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作為改變?nèi)松囊粋€重要渠道,早就成為舉國關注的事件。而其中,作文占據(jù)著語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備受重視,語文課程標準也加大了寫作教學的改革力度。百年來作文命題隨著時代和作文教學改革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許多的變化。自1904年語文獨立設科至今,許多教育家都在其論著中涉及了作文改革和作文命題的探討,也進行了大大小小的作文改革。與此同時,高考作文命題也在經(jīng)歷了五四以前的艱苦開端、現(xiàn)代變革時期、民國時期的現(xiàn)代化探索和初步定型時期,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前的一波三折時期后,終于步入了新時期的回歸發(fā)展時期。本文將就新課標改革中作文改革對高考作文命題的影響展開研究分析,為作文教學提供一些可以利用的參考素材。
【關鍵詞】作文改革;高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標準作為作文命題的向?qū)Ш湍繕?,不僅是作文考題出現(xiàn)的緣由,也是作文題材形成的素材。因此當課標中作文進行改革以后,高考作文的命題也發(fā)生了變化。那么,課程標準的改革對作文改革有哪些意義呢?
一、有利于學生在寫作中養(yǎng)成個性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將語文分成了選修和必修兩種課程,這種課程結構的變化使得選修課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同時設置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也加大了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課改中,學生更容易形成并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個性。
二、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課程改革中將原先教師主導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大環(huán)境中,更容易去主動地思考提問,而不是教師一味地去教導,學生死記硬背。將課堂的主要問題從“如何教”轉換到了“如何學”上來。
三、有利于學生多重感官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的概念,與之前的教學目標結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相比,更加人本化?!稑藴剩?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注重文字表達的修改”。這說明在新課標下的寫作改革,不僅要突出教師的寫作指導作用,同時也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趣,要加強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
四、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環(huán)境
新課標改革下提倡學科課程向生活理念轉化,提出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一系列概念,強調(diào)教學應面向?qū)W生的生活世界,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模式和組織形式多樣化發(fā)展的同時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書面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學習寫作不再局限于普通而枯燥的課堂中,要通過觀察以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為素材,加上平時閱讀吸收的有用寫作技巧,在寫作中抒發(fā)真情實感。
高考作文命題與課程標準的變化和作文改革都息息相關,隨著作文改革的進行,高考作文的命題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那么作文改革后作文命題又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五、命題突出“以人為本”
自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和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布以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作文命題開始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考察,在表達真情實感的同時力求創(chuàng)新。到了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提出了“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以及“發(fā)展思維能力”的要求。這就表明在寫作時要培養(yǎng)學生擁有多樣性思維,在看到作文命題時,要打破常規(guī)進行思考。如2011年重慶卷的“情有獨鐘”,要求中就提出“選準角度”,滿分作文中從許嵩的“愛”出發(fā)與其他的“情”相對比,最后又回歸于對許嵩的“情”,從而肯定了“獨鐘”這一關鍵詞,才能從浩浩蕩蕩單調(diào)地寫對“一人”的鐘愛中脫穎而出。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對“表達與交流”提出了明確規(guī)定,更是凸顯出了“以人為本”的特色。強調(diào)了作文命題中人文性的重要性,同時將命題的主體從教師轉向了學生,“以學生為本”。命題作文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有創(chuàng)意且順利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2009年天津卷的“我說‘九0后’”,則將命題主體轉向了學生自己,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抒發(fā),尊重學生表達的意愿。滿分作文中,作者由自己出發(fā),寫出了“寂寞”的信息一代、彰顯個性的一代等,有窮出自身特點的,也有用反駁的寫法強調(diào)‘九0’后不是“自私”“頹廢”的一代等。
六、命題形式與內(nèi)容突出主體個性
由于各地教育形式和質(zhì)量的不同,形成了“統(tǒng)一考試,分省命題”的高考制度。在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中,能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內(nèi)容,也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生活感悟和寫作素材。在命題形式上,有了全命題式作文、半命題式作文,還出現(xiàn)了選題作文、看圖作文,材料作文等形式。從1999年開始話題作文大噪一時,到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分庭抗禮再到2005年以后材料作文占據(jù)主導地位。如江蘇高考作文命題,2002至2003年為材料作文,2004至2005年為話題作文,2006至2012年均為命題作文,2013年開始材料作文重新占據(jù)主導。這樣的變化不僅由于課程標準的變化,也是為了彰顯不同教育模式下主體思考方式的不同。在命題內(nèi)容上,這些作文命題中均出現(xiàn)了“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的字眼,三個“自”中,“題目自擬”“立意自定”體現(xiàn)出了作文內(nèi)容的選擇權在于學生自己。這就鼓勵了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受命題的拘謹,只要不走題就好,凸顯了“個性”的特點。而“文體自定”的限定更是小之又小,可以寫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各種文體,詩歌除外。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也僅僅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寫出不同方面的思考。如2012年江蘇高考作文“憂與愛”,這個題目可以寫的方面有很多,涉及個人、家庭、學習、社會等各個方面,也可以從歷史、現(xiàn)實等方面入手,在明確“憂”與“愛”并不對立的基礎上,只要考生選取的內(nèi)容能夠打動讀者,立意正確,就是一篇好文章。再以2016年各地的高考作文為例,江蘇卷的《話長話短》、全國卷Ⅰ的《獎懲之后》、全國卷Ⅱ的《“語文素養(yǎng)”之討論》、浙江卷的《虛擬與現(xiàn)實》、上海卷的《評價他人生活》等,都是從學生自身出發(fā)就可以有內(nèi)容寫,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內(nèi)容符合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觀察生活,表現(xiàn)出了學生真實的生活和情感,體現(xiàn)出對“社會人”的審視和尊重,更是呼吁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七、小結
高考作為檢測學生十二年學習結果的一種方法手段,與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很大的關系,其中語文作文更是重中之重。在新課標改革下,作文命題也隨著作文教學產(chǎn)生了相應的變化。但同時,作文教學方法也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跟著作文命題而產(chǎn)生了變化。作文教學是過程,高考作文就是結果,教師和學生一起參加考試。學生的寫作跟隨教師的教學指導而變化,高考作文命題制約著作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不容忽略。有一種說法是:“高考作文試題和命題趨向?qū)嶋H已經(jīng)變成了作文教學的《圣經(jīng)》,如果不研究這份立意開放、選材開放、問題開放的“圣經(jīng)”式作文,作為語文教師就是不明智的,脫離了高考作文命題來進行高中作文教學也是徒勞?!?/p>
為了解決考生在作文實際寫作時寫不出、寫不好的問題,教師更應該發(fā)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僅憑課內(nèi)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要多方面閱讀積累,積累不僅僅是在寫作內(nèi)容上,技巧上也要積累。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放在首位。積累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在抒發(fā)真情實感的同時要相信自己,發(fā)揮自己的個性,不要人云亦云。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親自示范寫作,指導學生如何組織布局,分享自身的寫作體驗,傳授寫作技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另外在傳統(tǒng)的教師出題—指導寫作—學生寫作—教師評價這樣的過程中,要將注意力放在“指導寫作”和“教師評價”上,注意分析,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寫作”上。在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要注意表揚而不是一味批評,鼓勵學生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目前,寫作教學不僅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令老師和學生最為頭疼的板塊。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靠一時的學習,而是靠長期綜合的努力。也不能只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和積累,也要靠教師正確的教導,需要我們一起努力。我們不能因為其長期性就對作文教學不重視,更不能在應試教育下越學越死板化、越“假大空”。作文教學的改革仍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作文改革的成效也在進一步的觀察之中。
參考文獻
[1]閆雅婷.百年高考作文命題演變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5.
[2]耿紅衛(wèi).新課程語文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3]姚志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周迪,女,1993年生,揚州大學2016級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