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和俄語作為世界上最豐富的兩種語言,承載了兩國幾千的文化底蘊。從遠古到現代兩國的文化和歷史相離相交,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一直是翻譯領域不斷研究的課題。成語是民族智慧的瑰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成語是人類智慧與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與結晶。它能夠形象、生動、精練地表達人的思想及人世間深刻的道理。[1]對中國和俄羅斯成語的翻譯研究,對兩國的文化交際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從成語著手,剖析兩國文化的差異,并對其進行翻譯層面的解讀,且兼顧語言及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因素分析,有助于兩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達到“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成語;中國;俄羅斯;跨文化交際
作者簡介:王國紅(1971.8-),女,漢族,遼寧阜新人,沈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2
一、名詞解釋
漢語中的“文化”古指文治與教化。今指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特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俄語中對應的詞“Культура”,源于拉丁字“cultula”,原意指植物栽培,后引申為人的修養(yǎng)與訓練?!敖浑H”,指接觸往來:“際,接也。交際謂人以禮儀幣帛相交接也”(《詞源》)現代定義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現代漢語詞典》)與漢語的“交際”對應的俄語是“Коммуникация”(聯(lián)系和交流),有共同、共享和傳遞信息含義。
美國人類科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是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后來,跨文化交際泛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交際,主要研究具體語言交際行為和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有效性和得體性,關注跨文化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的相互適應和外來者對異域文化的適應。
成語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成語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成語中有歷史,有哲學,有風俗,有信仰,有生活的各種材料。商務印書館2015年出版的《新華成語詞典》第二版中收錄的成語有10000余條,較大型的成語詞典收錄成語數量約為20000條,包括俗語、諺語、歇后語之類。1998年版的俄語成語詞典(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Историко-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 Бирих А.К., Мокиенко В.М., Степанова Л.И., 1998.)中收錄了2500多個俄語成語。2007年出版的俄語成語詞典(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А.Н.Булык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арвест)中收錄了7000個成語詞條。
二、漢語俄語成語的交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共性來自人類共有一個客觀的大自然,對事物及其本質的認識基本趨向是相同的。[2]因此,語言中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俄漢成語在語義上的對應關系有三種:
1、完全對應:指俄漢成語語義相同,形象也相同。
如: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 ——如魚得水
Ловить рыбу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渾水摸魚
Висеть на волоске. ——千鈞一發(fā)
Куй железо 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熱打鐵
完全對等的俄漢成語只是眾多成語中的極少部分,在既不違背原文的基礎上,用目標語言中現成的成語來翻譯。這樣的完全對等關系成語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俄漢兩個民族的思維共性;二是兩民族間的相互借鑒;三是本來帶有文化語義的成語在長期使用中“消磨”了文化成分。
2、部分對應:指俄漢成語語義相同,形象各異,或形象相同,語義不同或不盡相同。這最能顯示語言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文化的關系和語言自身的民族性。
如:1)語義相同,形象各異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雨后春筍
Есть как акула. ——狼吞虎咽
На воре шапка горит.——做賊心虛
Пустить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 ——引狼入室
理解部分對等的俄漢成語語義的關鍵在喻體上。喻體在成語中是操該語種民族社會生活的綜合反映。這類成語在譯文中保留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眾所周知,俄羅斯森林面積非常廣闊,俄羅斯人的生活與森林緊密相連。蘑菇是森林贈與俄羅斯人的美味食物。于是他們用“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的成語來比喻事物的蓬勃發(fā)展,使該成語帶上了鮮明的民族特點。而漢語相應的成語是“雨后春筍”,因為竹子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息息相關相關。他們是在形象上不同,但喻體相同。
2)形象相同,語義不同:相當數量的成語,表達的意義基本相同,但采用不同的形象載體。
Как лист перед травой. ——說來就來
Пристать как банный лист.——糾纏不休
3、完全不同:
В три ручья.——淚如泉涌。
Нашла коса на камень.——針鋒相對
Один в поле не воин.——寡不敵眾。
由于俄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成語在翻譯時轉換成譯語讀者熟悉的形象,保留其意義。這樣不僅可以忠于原義、原有形象及風格,還符合譯入語的結構和習慣。[3]
語言作為人類的一種交流工具,雖然語言的語法構成和表達方式存在不同,但是必須要能夠反映出大多數人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意識。endprint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在成語上的體現
人類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在不同文化之間不斷地見面、碰撞與交融中進行的。[4]。在不同思想文化見面、互識的過程中必然因文化的差異而發(fā)生碰撞。思維模式的同一性使有些俄漢成語完全或部分對等。但兩個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帶來了更多在對方語言中完全沒有對應的成語。為了再現源語成語所體現的文化習俗或特色,我們就要創(chuàng)造出一些帶有“異域風情”的成語,將源語言文化特色融入譯語文化中。
漢語的成語、典故、諺語、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淵源,既形象簡潔,又寓意無窮,還富有哲理。如守株待兔、精衛(wèi)填海等等。這些成語典故不僅給人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畫面,,還有其歷史來源,可以讓人從中了解不少美麗動人的故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5]成語里把結成婚姻譽為“龍鳳呈祥”,這是最具民族特點的文化概括。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帶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無意會給外國人帶來一些困難,但這也正是漢語的魅力所在。
成語是極致的語言材料。[6]其本身充滿文化的張力和意義的歷史對話性。不同語言的成語在翻譯時就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而是關于世界的存在和人對其意義的理解差異的關系問題。對這種關系的理解是跨文化交流最關鍵的問題。這種交往的文化活動是一種由人來加以操控的、在歷史過程中不斷演進的行為,有的成語歷久彌新,永葆青春活力,有的成語則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在這過程中還會有新的成語不斷涌現。
在跨文化交流之初,增強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求同”傾向以及對彼此文化的認同,從本國文化已有的成語體系中尋找類似的表述進行傳達,這是跨文化交際初始階段的必經之路,是外來文化進入本土的必要過程。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求同”的原則之上,也不是明智之舉。因此,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外來成語的解讀總是與社會語境分不開的。一種解釋是否合適,取決于其所要達到的目的??缥幕年U釋不是用來也不可能用來溝通完全相等的東西,而是對兩個既相似又不同的東西的闡釋。
在跨文化的分析中,包括思維方式、文化特征、文化內涵、觀念、審美習慣、交往規(guī)則、心理認同、文化認同、取向等。[7]翻譯在這一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國家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巨大差異,跨文化交際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約與影響。既要強調“入鄉(xiāng)隨俗”的“求同”原則,又要允許不同文化間的區(qū)別和差異。把一種民族的文化傳播到另一種民族文化中去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是“文化再現”的過程。在對成語的理解上也是一樣,這一點是最難的,但是必要的。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盡量避免丟失、誤解甚至扭曲文化信息是最重要的。對漢俄成語的理解也是這樣。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其實也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在這樣進程中,任何參與交流的一方都從他文化中吸取養(yǎng)料,使自己與之交融,并得到豐富與發(fā)展。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注釋:
[1]《漢俄成語對比及翻譯》吳芳,黑龍江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第1頁。
[2]《成語文化》,劉玉凱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31頁。
[3]《翻譯理論的多視角研究》,2016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孫黎明、阮軍著,128頁。
[4]《Logoc漢譯研究——跨文化翻譯中的“格義”、視域融合與接受》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高圣兵著,27頁。
[5]《跨語言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畢繼萬著,266頁。
[6]《成語文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劉玉凱著,163頁。
[7]《時事篇章跨文化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編者孫炬、管曉霞等,前言。
參考文獻:
[1]《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漢俄成語對比及翻譯》吳芳,黑龍江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
[3]《成語文化》,劉玉凱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4]《翻譯理論的多視角研究》,2016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孫黎明、阮軍著.
[5]《Logoc漢譯研究——跨文化翻譯中的“格義”、視域融合與接受》200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高圣兵著.
[6]《跨語言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畢繼萬著.
[7]《時事篇章跨文化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編者孫炬、管曉霞等.
[8]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Ав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Булыко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Харвест (Минск) Год: 2007 Страниц: 448 ISBN: 978-985-13-86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