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用含蓄雋永的語言描繪了一幅中秋之夜的淡雅賞月圖,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優(yōu)美的意境,處處給人以美的享受。蘇軾評價過王維,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賈平凹的這篇散文,既如詩,又如畫,堪稱散文中的佳作。
【關(guān)鍵詞】美;《月跡》;語言;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月亮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他們借月抒懷,名言佳句浩如煙海。而賈平凹卻能獨樹一幟,側(cè)重寫月跡。這篇文章不僅語言美、意象美,靈魂更美。
一、語言質(zhì)樸如詩
《月跡》的語言美首先表現(xiàn)在音樂美上?!对论E》中描寫桂樹時有這樣的句子“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在這里,“粗粗”“疏疏”“累累”等疊詞運用得恰到好處,“粗粗”寫出桂樹的古樸,“疏疏”表現(xiàn)桂葉的勻稱美,“累累”突出花骨朵的動態(tài)美。再比如“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fā)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 中,“裊裊”讓我們隱隱約約感到了一種朦朧美,“淡淡”“癢癢”從人的感受角度去寫,表現(xiàn)一中輕柔美妙的意境。文中作者善于用疊詞,構(gòu)成輕柔曼妙的詩化意境,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散發(fā)著一股質(zhì)樸清新的語言美的氣息。
《月跡》的語言美還表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動詞上。孩子們在中堂里聽奶奶講故事時,寫月亮“悄沒聲地溜進來”,一個簡單的“溜”字,采用擬人化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月亮不知不覺中出現(xiàn)、似乎在與孩子捉迷藏的情景。“爬著那竹簾格兒”,一個平常的“爬”字,寫了月亮上升的過程,極具動態(tài)美,充滿兒童情趣。這些動詞的使用,使得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有很強的吸引力。
《月跡》的語言美也表現(xiàn)在兒化音的運用上。有些兒化音表示喜愛、親切的感情色彩,如“狂樣兒”寫出妹妹得意的情態(tài),“小杯兒”有了兒化音更突出了一種兒童情趣,“葡萄葉兒”“磁花盆兒”“锨刃兒”連用兒化音,表現(xiàn)兒童發(fā)現(xiàn)月光無處不在的喜悅之情。這些兒化音讀起來不僅質(zhì)樸,而且親切,將兒童的稚嫩和天真樣兒勾勒無遺。
二、意境優(yōu)美如畫
文中主要刻畫了“月”這一意象,如孩子們跑出門去,“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月光如玉,是那樣的純凈;月光如銀,是那樣的潔白;月光勝燈,是那樣的明亮。作者用玉、銀、燈來寫月光的美,可感性更強,使這一意象更令人浮想聯(lián)翩,產(chǎn)生美的想象,令人回味無窮。再如“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中,一個“浮”字,表現(xiàn)出月亮的輕盈的美;“滿圓”一詞,既寫出了圓月的美,又表現(xiàn)了孩子們對幸福美滿的一種向往;“酥酥地顫”表現(xiàn)月亮楚楚動人的樣子,極富動感,寫出了月亮的嬌美;又用“捧著”一詞,更足以表現(xiàn)圓月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燦燦地閃著銀光”中,一個“閃”字,把月光、凈沙、河水有機交融在一起的且充滿動態(tài)美的意境表現(xiàn)出來了。這些描寫月光的動詞和形容詞等極具感染力,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柔美、動態(tài),創(chuàng)造了以后總靜謐而又富有生機的意境,令人對月亮產(chǎn)生無限的喜愛之情。
三、心靈純凈如月
《月跡》的美更表現(xiàn)在人物美上。在文中人物的語言、行動、心靈都是美的上。
奶奶的美主要是一種哲理美。美主要表現(xiàn)在奶奶說的話上,奶奶說過“它(月亮)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為什么要尋月,因為月美,月亮實際上是美的象征,尋月實際上是啟發(fā)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孩子們的酒杯里都有一個月亮,也就是孩子們都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付出切實的努力。
孩子的美主要是一種童真美。集中表現(xiàn)在他們的尋月和追月上。文中寫道“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證明孩子們想擁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美的種子已經(jīng)在孩子心里生根發(fā)芽。“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孩子們在追月的過程中悟出了道理: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東西屬于每個人,只要我們努力尋求,就可得到。一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更說明孩子們對美的追求已經(jīng)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孩子的心靈如月,月如孩子的心靈。
四、構(gòu)思新穎巧妙
清代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詩文者貴曲”,文章曲折變化,才能引人入勝。古往今來,月抒發(fā)的是羈旅愁情情,寄托的是物是人非之感慨,而這篇散文獨樹一幟,從孩子的角度寫月亮,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寫得曲折有致,耐人尋味。
作者用追尋月亮作為行文的線索,以“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作為開頭,依次寫“盼月”“賞月”“尋月”“追月”“悟月”。孩子們盼月之急切,看到月出之驚喜,看不到月之失望,仰望空中月之神奇,觀看酒中月之愛憐,俯察水中月之驚喜,對視眼中月之美妙,談月時之感悟,把孩童情趣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孩子們?yōu)榱说玫皆铝敛粩嗾覍?,層次感強,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文章主題漸次得到深化。
本文運用象征手法,月亮就是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象征,文章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濃縮到對月亮的追尋之中,引人遐想,令人余味無窮。
著名作家孫犁說過“在他的筆下,客觀與主觀,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聲響卻是動聽的,不同凡響的”,我認為概括得恰到好處,賈平凹的散文自然平易,卻新穎別致,確實不同凡響。
本文用含蓄雋永的語言描繪了一幅中秋之夜的淡雅賞月圖,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優(yōu)美的意境,處處給人以美的享受。蘇軾評價過王維,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賈平凹的這篇散文,既如詩,又如畫,堪稱散文中的佳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