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活”起來?本文從“在平等中拉近師生的距離,創(chuàng)設情感基礎”和“深化教材文本研究,激活語文教材”以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語文課堂”等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語文課堂;“活”;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習風格,這是語文課堂的精髓。而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如何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活”起來呢?
一、在平等中拉近師生的距離,創(chuàng)設情感基礎
古語有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受其教”,這句話充分表明:學生只要跟教師親近了,才會信任教師,才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敢于和勇于發(fā)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人格?!庇纱丝梢姡降?、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我們的“教”、學生的“學”至關重要。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尤其是在新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走下“神壇”放下老師的架子,放下“師道尊嚴”,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去想問題、看問題、設計問題,不單單去關心孩子的學習,更去多關心孩子學習之外的事情,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孩子們從細節(jié)上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從根本上改善原有的師生關系,為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打下“情感基礎”。
(一)在尊重中拉近師生距離
劉向說過“賢師良友在其側(cè),詩書禮樂陳于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弊鳛榻處煟F(xiàn)在我們所面對的任何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成績有高有低,表現(xiàn)有好有差。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放平心態(tài),充分尊重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差異性,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在平時工作中,我們要與學生交心,不僅要做傳道授業(yè)的“良師”,更應該做一個“益友”。試著彎下身來或坐在孩子們中與他們交流,在平等中拉近師生的距離;試著耐心聽孩子們那“不是答案的答案”,而不去打斷他,在心靈上填平溝壑。如在平時的課堂上,我總會利用小組合作的機會,深入學生之間,用心傾聽孩子們的討論,不時地與他們展開“爭論”,讓他們在與我的“爭論”中,獲取新思路,而且課堂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我都會告訴他們我要的是他們對于問題的看法,而不一定就是問題的答案。
在課堂上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才會自由討論,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討論中認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進步,在創(chuàng)新中提高。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學生才會大膽質(zhì)疑,才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來。
(二)在細節(jié)上培養(yǎng)孩子自信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弊鳛橐幻蠋煟覀儽仨毘浞忠庾R到我們接觸的孩子,他們都有不足之處,但他們更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學生的“微瑕之處”,正是需要教師特別關注的地方。教師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學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勵的力量去感化學生、引導學生,給學生自我修正的時間、自我進步的主動性。實踐中,我經(jīng)常有意識地讓靦腆的孩子領讀課文,并適時加以點評或者領著同學給他鼓掌;讓成績稍差的同學擔任小組長,負責批改本小組同學的基礎考試小卷。種種看似微小的細節(jié)卻可以讓孩子獲得認可,收獲自信,可以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增強自信心。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變“我能行?”為“我能行!”愛默生說過“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相信只有擁有了自信的學生,我們才會擁有自信的課堂。
二、深化教材文本研究,激活語文教材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語文又可以反作用于生活,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許只注重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但是卻忽略了他的社會性,而素質(zhì)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基本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抓住了人文性,不僅能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更能對孩子掌握語文“工具性”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一)巧借“跑題”,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尤其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我不但關注“知識”這個正題,我還關心與知識相關的背景、故事、傳說等內(nèi)容,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點”,從導入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啟發(fā)引導等方面積極思考,借助這些看似“跑題”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課堂氣氛,一改學生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例如我在學習《旅鼠之謎》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同時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奧秘,我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搜集大量的資料,借助PPT等教學資源,將相關的知識直觀的呈現(xiàn)給學生,以起到“知而未知”的效果,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胃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引導他們在文本中找尋自己想要的答案,鼓勵他們利用課后時間去獲知更多的“奧秘”。在我的引導下,學生不但輕輕松松達到了學習目標,而且課堂氣氛被激活了。
(二)巧借文本,激活學習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比绻谄綍r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能認識、利用這一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細致研讀文本、巧妙設計問題,不僅能讓老師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更能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興趣盎然。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因為這已經(jīng)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體,他們對于小說的文體知識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一改以往緊抓小說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形式,而是巧抓“手”這一主線,領學生分析課文,把握人物形象,提煉文章主旨。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圈點標畫出描寫“手”的語句,賞析一下剛才標畫的內(nèi)容(靠近中考)。如“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雖處于被人嘲笑的氛圍里,他依然有炫耀的心理;在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抓住“手”的不同舉動,走進人物內(nèi)心,體味人物形象。如“伸開五指將盤子罩住”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人物善良的一面;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跟聯(lián)想擴寫“手”,把握小說的主題。巧妙地借助文本中的關鍵點,不僅提升了課堂效率,還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發(fā)揮的空間和途徑,也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語文課堂
“以生為本”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要求。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在參與學習活動中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動力量,調(diào)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才是讓課堂“活”起來的根本所在。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才有助于學生的發(fā)揮呢?
我在教學活動中,注重課堂設計、問題設計,給學生留足發(fā)揮的空間,鼓勵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身的努力對老師預設的問題有獨立的思考過程,并能將自己的意見、見解與同學、老師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求同存異,在交流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賞析《醉翁亭記》一課時,我將學生分成小組,成立“旅游公司”,引導學生化身“導游”,鼓勵他們從文本出發(f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依據(jù)自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大膽地發(fā)揮想象,自主設計解說詞,引領同學“游醉翁亭”。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但順利解決了課堂關于寫作順序和景色特點分析的目標預設,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深了學生們對于文本的理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跟鼓勵”。相信我這種尊重學生、激活教材、激活課堂的的方式,一定會讓學生的思維“輕舞飛揚”的,讓課堂活力四射。
參考文獻
[1]冷冉.“情知互動”課堂模式構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2).
[2]丁正東.激活語文教材的途徑與方法[C].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2016.
[3]潘新平.課堂提問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J].中國科技教育(理論版),2012(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