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玲 編輯/韓英彤
對轉讓證下典型風險案例的分析
文/湯玲 編輯/韓英彤
編者按
國際貿易中,為使中間商既得到出口收匯保障,又無需占用自己的資金,同時又能向供貨商提供銀行擔保而購得貨物,通常采用轉讓信用證進行結算。只要第二受益人發(fā)貨后提交的單據(jù)與第一受益人替換的單據(jù)符合原信用證的要求,開證行必須付款。雖然轉讓證結算優(yōu)勢明顯,但由于涉及多個當事人,操作環(huán)節(jié)復雜,技術含量較高,且UCP600對于轉讓行的責任與義務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對信用證的轉讓、換單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范,因而其在實務操作中的風險不容小覷。本期我們特約幾位專業(yè)人士就轉讓信用證的風險防范、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如何承保轉讓信用證等問題展開討論,供同業(yè)借鑒。
如何既遵守慣例以避免風險,又靈活處理以滿足市場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因勢而變,在規(guī)則和實務之間尋找平衡,是轉讓行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轉讓行的轉讓必須嚴格符合要求,否則一旦超越慣例規(guī)定,任何一方受益人因此遭受損失,轉讓行都必須承擔由此造成的風險。實務中,轉讓行因轉讓不符合慣例要求而致使受益人遭受損失,進而陷入訴訟的案例時有發(fā)生。這其中有UCP600相關規(guī)定十分嚴苛的原因,也有基于貿易實務的復雜性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來自第一受益人各種超乎常規(guī)要求的原因。如何既能針對實務中的特例對癥下藥,又能遵守慣例的基本原則而避免風險,是轉讓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會經(jīng)常面對的棘手問題。因此,本文結合幾則典型案例,對轉讓實務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探討,在深入理解統(tǒng)一慣例的基礎上,對銀行如何靈活與正確地處理信用證轉讓進行分析,同時對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給出思考與建議。
可轉讓信用證規(guī)定的貨物為15000 噸煤,禁止分批裝運。由于第一受益人自己尚存部分貨源,要求轉讓行向第二受益人轉讓10000噸,其余5000噸由自己供貨。
轉讓申請存在與UCP600的沖突。根據(jù)UCP600第38條D款,只有當信用證允許分批發(fā)運時,才可以部分轉讓。而本信用證禁止分批裝運,因此若轉讓行接受第一受益人的申請對信用證部分轉讓,明顯不符合UCP600的規(guī)定。
信用證之所以不允許分批裝運,一是買方需要一次性提貨,二是避免賣方部分裝運給買方造成供貨不足。而本案例中之所以要求部分轉讓,系第一受益人欲清庫存,同時通過轉讓賺取差價。盡管轉讓要求與統(tǒng)一慣例的規(guī)定存在出入,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進出口雙方存在的客觀需求,轉讓行經(jīng)過慎重思考,對該信用證的轉讓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是建議將信用證修改為允許分批裝運。然而,根據(jù)UCP的規(guī)定,允許分批裝運即意味著受益人有權部分裝運。如此,不僅可能給申請人帶來貨物不能同時到達及需要分批提取的不便,更可能因為裝運不足而給申請人的生產和銷售造成風險。本案例中,開證行與申請人一直堅持禁止分批而拒絕對信用證進行修改,其原因正是如此。
為實現(xiàn)既與信用證禁止分批的規(guī)定相符,又能滿足兩個受益人的要求使信用證得以轉讓,轉讓行提出,由兩個受益人能將各自發(fā)運的貨物裝到同一條船上,相應的兩套提單按信用證要求顯示相同的卸貨港,則可避開信用證禁止分批裝運的限制。因為根據(jù)UCP600第31條B款,只要兩套運輸單據(jù)表明使用同一運輸工具及同一航程運輸,駛往同一目的港,即使發(fā)運日期及裝貨港不同,也不能視為分批裝運。按照這一設想操作,轉讓行在收到第二受益人發(fā)票與提單等單據(jù)后,第一受益人須用15000噸貨物的發(fā)票,替換第二受益人裝運10000噸貨物的發(fā)票;同時,其需將自己所裝運5000噸貨物的提單與第二受益人的其他單據(jù)合并寄開證行。這樣,不論是對于UCP600和信用證,還是對于申請人,均未發(fā)生分批;而對于兩個受益人,則可實現(xiàn)各自裝運及分別支取。如果轉讓行在受益人提供相關擔保的情況下如此轉讓,只要兩個受益人的單據(jù)在信用證下無不符點,開證行必須付款,從而使所有當事人各得其所。本案例中,受益人最終接受了轉讓行的建議,信用證順利收匯。
二是建議敘做款項讓渡。這同樣能夠解決兩個受益人分別裝運的需求。只要像上面所說的雙方將貨物裝于同一船只,避免發(fā)生分批,第二受益人裝運后將提單交給讓渡銀行,并與第一受益人提單及其他單據(jù)合并,則只要做到單證相符,開證行也必須付款。收款后,讓渡銀行根據(jù)讓渡協(xié)議向第二受益人支付其10000噸貨物的應得款項。采取這一方式,并不會影響申請人一次性收貨。對于第一受益人,其既能按預想發(fā)運存貨,又無需向第二受益人預付款項或另行開立信用證;而對于第二受益人,不僅開證行的付款承諾為其提供了出口裝運的信心,同時借助讓渡行的見證與讓渡協(xié)議的制約,出口收匯同樣可得到相應保障。
信用證背景為:國外A銀行開立一份350萬美元可轉讓信用證,要求B銀行通知并轉讓。B銀行轉讓信用證時照轉了原證46A條款:受益人裝船后五天內將全套副本單據(jù)寄開證申請人,并出具已寄遞該套副本單據(jù)的證明(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BENENFICIARY)。第二受益人向B銀行提交了全套單據(jù),包括其出具的上述寄單證明。第一受益人替換了發(fā)票與匯票,B銀行將全套單據(jù)寄開證行。不久開證行拒付,不符點為“CERTIFICATE IS NOT ISSUED BY THE BENEFICIARY AS PER L/C TERMS(寄遞副本單據(jù)的證明未按信用證要求由受益人出具)”。
開證行的拒付,提出了“已轉讓信用證下的第二受益人是否為可轉讓信用證所指受益人”的重大問題。對這一問題,UCP600中并無明確的答案。這是否意味著在同樣的情況下,開證行可像本案例一樣加以拒付呢。如此,不僅會給第一及第二受益人的出口帶來巨大風險,同時也將嚴重影響指定行的轉讓及議付融資。
本案例中,開證行顯然認為受益人應僅為原證59場“BENEFICIARY”中所指當事人,即可轉讓信用證中的第一受益人(FIRST BENEFICIARY)。換言之,已轉讓信用證中的第二受益人并不是原證所指的受益人。實際上,開證行提出的不符點并不成立。
首先,UCP600第2條關于受益人的定義為:BENEFICIARY MEANS THE PARTY IN WHOSE FAVOUR A CREDIT IS ISSUED(受益人是指信用證以其為受益者而開立的一方)。該定義并未將第二受益人排除在受益人之外。所以,可轉讓信用證中的受益人應包括信用證轉讓后的第二受益人。信用證一旦轉讓,如果不換單(比如全額轉讓),信用證便應是“ISSUED IN THE FAVOUR OF THE SECOND BENEFICIARY”(第二受益人作為信用證的受益人)。如果換單,則信用證必然是“ISSUED IN THE FAVOUR OF BOT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BENEFICIARY”(第一受益人和第二受益人均作為信用證的受益人)。
其次,UCP600第38條B款的措辭為:應第一受益人的要求,可轉讓信用證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另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這里將第二受益人描述為“ANOTHER BENEFICIARY”,再次證明其為“受益人”無疑。
再次,根據(jù)UCP600第38條G款,除單價、總額及交單期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要素外,已轉讓信用證必須準確轉載原信用證的條款。因此,可轉讓信用證中“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BENENFICIARY”必須照轉,而不得修改為“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FIRST BENENFICIARY”。照轉則必須由第二受益人出具,同時還不允許由第一受益人替換,因為根據(jù)UCP600第38條H款,第一受益人僅能替換發(fā)票與匯票。所以,本案例中,開證行機械地要求并未寄遞副本單據(jù)的第一受益人出具寄單證明,既不符合慣例規(guī)定也不符合轉讓信用證的操作實務。
最后,由于第一受益人僅能替換發(fā)票與匯票,來自第二受益人的單據(jù)中的某些信息(包括本案例中“證明的出具人不是原證受益人”)可能不同于第一受益人替換后的發(fā)票或匯票中的信息。這些不同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國際商會在R489意見分析中指出,當開證行同意開立可轉讓信用證時,就必須了解,由于發(fā)票的替換,某些單據(jù)上顯示的信息可能與第一受益人發(fā)票上的信息不一致,這種不同并不構成不符點。
綜上分析,可轉讓信用證要求“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BENEFICIARY”時,由第二受益人出具該證明并不是不符點。然而,由于UCP600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往往會導致類似本案例中的爭議。實務中各當事人在簽訂合同環(huán)節(jié),在開立、通知、轉讓信用證甚至換單環(huán)節(jié),均應對此予以充分注意,避免潛在風險,確保順利收匯。
建議一:如有切斷申請人與第二受益人的聯(lián)系以保護商業(yè)秘密的需要,第一受益人在與進口方訂立合同階段,即應要求對方申請開立的信用證明確規(guī)定此類單據(jù)需“ISSUED BY THE FIRST BENEFICIARY”(由第一受益人出具)。如果交易雙方確定轉讓情況下由第二受益人出具該單據(jù),則最好要求開證行在信用證中注明“ISSUED BY THE SECOND BENEFICIARY IF THE LC IS TRANSFERRED”(如果信用證已經(jīng)轉讓,則由第二受益人出具),以避免爭議。
建議二:若可轉讓信用證像本案例一樣籠統(tǒng)地規(guī)定某單據(jù)“ISSUED BY THE BENENFICIARY”,而第一受益人又有由自己出具以保護商業(yè)機密的需要,應盡快要求開證行將此修改為“ISSUED AND PRESENTED BY THE FIRST BENEFICIARY”,或“ISSUED AND PRESENTED BY THE FIRST BENEFICIARY ACCEPTABLE”(“由第一受益人出具及提交”,或“由第一受益人出具及提交是可接受的”)。
建議三:若因裝貨時間急迫來不及要求開證行修改,轉讓行可在征得第一和第二受益人同意及提供相應保障的情況下,待第二受益人交單后,用第一受益人出具的相關單據(jù)替換第二受益人出具的相關單據(jù)。一般而言,只要確保所有單據(jù)與可轉讓信用證相符,則開證行必須付款,其不會也無權過問轉讓行的轉讓與換單是否與UCP600的要求嚴格相符。
信用證簡況:俄羅斯A銀行開出一份既可保兌也可轉讓的信用證給瑞士B銀行,B銀行加具保兌后通過MT710轉通知給中國C銀行,C銀行通知國內第一受益人。信用證41A標明的兌用銀行為:AVAILABLE WITH CONFIRMING BANK BY PAYMENT,31D標明的交單有效地與有效時間也在該行柜臺。但是,該證的47A卻指明由C 銀行進行轉讓。
然而,根據(jù)UCP600第38條,轉讓行只能是指定銀行或開證行。由于信用證由B銀行付款兌用并保兌,B銀行系信用證的NOMINATED BANK,而C銀行不是指定銀行。所以,指定C銀行轉讓不符合慣例規(guī)定,從而其轉讓、換單、寄單、索償?shù)纫幌盗行袨榫貌坏経CP的保護。其次,由于信用證的交單有效地與有效時間均在B銀行,第二受益人向C銀行的交單及第一受益人在C銀行的換單也不能視為信用證下的有效交單,而C銀行換單后向B銀行的交單是否能在效期內到達,是否能安全到達,均是C銀行不能控制的。這些對于C銀行與兩個受益人都潛藏著一定的風險。再次,由于C銀行不是被指定銀行,也無法滿足第一受益人議付融資的需求,從而會影響信用證下的貿易進程。然而在實務中,這種信用證在他行兌用但卻指定沒有指定行身份的另一銀行轉讓的例子并不鮮見。
有人曾就該問題向ICC知名信用證專家GARY COLLYER進行咨詢:IF A LC IS AVAILABLE WITH A NOMINATED BANK, IS IT CORRECT FOR THE LC BE TRANSFERABLE BY A BANK OTHER THAN THE NOMINATED BANK?(如果信用證規(guī)定在指定銀行兌用,那么該信用證能通過非指定銀行進行轉讓嗎?)GARY COLLYER的回答是:NO.THE TRANSFERRING BANK SHOULD BE THE BANK THAT IS NOMINATED TO HONOR OR NEGOTIATE.(不能,轉讓行應該是被指定承付或議付的銀行。)
本案例中,A銀行開立的可轉讓信用證并不符合UCP600的要求。對此,C銀行建議第一受益人聯(lián)系A銀行修改信用證:如果信用證在B銀行有效并由其保兌,則應同時指定由該銀行轉讓;或者將信用證的交單有效地修改為C銀行,同時授權C銀行保兌及轉讓。但開證行不同意修改,并稱,既然保兌行是信用證的指定行,則信用證必須在該行交單有效;而指定C銀行轉讓,應視為信用證另有要求,符合UCP600第1條“信用證可以修改或排除統(tǒng)一慣例條款”的原則。對此,C銀行指出,轉讓行必須同時是指定行,這是UCP600的規(guī)定。只有按照此規(guī)定轉讓,才能得到統(tǒng)一慣例的保護,其換單、寄單、索匯等才不會有風險,否則C銀行不承擔轉讓責任。
經(jīng)C銀行了解,本案例的貿易背景是:中國第一受益人作為中間商從南美第二受益人公司購買貨物,轉售給俄羅斯進口商。第二受益人要求信用證須由瑞士B銀行保兌,否則其無法在本國銀行敘做打包放款融資;第一受益人則要求信用證必須由中國C銀行而不是瑞士B銀行轉讓,否則不便換單支取差價。第一受益人遂向C銀行提出了轉讓申請,因此出現(xiàn)了本案例的僵持局面。
規(guī)則是剛性的,但業(yè)務需求是多樣的。如何打破僵局,幫企業(yè)解困,是相關銀行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轉讓必須依據(jù)UCP,那么解決問題也只能在UCP中尋找依據(jù)。經(jīng)重新對UCP600進行研究,C銀行發(fā)現(xiàn)第8條C款有如下規(guī)定:保兌行承擔對相符交單承付或償付及將單據(jù)寄給保兌行的另一指定銀行的責任。這意味著,信用證還可以在保兌行之外再規(guī)定一家指定行。既然C銀行可以是指定行,則根據(jù)UCP600之“信用證的有效地點必須與有效銀行匹配”的原則,該信用證在C銀行交單便是有效的。這就避免了單據(jù)必須在效期內到達B銀行帶來的遲交單及單據(jù)丟失等風險不可控的問題,同時也滿足了第一受益人在C銀行議付融資的需求,且與第一受益人轉讓、交單及融資的實務需求保持了一致。
按照UCP600第2條,保兌指保兌行在開證行之外承擔對相符交單承付或議付的確定承諾。不論是從UCP的一貫精神,還是另一指定銀行的措辭,都意味著保兌行相當于并行存在的另一開證行,二者地位及承擔的責任相同。根據(jù)UCP600,在指定行有效的信用證,在開證行也同樣有效。因此,信用證在C銀行有效,既不影響B(tài)銀行的保兌,也不影響B(tài)銀行指定行的地位,因而不損害其信用證項下開證行須對其償付的權利。本案例中,開證行最終接受了C銀行的意見,在仍指定B銀行對信用證保兌,授權C銀行對信用證進行轉讓的同時,規(guī)定由C銀行議付,并將信用證的有效地點由保兌行修改為C銀行。
轉讓信用證是信用證中的基本業(yè)務,涉及進口方與第一受益人,以及第一受益人與第二受益人之間不只一個合同,當事人多,操作復雜,存在開證、保兌、轉讓、交單、換單、議付與寄單索匯等多個環(huán)節(jié),UCP600的條款遠不能涵蓋實務中的所有變化。如何既遵守慣例以避免風險,又靈活處理以符合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因勢而變,做到在規(guī)則和實務之間尋找平衡,是轉讓行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系招商銀行單證中心專家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