學時,在復習提問、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提問不應該是上節(jié)課學習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所有內容,而應是與本節(jié)新課有聯(lián)系、能作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與“法國大革命”橋梁的內容。因此,教師可以預設“美國獨立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意義”這兩個問題,順利導入新課。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法國大革命”時,要注意區(qū)別兩國革命的根本原因,掌握兩國革命之間的聯(lián)系點。這樣的提問才是根據教學需要進行的有目的性的提問,才能保證新課的教學時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強化思維提升,側重提問的啟發(f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強調了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但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有的提問多而散,易而雜,純史實性提問較多,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啟發(fā)學生形成學科能力,對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沒有多大價值。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思考、理性分析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引導學生形成思維的方法和能力,這在單元和專題復習課中顯得特別重要。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單元的復習時,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南方談話時間、內容、意義等知識,教師如果直接提問,就會讓學生覺得歷史復習特別乏味枯燥,這樣得來的知識脫離了情境,游離在理解分析與運用思維之外,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必定是呆板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振奮人心,令人激情澎湃,引發(fā)人們無限遐想。這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春天的故事》里唱1979年和1992年都是一個春天呢?”這樣的提問比“1978年我國召開了什么重要的會議,會議重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更富有啟發(fā)性。
三、根據不同對象提問,重視提問的針對性
教師面對的是眾多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學生學習能力有強弱,學習基礎有高低,學習態(tài)度有好壞,學習興趣有濃淡。因此,教師在預設課堂提問時,要具有針對性,不同難度的問題要預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既能讓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激發(fā)他們努力進取的學習熱情,又能增加后進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一般而言,關于人物、地點、名稱、國家等純史實性問題由后進生來回答,關于性質、目的、意義、原因等理解性問題和歷史時間等容易混淆的知識性問題由中等生來回答,關于史實材料的歸納概括、分析說明等運用性問題由優(yōu)等生來回答。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tài),重點提問課堂中容易走神、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可以重點提問過去在類似的知識點上出現(xiàn)過錯誤的學生,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與改正程度,激發(fā)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一定要遵循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根據具體問題預設不同的提問對象,千萬不能對提問對象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
四、結束語
任何一節(jié)高效課都離不開高效的提問,高效的提問必須建立在明確的針對性、清晰的目的性和深刻的啟發(fā)性的基礎之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要立足新課程標準,秉持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著眼學生素質發(fā)展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要根據教學需要和學情,加強研究,充分預設,有效提問。高效的提問必然帶來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思維的發(fā)展和好的教學效果。只要長久堅持高效提問,歷史教學就一定會花開滿園,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覃章貴.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的課堂提問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8(02).
[2]孫勝利.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與改進措施[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