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波
摘要:語文課堂不只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平臺,也不只是教師一個人主導的課堂。課堂離不開互動,互動離不開引導,引導離不開提問。隨著新課改的推行,語文知識接受的渠道拓寬,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法變得多樣,課堂提問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對策
有效的提問能夠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構建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加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增強信息交流效益,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重視課堂提問,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一、立足文本
有效提問,要求教師吃透教材,一切提問立足于文本。首先,得有效把握文章整體。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要有整體意識,注意問題設計的系統(tǒng)性,能夠設計出思路清晰、指向明確的“問題鏈”。其次,要合理地拓展延伸。有效提問需要立足于文本,卻又不拘泥于文本,要有相應的拓展,才能不斷打開學生的思維,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燭之武退秦師》,根據(jù)文章內容“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教師可以介紹其中涉及的典故,但是這種教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無法參與教學,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乏味;若是換一種方法,教師在課前設問:秦晉圍鄭的背景是什么?可以給出提示,文章含有典故,讓學生自己分析文章。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學效果也會愈加明顯。
二、緊扣重點
課堂時間畢竟短暫,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定要緊扣教學內容,緊抓教學目的,以便突出文章重點、突破文章難點。例如教學《祝?!罚谥v解該文時,首先抓住標題“祝福”,誰祝福誰?祝福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祝福的場景、人物?分析文章,不難看出,文章中有關“祝福”的細節(jié)描寫十分重要,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可以讓學生了解祥林嫂的性格以及精神面貌的變化。我曾經(jīng)就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第一次祥林嫂去魯家祝福時,其精神面貌如何?第二次去魯家,又是如何?捐門檻后,祥林嫂的精神面貌如何?祥林嫂是如何慘死在祝福的爆竹聲之中?這些問題的提出,充分抓住“祝福”,緊扣住了文章主要線索,逐步把學生的情感與思路引向深處,使他們能體會到在封建制度下祥林嫂悲慘的遭遇,從而產(chǎn)生共鳴。這種切題的、圍繞文章重難點設計的、引人深思的問題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的。
三、迂回設問
課堂提問若一味直來直去、開門見山,就會缺少啟發(fā)性、吸引力,學生對其進行探索的欲望就會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會妨礙到學生思維的開拓、發(fā)展。如果老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將問題轉變?yōu)椤盎顔枴?、“曲問”,就可以讓學生動腦思考,這種提問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找到答案,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開拓。因此,有技巧地進行提問可以對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再別康橋》一詩時,考慮到傳統(tǒng)的解讀方式均將詩中的“柳樹”這一意象用來指代同親人、朋友分離時的不舍之情,此種解讀盡管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對“柳樹”的意象及其寓意形成認知,但對于理解徐志摩的這篇詩文仍稍顯不足,因而筆者為學生巧妙的設置了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詩文,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湖邊的柳樹在夕陽的映襯下仿佛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表皮,在晚風的吹拂之下,柳樹的枝條如同熱戀中的少女在向即將離去的戀人不舍地揮手道別。其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其想象出的這幅畫面中的情景,去理解詩人蘊藏在詩作之中的深厚感情與離別的哀愁,進而幫助學生深化了對“柳樹”意象的認知。
四、階梯問題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經(jīng)歷、認識結構等不同,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和理解也會不一樣。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動腦思考并且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讓不同的學生都有選擇回答的余地,提問時既要抓住點又要顧及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出發(f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階梯性,要多一點思考與回答的空間,且提出的問題語言要準確,要有針對性,要讓同一思維發(fā)展水平的學生來回答。
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如下問題: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什么形象?詩人為何要在詩篇中凸顯出這位姑娘?詩人是否在這位姑娘身上寄托了某種情感?從前述問題間的聯(lián)系來看,這幾個問題存在遞進關系,即后面的問題需要前面問題為之進行鋪墊,借助這樣的階梯式問題設置,將幫助學生抽絲剝繭地使學生領會到詩人在視作中表現(xiàn)出的真摯情感。
五、有效評價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并不僅僅是一問了之,而是需要充分地進行有效評價。首先,明確評價導向。在高中語文課堂提問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鼓勵、表揚、肯定,注重給予積極地評價,而不是傳統(tǒng)模式下的懲戒式評價。同時,還應當堅持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原則,積極評價并不是盲目的、一邊倒的,而是客觀的。其次,提高評價針對性。對于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要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及時指正、點撥,幫助學生找到自身優(yōu)勢和不足.這樣才能夠有助于學生進步,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再次,推進師生互評。對于評價不公平的問題,需要通過師生互評解決,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通過互評,增進師生交流互動,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學生的評價能力、判斷能力。
以上探討了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關策略,但是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如何,還應當以學生最終獲得的成長、進步、成績等綜合因素加以衡量.每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特色,學生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因此,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還應當基于教學的實際情況具體開展。
參考文獻:
[1]陳紅功.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J].新課程,2010(7):129-129.
[2]高輝.高中語文課堂提問中的誤區(qū)與解決辦法[J].考試周刊,2016(51):34-35.endprint